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寶[CEO]

王大寶[CEO]

王大寶,字元龜,其先繇溫陵徙潮州。 大寶言:“古致治之君,先明國是,而行之以果斷。 大寶言:“危疑之際,非果斷持重,何以息橫議。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王大寶(1094-1170),男,漢族。又名王元龜、二龜、二王 ,生於海陽縣湯頭村(今屬廣東潮安縣歸湖)。 宋朝名臣 。早年被選入太學讀書。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舉進士第二,授南雄州教授、樞密院計議 等職,成為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
王大寶
紹興八年(1138年),受派監登聞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訴奏稟的衙門),主管台州府。其間,曾將其著的《詩書易解》六卷獻給皇帝,被任為國子司業兼崇政殿說書。不久,進直敷文閣學士,任溫州知府,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宋孝宗即位後,授他侍講。隆興元年(1163),宋孝宗改授禮部侍郎,後來提升他為右諫議大夫。他接連上疏,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並一再彈劾投降派汪澈等人的所為。

人物生平

王大寶積極支持抗金名將張浚的軍事行動,一再明確地指出對金宜戰不宜和,從而成為朝廷中抗金派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積極建言的影響下,孝宗一度決心對金作戰並付諸行動,從而亦曾穩定了局勢,王也轉任兵部侍郎。但其後孝宗又偏信了丞相湯思退的議和主張,將張浚的江淮都督府及其他邊防要地軍事設施盡行撤除。王大寶三次上奏,力斥湯思退的投降派行徑,但未被孝宗所接受,他因而憤然辭去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的官職。後金兵大舉南侵,迫使南宋於隆興二年(1164)與金國簽訂了屈辱的“和約”,承認金宋兩國的關係是“叔、侄之國”。乾道元年(1165),朝野中要求重新起用王大寶等人以抗金的呼聲日益強烈,他遂被任命為禮部尚書。但是王的抗金方略仍然未被皇帝認可,並一再受到投降派的攻擊,以致他身心交瘁,被迫辭去官職。乾道六年(1170)在家鄉病逝。臨死前,他長嘆著說:“收復失地的事竟是遙遙無期的了!”王大寶堅定的政治立場為士民所敬仰,後人因而將他與崔與之李昴英等同尊為“嶺南六先生”,並被推為“潮州八賢”之首。任諫講時,與王十朋齊名,稱為二龜,或稱為二王。

