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主任醫師]

王增[主任醫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增,教授、主任醫師,長期從事醫教研工作。在醫療中,堅持門急診、病房以線工作,搶救了不少危重病人,積累了許多臨床經驗,深得病人的好評。

基本信息

明代駙馬王增

王增(?—?),明代駙馬兵部尚書王驥孫。明憲宗成化二年(1467年),王增娶明英宗嘉善公主為妻。公主逝世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500年)。

相關史料

明史列傳第九》
......
英宗八女
重慶公主,與憲宗同母。天順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陽人,好學能書。英宗愛之,閒燕游幸多從。憲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詩書之外無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多手制,歲時拜謁如家人禮。景每早朝,主必親起視飲食。主之賢,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年五十四。子賢(周賢)歷官都指揮僉事,有聲。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書驥(王驥)孫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謹。正德中,劉瑾下獄,詔廷訊。有問者,瑾輒指其人附己,廷臣無敢。震歷聲曰:“我皇家至戚,應不附爾!”趣獄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贈太保,謚康僖。
崇德公主,母楊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楊偉,興濟伯善(楊善)孫也。弘治二年薨。
廣德公主,母萬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凱。二十年八月薨。
宜興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馬誠正德九年薨。
隆慶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弘治十五年薨。
嘉祥公主,母妃劉氏(劉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黃鏞。後六年薨。
......

近代王增

王增(1873一1958年),原籍河北省高陽縣,9歲時隨祖父王聚賢來撫寧落戶。全家典房居住,以煮豬頭為業。起初日煮一兩個,通過刻苦鑽研技術,精心製作,味道越來越好,銷量大增,後發展到日煮十餘個。 王聚賢是保定府口音,說話呔,他每天將煮好的熟肉背到鼓樓根下叫賣:“燒腸、燒肉喔!”當地人聽不清字音,誤聽為“髦肉喔”。天長日久,人們便喚他“老髦”,他煮的肉得名“老髦肉”。 1917年後,王增繼承祖父遺業,繼續開設“老髦肉鋪”。因“老髦肉”味美適口,肥肉不膩,頗受顧客讚譽,連奉軍大帥張作霖也經崐常派人來關內購買“老髦肉”用以饋贈親友。因此,“老髦肉”馳名東北三省及京津一帶。“老髦肉”的加工製作非常講究,選肉嚴格,不鮮的不要,過肥的不要,清洗認真,不得留下殘存毛根,豬肉和豬頭、下水配比適量,確保老湯純淨。

醫生王增

王增,女,教授、主任醫師,民主促進會會員。1962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同年9月分配在廣慈醫院(現改名為瑞金醫院)工作,任神經內科住院醫師;1978年晉升為主治醫師;1988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993年晉升為主任醫師、教授。
自從參加工作後,長期從事醫教研工作。在醫療中,堅持門急診、病房以線工作,搶救了不少危重病人,積累了許多臨床經驗,深得病人的好評。在教學工作中,一直擔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及夜大學生的神經病學教學工作,以及全國神經病學進修班醫師的部分教學任務,87年曾榮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在科研方面,在徐德隆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帕金森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並在《中華神經科雜誌》、《上海醫學》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等雜誌上發表數十篇論文。

革命烈士王增?

?(1914~1980年)
又名王劍華。上海金山縣楓涇鎮人。抗戰前在華東銀行工作時參加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八·一三”事變後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後,在太行游擊區炮兵隊任政工幹部,後任隨軍記者等職。民國31年(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期間,遭到康生陷害。民國37年,他參加解放河南開封的戰役。以後到北京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任處長,曾參加起草國家最早的外匯管理條例。
1949年12月,隨毛澤東主席去莫斯科締結《中蘇友好條約》。1980年8月,病故於北京,骨灰安葬在八寶山烈士陵園。

內蒙古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

副局長,協助劉永欣同志負責廣播影視宣傳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宣傳管理處、財務中心、科研所、廣播電視協會,聯繫烏蘭夫基金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