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慶[北洋軍閥]

王懷慶[北洋軍閥]

王懷慶(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寧晉縣鳳凰鎮南塔莊人,北洋直系老將,原是直隸提督聶士成部下的中軍,後成為徐世昌在軍界第一心腹親信,資格甚老,與“北洋三傑”同輩,際會風雲,扶搖直上,成為煊赫一時的陸軍上將,熱察綏巡閱使。好鼻煙、騎馬,為官貪婪,軍事政治才能甚低,用人唯蠢笨老實;主要業績:剿滅“砍刀會”,擊潰外蒙叛軍迫使外蒙取消獨立,釋放馮玉祥。喜好奇特,一具漆紅燙金上面寫著斗大的“王”字的馬桶總是不離左右,人稱“馬桶將軍”。1953年,王懷慶因心肌梗塞久治無效在天津病逝。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王懷慶王懷慶

王懷慶,男,曾用名王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

出版有《王懷慶插圖選》、《王懷慶水墨集》、《王懷慶油畫選》等個人專集。

多次在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義大利等地辦展。

曾參加1998年在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舉辦的大型“中國藝術5000年展”及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

自1986年以來,創作了大量以傳統民居與家俱為“母題”的系列作品,深得國內外學術界及收藏家的喜愛。作品為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及海內外收藏家收藏。

成長經歷

195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高中班作品《鋼鐵工人》獲印度[香卡國際兒童畫展]獎

1960年木刻作品《景山公園》參加蘇聯[莫斯科國際兒童畫展]

1964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66-1969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繪製了大量宣傳畫

作品作品

1970年隨學校下放河北農村“勞動改造”

1971年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任舞台美術設計

1975-1978年利用業餘時間創作了大量油畫、連環畫、插圖作品

1979年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師從張仃、吳冠中、祝大年、袁運甫等先生

1980年與同學籌辦、策劃[同代人畫會]及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同代人油畫展” ,創作油畫《伯樂像》、《初雪》等八幅作品中國美術館收藏《伯樂像》、《棗樹》兩幅油畫 ;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新聞電影製片廠拍制“同代人畫展”紀錄片

1981年[同代人油畫展]在杭州、徐州、唐山等地巡展(浙江、江蘇、唐山美協主辦) 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畢業創作大幅油畫《飄香的風》

1982年參加法國巴黎春季沙龍展 創作油畫《畫家的母親》等作品

1983年調至北京畫院任專職畫家 創作油畫《秋玉米》、《黃河水》及肖像作品

1984年創作油畫《搏》,獲北京市美展甲等獎,由北京市美協收藏; 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

1985年參加在黃山舉行的全國油畫研討會 創作油畫《四月》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創作油畫《女孩與貓》、《紅趣》、《紅地毯》、《蓖麻》

1986年創作系列作品《故園》、《三味書屋》等 參加中國美術館[當代油畫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國際藝苑首展]

1987年參加美國紐約[王懷慶畫展] 參加紐約[中國當代油畫展] 參加日本東京[現代油畫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藏品展] 赴美國作訪問學者 創作《與佛對話的人》、《神光》、《牧歌》等油畫作品 出版《王懷慶插圖選》

作品作品

1988年底由美國返回中國北京

1989年重新放大創作86年的舊作《故園》,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牌獎,為上海美術館收藏

1990年創作油畫《雙椅》《、白牆襯托的立木四根》、《有一扇到另一房間的門》、《黑窗格剪碎白窗紙》等

開始創作中國水墨畫作品《妙齡》、《凝神》、《大海的生日》等

1991年作品《大明風度》獲[91年中國油畫年展]金獎 作品《走向世界的人》獲[當代油畫藝術國際展]二等獎 參加[吳冠中師生展],展出民居系列 法國秋季沙龍“中國現代美術展” 日本上田西武百貨舉辦[王懷騏、王懷慶畫展] 創作《梅瓶》、《裂開的黑》、《椅》及水墨畫等作品

1992年參加北京“中國美術館藏品展” 參加日本“第10會上野之森美術館大獎展” 參加香港“91年中國油畫展”

