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勤

王敏勤教授,是天津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全國“和諧教學法”研究會理事長,天津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教育學碩士,天津市“十五”立功先進個人,是目前國內實施素質教育的六大教學流派之一,——和諧教學法的創立者。

簡介

王敏勤:所長,研究員,中共黨員,教育學碩士,天津市教育發展與辦學水平評估中心辦公室主任,天津市高中課改專家組成員,天津市“十五”立功先進個人。截至到20

王敏勤教授生活照王敏勤教授生活照

08年8月,王敏勤已公開出版45本書,公開發表155篇論文;有多項成果分別獲得教育部、山東省、天津市優秀科研成果獎;是國內著名教學流派——和諧教學法的創立人,全國和諧教學法研究會理事長

主要貢獻

國內著名教育流派——和諧教學法的創立者。王敏勤教授長期從事和諧教育研究,獨樹一幟,建樹頗豐,是國內和諧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敏勤教授專著王敏勤教授專著

“和諧”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這是王敏勤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目標。他與全國數百所中國小和幼稚園合作,播種和諧教育思想理念的種子,追求培養和諧發展的人才。為此,他廣泛學習借鑑國內外多種教育成果,風塵僕僕深入基層學校聽課、評課、作講演,成為一線校長、教師的知心人、解惑人。在中國教育實踐的豐富礦石中,他不停地求索,探尋教育和諧、學生髮展和諧的真諦與奧妙。天道酬勤,他成功了,發表了一百多篇論文,出版了數十部著作,開闢出和諧教育的新徑,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新模式
火熱的教育改革實踐呼喚理論,更呼喚王敏勤這樣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他以自己成功的範例,向世人證明:真正的理論是紮根於實踐,而真正的實踐是理論的源泉。在當今中國教育快速發展的偉大進程中,我們熱情地期望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走出書齋,像王敏勤那樣挺身改革前沿,以科學的理論,引牽偉大的實踐!

基本理論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五大方略

王敏勤教授主題報告會王敏勤教授主題報告會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後負擔,這是目前全國中國小的一個熱門話題。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規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師生對既定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這個定義有兩方面的規定性:第一,時間的規定性。凡是效率問題都與時間掛鈎,離開時間不能說明效率。我們提倡向課堂要質量是指向40分鐘(國小)或45分鐘(中學)要質量,而不是向24小時要質量。也就說,教師要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把課堂上的任務延伸到課前或課後,以所謂預習和作業的形式擠占學生課後所有的時間。第二,目標的規定性。凡是效率問題都要與目標掛鈎,離開目標也無所謂效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適度、明確並要告訴學生。只有學生清楚了一堂課的學習目標才能與教師積極配合,高效完成任務。
課堂教學效率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一般談課堂教學有四大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方法。這四大要素構成六種關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師與教材的關係、教師與方法的關係、學生與教材的關係、學生與方法的關係、教材與方法的關係。這四大要素、六大關係的和諧,就是和諧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系統工程。可以歸納成一二三四五:一個構想、兩個支點、三個途徑、四個問題、五個環節,簡稱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五大方略。
※一個構想:通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減輕學生的課後負擔,逐步做到課前無預習、課後無作業,把課後時間還給學生,把校外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這就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需要時間,如果學生課內課外都是忙於預習、複習課本上的東西,就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談不上素質教育。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兩個支點:一個支點是教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另一個支點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不管課程改革怎么改,鑽研課標、把握教材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如果教師本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都沒有吃透,就很難有效地引導學生。開車最怕路不熟,教學最怕教材不熟。作為一個計程車司機的第一個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當客人報出地名後,你必須用最短的時間、最近的路線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著客人繞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車費,浪費了人家的時間,是要被罵娘的。作為一名教師也是如此,如果由於教師對課標和教材不熟,領著學生繞圈子,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摧殘了學生的身體,也是要被罵娘的。這不僅是教師的基本功問題,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
※ 二個支點:是要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是為學生終身的發展著想。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我們主要是通過和諧教學五環節的課堂模式來實現。
※三個途徑:第一個途徑是通過“說教材”活動,引導教師把握課標和教材,落實第一個支點;第二個途徑是通過“同課異構”活動,探討高效的課堂模式,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落實第二個支點;第三個途徑是通過寫“課例分析”,對一節課的教學效率和效果進行認真的反思,以便不斷總結,逐步提高。這也是校本教研的三大途徑。老師們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四個問題:怎樣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課?許多老師心中沒有數,要等專家或領導的點評才行。其實,每個老師上完了課不需要問別人,問自己四個問題,就知道這堂課效率是否高。最近提出的“高效課堂要回答的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打算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麼?(目標問題)

