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人

當地印第安人認為,人是玉米做的,賣玉米就是出賣自己的子孫。 有一次,他喝醉了,被人錯當成私酒販子。 一天,他遇上了一個滿頭藍發、滿手螢光的人。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玉米人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
作品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

伊龍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鬱,莽莽蒼蒼。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著幾十戶拉迪諾人(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種人)。他們計畫放火燒山,種植玉米。出售玉米。這完全違反了印第安人的傳統觀念。當地印第安人認為,人是玉米做的,賣玉米就是出賣自己的子孫。印第安人部落酋長、勇武的加斯巴爾·伊龍在黃毛兔子的保護下,率眾奮力阻止拉迪諾人燒荒。嚇得拉迪諾人不敢出村。
在岡薩洛·戈多伊上校率領下,騎警隊開進村子,準備消滅印第安人。托馬斯先生本是印第安部落的成員,後來和綽號叫“狐狸精”的瓦卡·瑪努埃拉結了婚,搬到拉迪諾人村子裡。戈多伊上校知道他們和加斯巴爾·伊龍關係密切,偷偷把一瓶毒藥交給瓦卡·瑪努埃拉,要她找機會毒死加斯巴爾。剛好在伊龍酋長的領地上舉行一次盛大的野宴。托馬斯先生和瓦卡·瑪努埃拉應邀赴宴。這個陰險的女人把毒藥放到酒里,騙得加斯巴爾喝下藥酒。緊接著,藥性發作,加斯巴爾五內如焚。他連忙跳進大河,痛飲河水,洗淨腸胃。騎警隊乘機襲擊了印第安人,把他們消滅得一乾二淨。加斯巴爾·伊龍從水中出來後,看見自己的部下慘遭屠戮,再次投入河水。加斯巴爾死後,部落的螢火法師登上伊龍群山,發出咒語,誓報血海深仇。托馬斯先生的獨生子馬丘洪外出求親。一天傍晚,在途中遭到螢火蟲的襲擊。成千上萬隻螢火蟲撲到他身上,撲到他的坐騎上,用冷火連人帶馬倫作永遠賓士不息的“光明之神”。托馬斯先生得知兒子失蹤的訊息,心中不住地滴血。
種玉米的人再次進山毀林開荒。為了多開一些荒地,他們欺騙托馬斯先生說,馬丘洪滿身金煌煌的出現在大火之中。托馬斯先生於是同意他們燒毀大片山林,但他始終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幾個月後,玉米快結棒了。托馬斯先生在一天夜裡打扮成兒子的模樣,騎馬進入玉米地,他在玉米地里放了一把火,燒著了玉米,也燒著了自己。大火迅速蔓延開來,把種玉米的人辛勤勞動的成果全部燒毀。騎警隊趕來時,大火已無法撲滅。他們和村民一言不和,發生械鬥,雙方死傷數人。瓦卡·瑪努埃拉也身陷火海。第一次復仇成功了。在特朗希托斯村,住著十幾家姓特貢的人家。其中婭卡大媽同幾個兒子住在一起。婭卡大媽身染重病,兒子們焦急萬分。巫師庫蘭德羅告訴他們,想治好老太太的病,就要砍下薩卡通全家人的腦袋,幾個兄弟就殺死了薩卡通一家老小八口人,老太太的病也痊癒了。原來正是薩卡通出售了殺害加斯巴爾的毒藥,螢火法師通過婭卡大媽的兒子之手實現了第二次復仇。
在得知特朗希托斯村出了人命案以後,戈多伊上校帶領人馬趕去處理。夜行山路,氣氛十分恐怖。返回時,路經陰森可怖的騰夫拉德羅谷。突然在戈多伊上校頭頂上出現了三道包圍圈。第一道是成千上萬隻夜貓子的的眼睛;第二道是成千上萬顆巫師的腦袋;第三道是數不清的絲蘭花。三道包圍圈緊緊困住戈多伊上校和他手下的人。突然,火光一亮,騰夫拉德羅山谷里升起一片大火,把戈多伊上校等人活活燒死,僥倖逃出的人又被特貢兄弟開槍打死。第三次復仇終於成功了。
在薩卡通全家遇害的時候,只有一個小女孩兒躲在床下,幸免於難。瞎子戈約·伊克把孩子救出,給她起名叫瑪麗婭·特貢。過了些年,瑪麗婭·特貢長大了,嫁給了戈約·伊克,為他生下兩個孩子。一天,瑪麗婭·特貢帶著兩個孩子不辭而別。瞎子沿街乞討,尋找妻兒,吃盡了苦頭。最後,遇上江湖醫生庫萊夫洛大夫。大夫用刀子為戈約·伊克刮眼,使他重見天日。戈約·伊克扮成小販模樣,走街串巷,繼續尋找妻兒。有一次,他喝醉了,被人錯當成私酒販子。草草審訊後,被押送到靠近大西洋沿岸的一個孤島上的普埃托古堡去服勞役。