1993年參加新加坡“王懷慶水墨展” ;參加北京“中國美術館藏畫精品展”; 參加德國海因巴赫“國際藝術節畫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中日現代繪畫展”; 參加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出訪歐洲四國

1994年參加中國美術館第二屆全國油畫展;參加新加坡黑白之間—王懷慶水墨人體畫展;出版《王懷慶水墨人體畫集》

1995年任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藝術評審; 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 出訪美國

1996年中國美術館中國油畫學會首展; 創作《夜宴圖》等作品

1997年參加中國上海中國美術大展; 參加美國福勒特斯美術館開放之門展; 出訪美國; 創作《大音無聲》等油畫

1998年參加根海姆美術館[中國藝術5000年展] 參加[傳統與回顧-當代中國藝術展]德國駐北京使館 作品收錄《中國現代美術全集》

作品作品

1999年舉辦台北大未來畫廊[王懷慶個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 參加中國成都美術館[世紀之門展] 舉辦[王懷慶個展]澳門市政廳畫廊 作品收錄《中國美術館藏品選》 中國中央電視台[名人名作專訪]

2000年參加中國[上海2000雙年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20世紀—中國油畫大展] 作品收錄國家文化部重點文化工程[20世紀—中國油畫]大型畫冊 創作巨幅油畫《一生萬》等

2001年中國美術館[科學與藝術展]獲優秀獎 創作油畫《沒家的家具》等

2002年應西班牙Poligrafa公司與大未來畫廊之邀,赴巴塞隆納製作銅版畫5幅[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2003年參加[北京首屆國際美術雙年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建館40周年開放的時代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第三屆全國油畫展] 中國廣東美術館[全國畫院雙年展]獲學術獎

2004年參加德國帕拉丁美術館[Marianne & Heinrich Lenhardt-Stiftung 夫婦收藏展] 出版《油畫專集》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製作版畫 在澳門市政廳畫廊舉辦個展

2005年天工開物-王懷慶作品個展(香港),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2006年參加抽象展-台北大未來畫廊; 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參加意象武夷-中德藝術家聯展 上海美術館。

2007年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參加中國美術創作院首展 中國美術館; 參加"對應-對應"中美藝術家展 中國美術館; 參加"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德國呂貝克美術館 德國普法爾茨歷史博物館; 舉辦"王懷慶藝術展"上海美術館

2008年舉辦"王懷慶藝術展”廣東美術館 舉辦"王懷慶藝術展”台北歷史博物館 舉辦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中國美術館 舉辦開合-王懷慶、王田田藝術展 798橋藝術空間

忠義之士

王懷慶王懷慶

光緒元年(1875年)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酒賭成性,母為人文弱,家道中落,王懷慶八歲上下就和家裡人一起下地種莊稼,給人家放牛、牧羊,十歲的時候,就擔負了更繁重的體力活兒,象脫坯、蓋房等等。十二歲即喪母失怙恃,繼母虐待殊甚。1889年夏,十五歲的王懷慶不堪繼母和父親的虐待,私自離家遠奔他鄉,適時恰逢直隸提督聶士成在蘆台招兵,王懷慶入伍,由於他勤儉耐勞少言,獲得了聶士成對他的青睞,因而不斷升遷,後入北洋武備學堂第二期學習。1893年升為千總。1894隨聶士成赴東北,考察中俄邊境。1900年,王成為直隸提督聶士成部下的中軍,兼帶馬步衛隊。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聶士成戰死在天津八里台子。王懷慶於槍林彈雨之中背負聶回營棺殮,並親送靈柩至聶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於聶家感激,效死於主將的忠義之名轟動一時,而當道者嘉許之,譽之為“忠義”。此後,1903年聶母專函介紹王投到袁世凱麾下,1904年任北洋常備軍第一鎮馬一標標統。

效忠清廷

1905年春,充任陸軍第二鎮馬二標標統。 本年夏,直隸省滄州東鄉、獻縣、河間一帶遭受了嚴重的災荒,百姓們紛紛揭竿而起,成立了砍刀會等起義組織,劫富濟貧,屢次擊敗了清政府前來鎮壓的小股部隊,袁世凱急忙令王懷慶統率軍隊前往鎮壓,終於將砍刀會的起義活動撲滅,起義領袖劉龍、方萬興等多人壯烈犧牲,不久王懷慶就以“剿匪”有功,被晉升為協統。