著作

精於易學,著有《周易證義》10卷、《書解》、《詩解》多卷、《毛詩國風證義》6卷、《諫垣奏議》6卷、《經筵講義》2卷、《遺文》15卷。今均已亡佚.僅有若干詩文,散見於《永樂大典》和《廣東文征》等書中。現存遺文有《韓木贊》、《清水閣記》、《放生池記》等三篇。該三篇存《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舊《潮州府志》、《海陽縣誌》僅存《韓木贊》一篇。
韓木贊
王大寶
東山亭為韓文公遊覽之地,亭隅一木,鱗文虬乾,葉長而有棱,相傳公所植也!人無識其名者,因曰“韓木”。舊株老而更蕃,遇春則華,或紅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狀而小,每值士試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來舊矣。紹興四年丁丑,盛開,傾城賞之,未幾捷報三人,比前數為多,繼是榜不乏人,繁稀如之;最盛者崇寧五年,宣和六年也。今不花十有五載,人材未遇,或時運適然,未可知爾。夫鳥獸草木之奇,符於前事,謂之瑞,簫韶儀鳳,周畝嘉禾,各以類應,公刺是邦,崇師訓業,綿綿厥後,三百餘年,士風日盛,效祥於木,理所宜然。若乃術業荒落,惟瑞之證,此妄誕者之說,君子鄙之。為之贊曰:召公之棠,孔明之柏,既詠勿翦,且歌愛惜,瞻彼韓木,是封是沃,匪木之濱,德化惟服,化隆而孚,華繁以符,邦人勵之,此理匪誣。(據周志修)
清水閣記
王大寶
仲尼嘆川,感時易邁。孟子觀瀾,致用廣大。凡寓意於物理,罔匪攄素蘊而表真趣也。山下有泉,蒙以育德。地上有水,比以親賢。行於地中,險不失信。溢於澤上,節不躍度。萬折必東,朝宗于海。是以君子審所歸向爾。潮在嶠南,負山抱海。屢巒環翠,蟠溪演綠。眾會於江,以掖郡治之左,源遠派拱,混混不息。余先廬沙堤內址,去江繞二十步。晨華暮景,風紋雨鏤。目稔而情怡。其樂根諸中,於水之性不難則清,莫動則平,淡相親也。特因請間縱武江湄,經營堤外,得夾山豈焉。舊日之佃地,不妨民舍,不剔荊卉。亘城郭,繞坐鄭奠方隅,面形勝。恢基崇址,挹朝陽以考宅相。楹桷瑰挺,堂室宏遠。文峰秀氣,卑拱於襟宇。練流縈帶,泓若一池。於是直居之前,恍涯砌築,建閣以舒曠望,揭之曰清平,蓋莊周所謂天德之象也。噫,性未賞不清,亦未賞不平。嗜欲貪儲,玩習侈靡,一或難之,何以能清?忌怨喜怒,權勢名利,一或動之,何以能平?然則郁而不流,激之過顙,豈水之性哉?澄清準平,越東達海,率水之善,殊未可量。聖賢觀感,各有攸措。客莞爾而嘯曰,時際清平,乃能樂是閣。人惟清平,乃能成是閣。名一得三,請書以訓。
放生池記
王大寶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替天地,范陰陽,載成滋育之化,以蕃庶類之殖。羽騰蹄逸,鱗流介息,蠢動根亥艹,均被其澤,德亦大矣。紹與癸亥夏,詔郡縣訪唐舊跡,置放生池。申嚴法禁,以敦忠厚之風。潮於西山之麓,淹煙湖余壤,僅存步畝,蓮沼以奉約束。索魚於筌,傾缶以注,邀禽於籠,附掌而揚。治襲浸久,罔有革之者。恭惟太上皇帝,體堯舜以推至仁,稽商周以懨洪業。量包溟渤,恩沛雨露,睿志弘廓,豈以尋常之丘壑,縱嗆喁啾唧之惠為哉?
 今上皇帝,寅奉嚴訓,篤丕緒,好生之德,洽於邇遐。群黎萬物,鹹薰陶於泰和之域。乾道乙酉秋,守臣曾造,來蒞茲顧,政事條舉,期年而治。乃詢元有臨江立界之意,命海陽邑令張某,相所以易之。維城之東,清江浩漫,源遠而浴會。盡夜之流,混混不停。於是即其要津,累基建閣,以祭弘深。龍石刻名於其側,揭標上下共十里以禁采捕。涉旬而號孚,誠克稱於承宣之職矣。噫,濟以乘與,曷若虹梁之為便;灌以桔槔,曷若脈沐之為渥。鱔魷之溝,奚可以活膻鮪;鷦鵪之枝,奚可以舒鴻鵠。詳斯池之規,方於曩制。曠邈優裕,任期自適。廣乎眾多,巨細之無容,無一物之不得其所。是以有瞻則晨峰弄暉而傳鳴和,
 回顧則暮雲歸岫而棲翮樂。南觀則靈潮噓吸而鯨鱷潛,北望則憎巒幽翳而塵鹿伏。徒倚而環視之,頒首莘尾,漾鬈虛尾,油油洋洋于波濤間。而鳧鳥醫殳交鳥青鳥之屬,徊翔乎煙渚,翹昂於沙磧,迄無綱罟贈弋之虞。仰而思之,躊著而繹之,永與聖壽長久,等於生生不窮之道焉。書載若之訓,詩詠於物之章,其見於今日乎?老臣居枕江湄,時樂斯樂,故特書於右。