話分兩頭。在聖·米格爾·阿卡坦鎮上有一個名叫尼丘·阿吉諾的郵差。此人忠於職守,送信特別快當。據說,他離開小鎮後,就變成一隻野狼。尼丘也碰上了同樣的事情。他的妻子恰圭塔也是不辭而別。聽人說,當時正在流行一種怪病,叫“蜘蛛狂”。染上這種病的婦女全都棄家出走。尼丘為尋妻子東奔西走。路上遇見一個老頭兒,說知道他妻子在哪裡。尼丘跟老頭兒走了,把要送的信件全部遺失。此事在小鎮上引起一場軒然大波。腳夫伊拉里奧·索卡雍奉命尋找尼丘。在經過陰氣森森的瑪麗婭、特貢峰的時候,他仿佛看見了化作野狼的尼丘先生,但他未向任何人透露。尼丘雖然忽而是人,忽而是狼,但他還是不顧艱險地尋找妻子。一天,他遇上了一個滿頭藍發、滿手螢光的人。此人自稱是螢火法師,願幫他尋找妻子。尼丘隨螢火法師走過“五彩堂”,地下洞,經受了三次極其嚴酷的磨練,還見到了加斯巴爾·伊龍。螢火法師給他講述了當年在伊龍大地發生的事情,並說加斯巴爾不但沒死,反而成為“無敵勇士”。尼丘最後來到一家破破爛爛的旅店,為老闆娘做工。他的工作是向孤島上的普埃托古堡送貸。古堡里囚著120名犯人,其中就有戈約·伊克。
日月流逝,戈約·伊克服刑期將滿的時候,瑪麗婭·特貢和她的兒子找到古堡,找到戈約·伊克。最後,尼丘繼承下旅店的產業。戈約·伊克和瑪麗婭·特貢回到皮希古伊利托村,繼續種植玉米。

作品賞析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主要開創人;《玉米人》是他純熟地運用魔幻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寫出的藝術精品。《玉米人》主要描寫瓜地馬拉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和鬥爭,並以此為主線,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以前瓜地馬拉社會的廣闊的生活領域。
瓜地馬拉是古代瑪雅·基切人的故鄉。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瓜地馬拉以後,土著印第安人一直遭受殘酷的剝削和奴役。為受壓迫的印第安人鳴不平,是許多拉美進步作家作品的主題。阿斯圖里亞斯十分熟悉印第安人的歷史、文化、習俗和生活狀況,對印第安人寄予滿腔同情。作為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偉大作家,他急切地希望社會正義得以伸張,使土著居民儘快擺脫悲慘的處境。書中在描述以加斯巴爾·伊龍為首的印第安部落和以岡薩涪·戈多伊上校為首的騎警隊之間的壁壘分明的鬥爭時,作者是站在印第安人一邊的。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歷史還沒有提供實踐的答案。阿斯圖里亞斯的答案是:反抗精神不死,堅持不懈地反抗下去終究會戰勝壓迫者。這個答案顯得空泛、抽象,但比起某些土著主義印第安文學作品來,還是積極、樂觀的。
作者沒有把他的筆觸局限於描寫印第安人的生活和鬥爭,而是從山區寫到平原,從鄉村寫到集鎮、城市,在讀者面前生動具體地展現了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瓜地馬拉城鄉社會風貌和各階層人物的真實面目。小說一開頭,阿斯圖里亞斯就描寫了一個似夢非夢、亦夢亦真的場面,一下子把讀者帶進一片迷離恍惚的氣氛中。接下來,作者採用虛實交錯的筆法,把現實、夢境、神話、幻覺熔為一爐,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實實在在或離奇古怪的故事。在結尾處,作者一方面感情真摯地敘述戈約·伊克歷盡艱辛終於合家團聚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插入尼丘忽而是人、忽而是狼的荒唐情節。這樣,首尾呼應,通體和諧,全書籠罩著一片或隱或現的“魔幻”迷霧。