1907年,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電請袁世凱調王到東北,委為東三省總督行營中軍,兼奉軍中路統領,繼又調升淮軍五路統領,駐防奉天昌圖府,成為徐世昌在東三省的得力助手,開始賣官鬻爵、營私舞弊、搜刮民財,當時當地有“要做官,找懋萱”的諺語,徐世昌為之庇護。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革命情緒高漲。11月17日,王懷慶調任直隸省通永鎮總兵,駐防京東開平鎮。王的防區灤州駐軍第二十鎮青年軍官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等亦籌劃發動革命起義,12月30日,王金銘等在北關師範學堂營部召開會議,決定起義部署,推舉標統岳兆麟為北軍大都督,但岳兆麟“反對革命甚力”,31日岳兆麟逃往開平,向王懷慶告發,王懷慶立即電請直隸總督陳夔龍轉報袁世凱,袁世凱一面派王懷慶赴灤州“勸解撫慰、察其真相”,一面“收束兵隊、密籌抵禦”。1912年1月1日王懷慶到達灤州鎮撫軍心,採取軟硬兼施、威脅恐嚇的手段,以求“順機消弭”,王金銘義正詞嚴駁斥王懷慶,同時立即派人把他軟禁,王金銘等對其曉以革命大義,勸其共舉義旗,並以直隸省革命軍大總督相推許,王懷慶口頭佯為允諾,暗中與第三營管帶張建功勾結,並議定次日舉行誓師典禮。1月2日,閱兵典禮完畢,王懷慶私懷逃歸之計,因倡議與革命軍官們於操場試馬競賽,王精於騎術,忽然加鞭向西北疾馳而去,義軍將士見王飛騎不返,始疑有變,乃群起追之,王懷慶竟縱馬跳過數丈寬的沙河,飛奔二十五公里回到開平,即命其部將譚慶林率部向灤州革命軍進攻,並電邀附近駐軍第三鎮曹錕部出兵夾擊。5日王懷慶占灤州,民軍退昌黎,王懷慶並製造圈套,偽示議和。1月6日,王、施不聽勸阻,帶一百人入清營談判,被清北洋軍包圍逮捕,王懷慶向袁世凱報功,袁電令殺害,王金銘和施叢雲被王懷慶殺害於灤州車站。時年馮玉祥22歲,生得魁偉英武,王懷慶見而憐之,又念其與自己的四侄王觀庭有同學舊誼,遂將其釋放。這也就是馮日後未在碑文中點王懷慶名的緣由。 民國成立後遜清皇家園林頤和園曾被北洋政府收回,但後來時任京畿衛戍司令曾受過溥儀重賞的王懷慶卻私下將頤和園又還給了清室,其對滿清的懷念由此可見一斑。

遠征外蒙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15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這時候蒙古的各親王在前清肅親王的遊說煽動下,紛紛獨立,反對共和。1913年6月2日,民國政府裁撤通永鎮總兵,改置薊榆鎮守使,駐開平,以王懷慶任之,同時授為陸軍中將。6月28日袁世凱調王懷慶署多倫鎮守使,命他征討外蒙,並奉袁世凱密令秘密搜尋傳國御璽,派軍擊潰了外蒙叛軍,王部連有勝績而收復有成,最後迫使外蒙政權取消獨立改為自治。8月28日給予二等文虎章。9月10日,北洋政府令,“鎮守使王懷慶到防未久,迭獲勝捷,調度有方,謀勇兼備,應特授勳五位以獎殊勩”,地方稍趨安定,不料王部下統領高青山節外生枝,無端殺害蒙古甘珠爾活佛,由此再度激怒蒙古人復起戰事,袁世凱迫於輿論,遂將高青山懲辦,並將王懷慶降調閒置。1914年9月15日調任冀南鎮守使。