《宋史·王大寶傳》

王大寶,字元龜,其先繇溫陵徙潮州。政和間,貢辟雍。建炎初,廷試第二,授南雄州教授。以祿不逮養,移病而歸。閱數年,差監登聞鼓院、主管台州崇道觀,復累年。
趙鼎謫潮,大寶日從講《論語》,鼎嘆曰:“吾居此,平時所薦無一至者,君獨肯從吾游,過人遠矣。”知連州。張浚亦謫居,命其子栻與講學。時趙、張客貶斥無虛日,人為累息,大寶獨泰然。浚奉不時得,大寶以經制錢給之,浚曰:“如累君何?”大寶不為變。
代還,言連、英、循、惠、新、恩六州,居民才數百,非懋遷之地,月輸免行錢宜蠲減。高宗謂大臣曰:“守臣上殿,令陳民事,遂得知田裡疾苦,所陳五六,得一可行,其利亦不細矣。”乃命廣西諸司具減數聞。
知袁州,進《詩》、《書》、《易解》,上謂執政曰:“大寶留意經術,其書甚可采,可與內除。”執政擬國子司業,上喜曰:“適合朕意。”時經筵闕官,遂除國子司業兼崇政殿說書。奏:“江南諸州有月樁錢,無定名數,吏緣為奸,刻剝民。又有折帛錢,方南渡兵興,物價翔貴,令下戶折納,務以優之,今市帛匹四千,而令輸六千。盍委監司核月樁為定製,樁減折帛惠小民。”詔戶部詳其奏。
直敷文閣、知溫州、提點福建刑獄。道臨漳,有峻岭曰蔡岡,藂薄蔽醫,山石犖确,盜乘間剽劫。大寶以囊金三十萬,募民抉藪甃道十餘里,行者便之。提點廣東刑獄。
孝宗即位,除禮部侍郎。大寶言:“古致治之君,先明國是,而行之以果斷。自軍興以來,曰征曰和,浮議靡定。太上傳丕基於陛下,四方日徯恢復,國論未定,眾志未孚。願陛下果斷,則無不濟。”擢右諫議大夫,首論朱倬、沈該之罪,皆行其言。汪澈督師荊、襄,大寶劾其不能節制,坐視方城之敗,疏再上,澈落職謫台州。大寶嘗論及移蹕,上曰:“吾欲亟行。”大寶奏:“今日之勢殆未可,願少寬歲月。”
張浚復起為都督,大寶力贊其議,符離失律,群言洶洶。大寶言:“危疑之際,非果斷持重,何以息橫議。”未幾,湯思退議罷督府,力請講和,大寶奏謂:“今國事莫大於恢復,莫仇於金敵,莫難於攻守,莫審於用人。宰相以財計乏,軍儲虛,符離師潰,名額不除,意在核軍籍,減月給。臣恐不惟邊鄙之憂,而患起蕭牆矣。”章三上,除兵部侍郎。
胡銓為起居郎,奏曰:“近日王十朋、王大寶相繼引去,非國之福。”上曰:“十朋力自引去,朕留之不能得。大寶論湯思退太早,令為兵部侍郎,豈容復聽其去。”未幾,以敷文閣直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他日,銓奏事,上復諭之曰:“大寶留之經筵,亦固求去,勢不兩立。”銓奏:“自古台諫論宰相多矣,若謂勢不兩立,則論宰相者皆當去。”大寶尋請致仕。督府既罷,撤邊防,棄四州,金復犯邊,詔思退都督軍馬,辭不行。上震怒,竄思退,中外以大寶前言不用為恨。
乾道元年,落致仕,召為禮部尚書。入對,言理財之道,當務本抑末。右正言程叔達奏大寶乞復免行錢非是,以舊職提舉太平興國宮。中書舍人閻安中欲留其行,叔達並劾之。詔大寶致仕。尋卒,年七十七。

歷史遺址

大寶公辭世後歸葬歸湖神前山“沉江月”地,其墓碑高2.3米,占地約四畝。上刻“宋禮部尚書大寶王公墓”。墓前石翁仲四,石獅、石馬、石羊、石望柱、石筍各二,分別對稱排列於墓兩側。石雕線條粗擴,工藝簡練古樸,雄渾厚重,氣勢非凡,堪稱宋代大型石雕群。墓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曆12月26日,各地宗親皆前往祭拜。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秋台坊,為尚書王大寶建。”“秋台”的“秋”主肅殺,古因與律令刑獄有關之事,如指司法、監察官員及官署為“秋憲”“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王大寶曾監登聞鼓院,該院古時是收受老百姓向皇帝控訴官員奏稟的司法刑事機構、刑事長官專稱秋官,故坊匾題為“秋台”。坊的南坊鐫“榜眼”二字,“榜眼”,過去進士殿試,第一名為狀元,第二、三名為榜眼,意為榜有兩眼;至明,清即專指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王大寶考中第二名、故坊匾寫上“榜眼”。
秋台坊原在太平路磚亭巷口。坊字南鐫“榜眼”。直至道光八年(1828)方重修。1918年潮州發生7.25級大地震,此坊亦未倖免。1924年才由裔孫延康、敏齋合族重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