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微生物專家]

王岳[微生物專家]

王岳,乳名鍾五,福建閩侯縣(今福州市)人,1915年8月出生於上渡通明巷。著名微生物學家,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基本信息

簡介

王 岳教授王 岳教授
王岳,男,福建省福州市人,1915年8月28日出生,著名微生物學家,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王岳教授於1937年獲燕京大學化學系學士學位,後留校攻讀研究生併兼任助教。1939年,在昆明清華大學植物生理研究所和成都華西大學擔任科研和教學工作。1941年赴美國洛格斯大學研究院學習,師從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抗生素研究的先驅、鏈黴素、新黴素的發現者瓦格斯曼教授,1943年獲得博士學位。1944年至1948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技師。1949年起任福建研究院工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福建協和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學院(三校均為福建師範大學前身校)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59年起任福建師範學院生物學系教授,兼生化微生物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華東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主任、福建省科學分院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主任。1973年起任福建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1979年起任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兼福建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

學術成就

王岳教授研究涉及面廣,有很深的學術造詣。1953年,王岳教授開始了篩選抗生素的研究。翌年,他就從鏈絲菌中找到了對癌症有一定療效的放線菌素“23-21”的產生菌和結晶樣品,為我國找到了第一個抗生素藥品,並投入生產。1965年,他在我國首先開闢了從小單孢菌中尋找新抗生素研究的新領域,並於1966年和他的助手找到慶大黴素的產生菌。1969年慶大黴素正式投產,並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0年他和他的助手又成功地製備了慶大黴素C族的各單組份的國家標準品。1982年,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在他領導下又從小單孢菌中分離到了療效更高、更為安全的新抗生素紫蘇黴素和武夷黴素的產生菌。80年代初,王岳教授提出了開闢酶抑制劑和生理活性物質研究新領域的決策並組織實施,在短短的幾年內,先後找到了當代用於器官移植的新型免疫抑制劑環孢菌素產生菌及胃蛋白酶抑制劑產生菌。這些新領域的開闢,對我國抗生素研究影響深遠。

王岳教授留下了60多篇的學術論文、譯作和專著。他參加編審的《抗生素生物理化性質》一書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王岳教授是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常委、民革福建省副主席、福建省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福建省科協常務理事、福建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以及多個學術團體的顧問、副理事長和學術刊物的主編。1982年被評為福建省勞動模範。

王岳教授於1985年9月7日逝世,享年70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