馬桶將軍

王懷慶是北洋軍中老資格的將軍,像曹錕、吳佩孚等人還在家鄉吃老米的時候,他已經是北洋軍的協統(旅長)了。雖然此公長期以來位不過師長,但由於多年擔任北京衛戍部隊的首長,民國風雲,什麼事都趕上過,所以在民國史上還算有點知名度。北洋諸將很多都有外號,有好聽點的,像吳佩孚叫“秀才將軍”,馮玉祥叫“基督將軍”,也有難聽的,比如唐生智叫“和尚將軍”,孫殿英叫“盜墓將軍”,曹瑛叫“茶壺將軍”(茶壺即妓院之雜役),王懷慶就屬於有不雅的外號的一位,人稱“馬桶將軍”。

“馬桶將軍”跟馬桶的確有親和力,無論在什麼地方,沒有槍可以,沒有馬桶不行,一具漆紅燙金上面寫著斗大的“王”字的馬桶總是不離左右。辦公桌後面放的不是椅子,而是馬桶,辦公就在馬桶上公幹。行軍打仗,得有一個班左右的人馬抬著馬桶隨行。只要看到那隻碩大而且鮮艷的馬桶,人們就知道這是誰的隊伍了。攻山頭的時候,他的士兵打著上書“王”字的大旗往上沖,他坐在“王”字的馬桶上督戰,別有一番景致。

王懷慶喜愛馬桶,是因為有便秘的毛病呢還是嗜臭如蘭,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此公在他的部下和北洋圈子裡,並不像他心愛的馬桶那樣臭。王懷慶從1905年當協統(旅長)開始,到1924年隨著直系軍閥的倒台而下野(屬於跟錯了人,非統馭無方也),在北洋高層混了近二十年,大旗不倒,比起他那些三五年就樹倒猢猻散的同行來,簡直可以稱之為“長壽將軍”了。這一點,說實在的,跟他的用人不無關係。

用人之術

王懷慶的用人之術,說起來其實也簡單,就是非老實人不用,挑兵不要市井之輩,越是山鄉的農民越受歡迎,要腳上有屎,手上有繭。這一點似乎跟曾國藩練湘軍有點相似,其實不然,當年曾國藩雖然重鄉農,是用書生帶鄉農,而人家“馬桶將軍”,卻根本不要書生。進入民國之後,軍官學校的畢業生一天天多了起來,其中不乏喝過洋墨水的,但王懷慶一個也不收,說是不好管也不好用,他提拔的人,無論張三李四,都是穿了軍裝的鄉農。不管多么膿包,只要滿足一個條件就行,就是所有的軍官都得無條件地忍受他的打罵。王懷慶每當要提拔某個人的時候,往往會無緣無故地當眾將此人痛罵折辱甚至給一通拳腳,如果此人逆來順受,唾面自乾,那么第二天委任狀就到了。時間一長,這個套路部下都摸熟了,只要誰哪天無故挨了打罵,其他的同僚就會趕緊讓他請客,因為接下來人家就升了。

在北洋軍閥時期倒戈、背叛隨處可見的情形下,王大將軍的部隊確實像他心愛的馬桶一樣,固若金湯,不僅沒有倒戈的,連搗亂的都沒有。只不過,這種軍隊是不能打仗的,充其量只配在北京城裡給達官貴人看家護院,連看家護院也沒有看好,因為當時的北京治安也不怎么樣。