王敏勤教授在聽課王敏勤教授在聽課

老師在上課時頭腦一定要清楚,這節課到底要讓學生獲得什麼?不是說一節課熱熱鬧鬧就行了,這節課結束的時候學生到底有什麼收穫,是知識的、能力的,還是價值觀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標一定要明確。上海格致中學提出“國家課標校本化”,我很贊同。國家的課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是最低標準,不論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達到這個標準,這是教學質量的底線。與過去的教學大綱不同,新的課程標準只有下限沒有上限,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本校的課程標準,甚至每個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的情況確定相應的課程標準。
第二個問題:你打算用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效率問題)
課堂效率必須用時間說明問題,如果離開了時間就無所謂效率高低。同樣的教學內容,有的老師課前不布置預習,課後不布置作業,課上解決全部問題。這是最高水平的

王敏勤教授專題報告會王敏勤教授專題報告會

課。如北京22中的數學教師孫維剛、北京朝陽區實驗國小的馬芯蘭老師等老一輩的特級教師,都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的課堂不熱鬧,但都非常紮實,教學成績很高。現在山東省高青縣的幾個農村國中也做到了“課前無預習、課後零作業”。他們提出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學生的負擔很輕但升學成績很好,這就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有的老師課堂很熱鬧,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而課後卻布置大量的預習和作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這是違背規律的。有的老師說預習不是負擔。一定要明確:預習也是負擔,也是作業,凡是課後占用學生時間而與課本教學直接相關的活動都是負擔。我們曾經搞過幾個學校的同課異構活動,對一個學校的學生講同樣的內容,有老師提前一天與學生演練了四個課時,有的老師提前與學生演練了2個課時,有的老師只是在課前與學生見面10分鐘,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但我們看到的課效果差不多。這就是效率問題。如同百米賽跑,當發令槍響的時候運動員都應在零點起跑線上。可當發令槍響的時候有的運動員已經提前跑到了60米處,已談不上什麼效率。
第三個問題:你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方法問題)
要完成教學目標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樣。如果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不用探究就能獲得書本上的知識,但自學的能力卻得不到培養。一堂課老師講多長時間為宜?現在有些學校規定,每堂課教師講授不能超過10分鐘,學生的練習時間不能少於35分鐘。為了轉變教師的觀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師的講授時間有助於改革的進程。但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不能硬性規定時間。基本的原則是:只要是學生自己能看會的老師不要講,如果老師真的放手讓學生看書,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是能自己看會的。學生不會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小組不會的大組討論,學生通過討論不能解決的老師再講。現在許多老師上課就講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假設:今天是新授課,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是一無所知的,所以要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講。難道學生連一個概念也看不懂嗎?老師給學生自學的時間了嗎?從理論上講,全班只要有一個學生會,老師也不要講,先讓學生講,學生不會的老師再講。這樣一堂課真正需要老師講的東西並不多,關鍵是看老師敢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學。
第四個問題:你怎么知道學生已經達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學生達到了你的要求?(達標問題)