這套寫法顯得相當怪誕。有的地方神神鬼鬼,純屬虛構,有的地方撲朔迷離,晦澀難懂。究其原因,首先是作者青年時代受到法國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把這一文學流派關於寫潛意識、寫夢幻、寫事物的巧合的主張運用到他的創作中去。其次,作者並沒有停留在超現實主義的框框之內,而是追求反映和表現自己國家的現實。拉丁美洲這塊大陸具有非常突出的特點。自然現象、歷史社會現象都很奇特,其中就有一些難以解釋的謎。古代印第安人流傳下許多神話傳說,不少傳統的思維方式還保留在現代的印第安人群落中。阿斯圖里亞斯除了以普通人的思維反映和表現一般易於理解的現實之外,還從印第安人特殊的視角觀察現實,描寫現實。例如,印第安人認為人神相通,夢幻和現實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作者把印第安人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稱為“二元觀”);再如,印第安人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保護他的動物,每個人可以變化成保護自己的動物,這種動物叫“納華爾”,這種主張叫“納華爾主義”。阿斯圖里亞斯不一定信仰印第安人的這類觀念,但是他喜愛這種原始的、質樸的觀念以及印第安人祖輩流傳的美麗的神話——例如,人是玉米做的、瑪麗婭·特貢峰的神秘莫測,等等,並把它們巧妙地、圓熟地運用到《玉米人》的創作中去。作者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大大提高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描寫迷茫、恐怖、肅殺、神秘這類場面時,十分得心應手。例如,第八章描寫查洛·戈多伊上校和塞昆迪諾·穆蘇斯少尉夜走山路,作者把現實與幻覺、景物與神話、生物與無生物交插在一起,渲染出一片恐怖的氣氛。此外,作者還使用了許多新奇別致的比喻,把松林比作木囚籠,把月光下的林間小路比作閃閃發光的蟒蛇的鱗皮,把照在行人手上的亮光和暗影比作爬動的蜘蛛,從而把人的恐怖感完全具體化了。

作者簡介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瓜地馬拉著名詩人、小說家。他一生寫了十部小說、四部詩集和幾個劇本,在瓜地馬拉以至拉丁美洲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99年,阿斯圖里亞斯出生在瓜地馬拉城。在內地土生土長的印第安居民當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後來,回到首都,攻讀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後擔任律師。1923年,因受反動政府迫害,流亡歐洲,在法國僑居多年,和超現實主義流派的作家有著廣泛的接觸。他在深入研究瑪雅·基切文化的基礎上,於1930年寫出第一部小說《瓜地馬拉的傳說》。在歐洲文壇上引起強烈反響。從1925年到1932年,作者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總統先生》的書稿。1933年,回到祖國,繼續參加政治活動。在瓜地馬拉十年民主時期(1944—1954),阿斯圖里亞斯的文學創作活動達於高潮,先後發表了《總統先生》、《玉米人》、《疾風》、《綠色教皇》四部長篇小說和《雲雀的鬢角》、《賀拉斯主題習作》兩部詩集。1954年6月,美國策動反革命政變,阿斯圖里亞斯再度流亡國外,在阿根廷僑居八年。這期間,除了從事文學創作外,還參加世界和平運動。1956年,曾應邀來中國參加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大會。1966年,受瓜地馬拉獨裁政府的任命,出任駐法國大使。1974年6月9日,阿斯圖里亞斯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一家診所里與世長辭,終年75歲。其他重要作品有《瓜地馬拉的周末》、《混血姑娘》、《多洛雷斯的星期五》等。1965年,阿斯圖里亞斯榮獲前蘇聯列寧和平獎金;兩年後,即1967年,又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從而成為世界文壇上遐邇聞名的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