王本固

王本固

王本固,字子民,順德府(邢台)南關人。明代嘉靖年間甲辰科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副都御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官至正二品,他為人厚道,為官期間政治廉潔、重於民事,史稱“本固歷事三朝,偉節豐功,昭人耳目”。逝世後葬於邢台百泉村。王本固修小黃河是個在邢台流傳極廣的傳說,然而稍有歷史常識的人就能明白這是胡編亂造的故事,首先王本固不是個宰相,只是尚書,其次王本固是南京的吏部尚書(之前為浙江巡按),根本管不到北直隸的事情,再次王本固是吏部的官員,發生水災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吏部應該管的事情,最次,黃河發生水災這是個非常大的事情,史書上不見有載,其荒謬性可見一斑。

人物生平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王本固中進士,授樂安縣令。前這個縣苛政如虎,又因近海,自然災害較多,廣大百姓不堪言。本固到任後罷免貪官,懲辦豪紳,革除暴政。他還採取措施,獎勵農桑,提倡捕撈,興辦學校,不數載百廢俱興,“美贊遍於遐邇”。嘉靖皇帝知道了本固的政績,拜他為監察御史,調任陝西操辦軍務。之後又步步高升,歷任南京右僉御史,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最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本固與小黃河

萬曆年,邢台遇大水,府城順德附近,成了一片澤國。身居宰相的王本固知道後,當即上書神宗皇帝,建議調集民眾火速治理。皇帝誤把王本固奏摺中的“黃水”二字看成“黃河”,即刻責成工部、戶部籌集費用,組織人員治水。於是,邢台城西,西起谷家窪(大石頭村西北八里),東接牛尾河的一段人工河道----“小黃河”迅速挖成。

這項工程竣工後,王本固受到工部的彈劾,說他治水沒到黃河,而是在自己家鄉邢台。本固若道破皇上看錯奏摺,就要觸怒聖上,犯大不敬之罪。於是他順水推舟,說邢台那條河是小黃河。王本固德高望重,歷事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世有“德高不驕,位高不尊,功高不傲,矢心報國”之美譽,因此神宗皇帝也就對他免於追究。從此,邢台“小黃河”的名稱也就流傳下來了。現在它仍是市區排澇的主要渠道,並已裝扮為城市裡一道靚利的風景線。

王本固上任後甚得皇上器重。不久便派他當巡檢官到各地巡視。幾天后他來到黃河修河工地,見到順德府(邢台原稱)許多治河民工又苦又累,頓生憐憫之心。但又不能名正言順地放邢台民工回家,於是他暗暗使人往邢台民工吃的饅頭裡包銀錠,然後派幾個人舉鞭子驅趕這伙邢台民工。他們吃饅頭時收到了銀錠有了回家的路費,有聰明的民工理解了驅趕的意思,便帶領大家連夜跑回家。

修河監工幾天都不見邢台民工出工,便斷定是王本固搞的鬼,就告了御狀。皇上追問王本固是怎么回事,王本固說:“順德府也有一條‘小黃河’,水勢浩大,常鬧水災,也急需治理那條河。”

皇上就派欽差跟王本固回邢台察看。恰巧,那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當欽差和王本固登上西門城樓時,瓢潑大雨從天而降,霎時西門外成了一片汪洋,丈八高的大水直衝西門而來,黃湯翻滾,洶湧澎湃。欽差急問:“這是哪裡來的大水?”王本固說:“這就是‘小黃河’的水。”欽差說:“那你們今後就只修小黃河,別在出工修老黃河了。”欽差回京交旨,皇上得知邢台真有小黃河需要治理,特批撥款銀四十八萬兩,做治理小黃河的經費。此後便有了今天邢台的小黃河,這是吏部尚書王本固為邢台人民做的一件大好事。