王敏勤教授王敏勤教授

一堂課是否高效主要還是看每個學生是否都達標了,這是教育公平的體現。一個老師在下課後能不能自豪地說:這節課的基本知識或核心知識全班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才是真正的好課。每個學生的能力有差別,價值觀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識、基本的技能訓練是每個學生都應該達到的。
如果一個老師下課後對這四個問題作出了明確回答,就能評價自己的課是否效率高。我們也可以用這四個問題來評價別人的課。
※ 和諧教學的五個環節:根據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和諧教學實驗,逐步形成了最新的和諧教學模式:1.單元導入,明確目標;2.自學指導,合作探究;3.大組匯報,教師點撥;4.變式練習,拓展提高;5.課堂小結,單元回歸。下邊簡要說明各個環節如何操作。
(一)單元導入 明確目標
新舊教材的主要不同是:舊教材是線形結構,新教材是模組結構。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模組,一個整體,所以在教學時也要把一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每個單元老師不要一上來就講“第幾課”,而是呈現單元的知識樹,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導讀”(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編者的一段話,一般是在標題下單獨成頁),這一段話很重要,體現了課標的要求和編者的意圖。教師要清楚:隨便從報紙和雜誌上選一篇文章和講課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樣的,課本中的文章融進了課標的要求和編者的意圖。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整個單元的編寫意圖和知識結構後然後導入新課,說明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自學指導 合作探究
每堂課老師都不要急於先講,本著“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而這種自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老師的自學指導要做到四明確: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確,學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學。
如果本節課所學內容多,可分為自學指導一、自學指導二……,每個自學指導都是一個小循環,包括學生的自學,同學之間的互查互助,教師的檢查點撥。為了提高自學與合作的效率,我們在課堂的座位排列由傳統的“排排坐”變為“團團坐”或“對桌坐”,每個小組2人,每個大組4-6人。學生自學以後首先是二人小組的相互檢查和互助,如果有問題大組討論,沒有問題大組不再討論。我們經過多年的實驗證明:二人小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如果一開始就是6-8個人的討論,會出現少部分學生占據話語權、大部分學生當觀眾的現象,這是極不公平的。而兩個人的小組首先是相互檢查,然後是相互幫助。二人小組能夠解決的問題大組就不要討論了,小組不能解決的大組再討論。大組討論的是問題而不是已經會了的東西。我不主張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首先要解決主要問題,解決學生不會的問題,學生已經會了的東西就不要表演。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課後。那種少部分學生表演大部分學生當觀眾的做法會浪費大家的時間,大大減少課堂教學的效率

王敏勤教授報告會會場王敏勤教授報告會會場

(三)大組匯報 教師點撥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大組長要檢查,老師也要巡查。老師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情而不是輔導。學生自學後各組大組長要向全班匯報,一方面要讓全班同學知道相互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對於在自學和討論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集體解決。各組組長在匯報時要說明本組還有誰不會,問題是什麼,現在解決沒有。對於基本的核心知識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這是促進課堂教學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對於學生在學習或匯報中的疑難問題,老師要啟發全班學生討論解決。學生不會的老師再點撥。老師在點撥時一方面要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總結知識的內在規律和學習這一類知識最好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和諧教學兩個建構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傳授具體的知識更重要。在這一環節我們主要通過知識樹的形式對教材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概括。
(四)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每堂課學習新知識後都要通過變式練習及時複習鞏固所學知識,這是課堂常規。在這一環節難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這不僅是課堂效率問題,也是教育公平的問題。教育公平主要體現為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教育結果的公平。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根據就近入學的原則都能到一個學校來上學,這是教育起點的公平。但學生來到一個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如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只關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關注學習差的學生,這就是教育過程的不公平。而教育過程的不公平會直接導致教育結果的不公平。每堂課所學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識,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掌握,這是課程標準的底線。對於那些沒有掌握的學生,老師一定要採取具體措施進行補救。每堂課下課時老師敢不敢拍拍胸膛說:這節課所學的基本知識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才是達成了教學目標。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頂。對於拓展的內容不作統一要求,要做到分層教學。
(五)課堂小結,單元回歸
每堂課在結束前進行單元回歸。所謂單元回歸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歸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課的知識樹回歸到單元知識樹上,從一開始的單元導入到最後的單元回歸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頭腦中總是有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如果是一個單元的結束,還要把這個單元的知識樹回歸到整冊書的知識樹上來。
對於這一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的學段和學科可以靈活變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獲獎

王敏勤的論文《讓教學成為一個愉快和諧的過程——和諧教學的研究與實驗》,一萬多字,發表於《教育研究》1998年第10期,被《新華文摘》雜誌1999年第1期全文轉

獲獎證書獲獎證書

載。該文2002年12月被評為天津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津政獎字第0068號)。
王敏勤的專著《和諧教學的原理與模式》,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2006年9月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教育部)。

課題研究

曾分別主持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目前正主持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課題——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的和諧教學整

王敏勤教授作報告王敏勤教授作報告

體建構實驗,並分別主持多項山東省、天津市教育規劃重點課題,完成多項教科院重點課題。目前正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調研工作。

評價

由中國中國小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等主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8月出版了《中國當代著名教學流派——王敏勤與和諧教學》,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在該書的《序》中說:“這套叢書收集的都是我國教育界最傑出人物的事跡及他們的教育教學經驗”。
人民教育》雜誌2004年第2期“名師人生”欄目,作為國內著名教師,發表了王敏勤的人生經歷和感悟——《絕知此事要躬行》。

報導王敏勤教授報導王敏勤教授

中央教科所主辦的《教育文摘周報》作為國內基礎教育的領軍人物,2006年5月24日頭版整版報導了王敏勤的和諧教育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