直系老將

1923年2月9日,曹錕電北京衛戍司令王懷慶,謂北京大學管理圖書員李大釗設有秘密機關,由俄人供給費用,請偵查嚴辦。4月26日,北京軍警領袖馮玉祥、王懷慶、陸錦、薛之珩、聶憲藩等百餘人包圍國務院索餉,勒令財長劉恩源出立筆據,限下月分發一月份經費。6月7日,陸軍檢閱使馮玉祥、北京衛戍司令王懷慶、步軍統領聶憲藩、警察總監薛之珩等藉口內閣已辭,嗾使軍警官佐五百餘人向總統府索餉,迫黎去位,為曹錕賄選鋪路。6月9日,馮玉祥、王懷慶等推顏惠慶組閣,迫黎元洪交出政權,並馮玉祥、王懷慶部軍官向黎元洪宅索餉,所謂“國民大會”亦包圍黎宅鼓譟,10日馮玉祥、王懷慶部軍官向黎元洪宅索餉,所謂“國民大會”亦包圍黎宅鼓譟,12日馮玉祥、王懷慶向黎元洪辭職,迫黎去職,13日黎元洪在無奈之下被迫離職。9月曹錕賄選大總統,王懷慶大力相助,向曹錕獻煙土八千兩,派出大批軍警在會場周圍布置森嚴,脅迫議員們必須選舉曹錕為大總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1月14日,王懷慶被曹錕晉授將軍府“靖武上將軍”名號。

1924年7月1日辭熱察綏巡閱使等職。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7日王懷慶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二路總司令,米振標為副司令,劉富有為前敵總指揮,負責進攻義州、北鎮,轄兩個師另四個旅,總兵力五萬五千人。24日王懷慶差京畿衛戍總司令職,以舊上官聶士誠之子聶憲藩代理,王懷慶率部參加直奉大戰。10月2日,第十三師部隊與奉軍一觸即潰,吳佩孚派討逆軍副總司令王承斌赴承德指揮,令王懷慶出冷口進攻錦州,他遲遲前進,不敢與奉軍交鋒。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26日吳佩孚冒曹錕之名任命王懷慶為陸軍檢閱使兼西北邊防督辦,並代王懷慶等三十六人發討馮通電,但前線直軍潰敗,大勢已去。11月3日京畿衛戍總司令被撤消,11月11日熱察綏巡閱使被裁撤,王懷慶軍隊全部被奉軍收編,王懷慶回天津賦閒。

1926年4月17日吳佩孚任命王懷慶為京畿警衛總司令,23日王懷慶率毅軍三旅入北京,24日齊燮元亦至,25日代表吳佩孚與奉方協商會議,商定王懷慶維持北京治安,但北京局勢由張宗昌控制,王懷慶未有作為。9月22日王懷慶卸任回天津,25日張學良、韓麟春委第十軍軍長於珍接收王懷慶之北京衛戍司令部,奉軍確實占領北京,王懷慶從此永離軍政。1930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在四川的吳佩孚欲乘亂復出,5月17日王懷慶到北平為吳佩孚活動。

退隱津門

1937年7月日軍侵占平津,王懷慶未出津門。他任京畿衛戍總司令時,曾接受日本天皇之寶星勳章,因此日本侵略軍對他很是優待,日軍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曾請他擔任偽京漢路治安軍總司令的職位,他見當時時局不穩,未敢冒然就任,藉故推辭,躲往天津,故而招致了日本軍部對他的不滿,前所盜取之古瓷、古玉、字畫等無數珍寶被日軍洗劫一空,王懷慶為此幾乎神經失常。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王懷慶意欲東山再起,但過去由於很少與國民黨要人相拉攏,所以終未能如其再次出山之願。1953年,王懷慶因患心肌梗塞症久治無效在天津病逝。

人物評價

批評家評說王懷慶的藝術走了一條“極高明而又中庸”的路。在王懷慶的作品中中國藝術傳統中關注的結構因素被創造性地實現了現代轉化。具象的畫面並沒有掩蓋去其中抽象的精神,東方文化內涵和西方表現技巧在這裡水乳交融。

作戰方式

王懷慶雖政治軍事才能低下,但作為北洋軍閥的“老臣子”,他對袁世凱、徐世昌非常效忠。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王懷慶挑了“八月十九”這個黃道吉日,專門從德勝門出城,在火車站早有個名叫王得勝的小軍官迎候,跑步迎接,口中高喊:“王得勝迎接將軍!”其行軍儀仗長約二里餘,最前是三十匹馬隊,之後幾名軍官跨馬而行,一人高擎“宣武上將軍”大紅旗,一個軍官背負六枝令箭,還有一個人背負黃緞包裹的大印。之後是身背大砍刀的兩名劊子手。最後是四抬大轎,王懷慶安坐馬桶之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