評價

每個人都有功有過,王本固固然清正廉潔,但清正廉潔掩蓋不了其從政失誤的地方,清官,不見得都是好官。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在他擔任浙江巡按使期間,明朝浙直總督胡宗憲和其幕僚徐渭正在為如何清理倭寇而大費腦筋。倭寇的主要首領名叫汪直,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勢力十分之大,且富可敵國。對付這樣的敵人,強攻是幾乎不能完成的任務.而且,16世紀正是全球海洋貿易大發展的時期,西歐各國的殖民者雖然已經來到東亞,但是當時的他們還不是中國東南沿海海商的對手。所謂"倭寇"的出現,本來就是民間商人致力於拓展海外貿易,和中央政府厲行海禁試圖壟斷對外貿易,這兩者矛盾的產物,招撫汪直,對於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對於加強中國的海軍實力,對於向海外擴展中國的影響力,將會有不小的益處。所以胡宗憲就用計將汪直誘致浙江本地,採取懷柔政策。應該說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如果把汪直殺掉,其手下大小頭目均已成氣候,可能自立為王,倒是更為不好清理。汪直在浙江受到優待,等待朝廷政策。但在其遊走到杭州時,被時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拿下入獄,上報朝廷,彈劾胡宗憲包庇汪直。一時間,朝野不明就裡的言官紛紛上書要求處死汪直。胡宗憲無奈為求自保只得上書請求處死汪直。汪直死後,兩浙大亂十年。

縱觀王本固一生,功不抵過。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稱呼其為橫空出世的白痴並不為過,若非他不明是非殺掉了汪直,胡宗憲與徐渭的多年心血也不會成空,兩浙也不會大亂十年,無數黎明百姓也不一定會死於倭寇之手。縱使無心為過但錯終究是錯,只能說他是一個好心辦壞事的愚蠢之人。

被莫須有傳說毀掉的清官

王本固修小黃河是個在邢台流傳極廣的傳說,然而稍有歷史常識的人就能明白這是胡編亂造的故事,首先王本固不是個宰相,只是尚書,其次王本固是南京的吏部尚書(之前為浙江巡按),根本管不到北直隸的事情,再次王本固是吏部的官員,發生水災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吏部應該管的事情,最次,黃河發生水災這是個非常大的事情,史書上不見有載,其荒謬性可見一斑。王本固與小黃河的傳說不見於任何古代文獻記載,翻遍明清順德府志和邢台縣誌,王本固傳中也都絲毫沒有提到該事,所以這個故事應該是近現代的好事者所編造。王本固處理倭寇的方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少他的做法是他的巡按使職責所在,然而王本固一生清廉英名就在近代邢台某個好事者所編造的小黃河傳說中毀掉了。從該故事中,我們能看到王本固是個清官嗎?其“德高不驕,位高不尊,功高不傲,矢心報國”美譽體現在哪裡了,王本固為了家鄉的利益,挪用朝廷賑濟黃河水災的款項,又私自放走正在修治黃河水災的邢台籍民工,真正的黃河水災卻沒有治理,災民遍地,到處苦不堪言……豈孰能忍心乎?就這么一小段河道,居然要朝廷撥款銀四十八萬兩,王本固為了他自己家財產而修治的那段小黃河,還被當地百姓當作他治水的功績,被刻碑稱頌,作為邢台人,實在汗顏。就是這么一段胡編亂造的傳說,竟然還被邢台的當政者當做王本固歷史事跡堂而皇之的搬上新修的《邢台縣誌》、《邢台市志》、邢台水利志、邢台日報等等而競相宣傳,其既不能體現王本固的清正廉潔,也體現不了這項水利工程的偉大之處,所能看到的只是貪婪自私狡猾的王本固和昏庸的皇帝以及愚昧的百姓。很多故事傳說都成了優秀文化遺產,但並非所有的傳說都是優秀文化遺產,小黃河因王本固而得名,王本固的清廉名譽卻也被小黃河徹底毀掉了,王本固若泉下有知,相信絕不會讓這莫須有的故事毀掉他一生的英名。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拿歷史人物進行文藝創作必須小心,不能隨意歪曲和捏造莫須有的事跡,當政者應該宣傳優秀先進的傳統文化,不能把傳說當歷史,必須執行拿來主義,加以甄別,來進行宣揚。否則,就不是在愛護邢台歷史名人,而是在毀掉邢台歷史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