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沐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號敬所,臨海城關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宗沐】(1524年——1592年),字新甫,號敬所,臨海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刑部主事。後遷廣西按察僉事,督學政。任內,修宣成書院,建崇迪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廣東參議,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學副使。修王陽明祠,建正學、懷玉書院,於白鹿洞聚集諸生,親自答疑、講學。三十八年,任江西參政。次年,任按察使。輯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不久,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資治通鑑》、《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書。隆慶元年(1567),起為山東左布政使。編纂《東省經制全書》。後升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撫鳳陽,任內提高淮河防洪能力。萬曆三年(1575),任刑部左侍郎,奉詔巡視山西、宣大諸鎮邊防軍務,上《三鎮圖說》。九年罷官歸里。閒居十年。著作尚有《海運詳考》、《海運志》、《敬所文集》等。究竟王宗沐的墳墓在哪裡?國家現已批准弓日小組進行開發。日後有待更新。晨哥說。

明史記載

王宗沐,字新甫,臨海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與同官李攀龍、王世貞輩,以詩文相友善。宗沐尤習吏治。歷江西提學副使。修白鹿洞書院,引諸生講習其中。
三遷山西右布政使。所部歲祲,宗沐因入覲上疏曰:“山西列郡俱荒,太原尤甚。三年於茲,百餘里不聞雞聲。父子夫婦互易一飽,命曰‘人市’。宗祿八十五萬,累歲缺支,飢疫死者幾二百人。夫山西京師右掖,自故關出真定,自忻、代出紫荊,皆不過三日。宣、大之糧雖派各郡,而運本色者皆在太原。饑民一聚,蹂踐劫奪,歲供宣、大兩鎮六十七萬餉,誰為之辦?此可深念者一也。四方奏水旱者以十分上,部議常裁而為三,所免不過存留者而已。今山西所謂存留者,二鎮三關之輸也。存留乃反急於起運,是山西終不蒙分毫之寬。此可深念者二也。開疆萬山之中,岩阻巉絕,太原民不得至澤、潞,安望就食他所?獨真定米稍可通。然背負車運,率二斗而致一斗,甫至壽陽,則價已三倍矣。是可深念者三也。饑民相聚為盜,招之不可,勢必撲殺。小則支庫金,大則請內帑。與其發帑以賞殺盜之人,孰若發帑使不為盜?此可深念者四也。近丘富往來誘惑,邊民妄傳募人耕田不取租稅。愚民何知,急不暇擇,長邊八百餘里,誰要之者?彼誘而眾,我逃而虛。此可深念者五也。”因請緩徵逋賦,留河東新增鹽課以給宗祿。尋改廣西左布政使,再補山東。
隆慶五年,給事中李貴和請開膠萊河。宗沐以其功難成,不足濟運,遺書中朝止之。拜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極陳運軍之苦,請亟優恤。又以河決無常,運者終梗,欲復海運,上疏曰:“自會通河開浚以來,海運不講已久。臣近官山東,嘗條斯議。巡撫都御史梁夢龍毅然試之,底績無壅,而慮者輒苦風波。夫東南之海,天下眾水之委也,茫渺無山,趨避靡所,近南水暖,蛟龍窟宅。故元人海運多驚,以其起自太倉、嘉定而北也。若自淮安而東,引登、萊以泊天津,是謂北海,中多島嶼,可以避風。又其地高而多石,蛟龍有往來而無窟宅。故登州有海市,以石氣與水氣相搏,映石而成,石氣能達於水面,以石去水近故也。北海之淺,是其明驗。可以佐運河之窮,計無便於此者。”因條上便宜七事。明年三月遂運米十二萬石自淮入海,五月抵天津。敘功,與夢龍俱進秩,賜金幣。而南京給事中張煥言:“比聞八舟漂沒,失米三千二百石。宗沐預計有此,私令人糴補。夫米可補,人命可補乎?宗沐掩飾視聽,非大臣誼。”宗沐疏辯求勘。詔行前議,習海道以備緩急。未幾,海運至即墨,揚颶風大作,覆七舟,都給事中賈三近、御史鮑希顏及山東巡撫傅希摯俱言不便,遂寢。時萬曆元年也。
宗沐以徐、邳俗獷悍,多奸猾,濱海鹽徒出沒,六安、霍山礦賊竊發,奏設守將。又召豪俠巨室三百餘人充義勇,責令捕盜,後多以功給冠帶。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尋進刑部左侍郎,奉敕閱視宣、大、山西諸鎮邊務。母喪歸。九年,以京察拾遺罷,不敘。居家十餘年卒。贈刑部尚書。天啟初,追謚襄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