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珠錄

玄珠錄

《玄珠錄》,唐王玄覽口訣,王太霄錄。二卷。這是本語錄體著作,由王玄覽門人王太霄據諸人私記匯集而成,為研究王玄覽道教思想的主要材料。全書收其語錄約一百二十餘則,闡述了道物、道體、道性、有無、真妄、動寂、心性等理論問題。其特色是援佛入老,運用佛教中觀哲學作論證,是本典型的融通釋老之作,體現了唐代道教理論發展的趨向。作者認為:道普遍地、絕對地存在於萬物之中,道無所不在,萬物稟道而生;道本寂靜,應物而動,但應物而不為物累,「真體常寂」;道體的實相是「空」,就如同「鏡體」一樣;心與境這對範疇中,常以心為主,心的生滅決定外物現象的生滅,人心的「正性」法力無邊。如此等等。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簡介

《玄珠錄》,二卷。唐王玄覽講述,門人王太霄集錄。《正統道藏》收入太玄部。這是本語錄體著作,由王玄覽門人王

玄珠錄校釋玄珠錄校釋

這是本語錄體著作,由王玄覽門人王太霄據諸人私記匯集而成,為研究王玄覽道教思想的主要材料。全書收其語錄約一百二十餘則,闡述了道物、道體、道性、有無、真妄、動寂、心性等理論問題。其特色是援佛入老,因為經過南北朝這個特殊的大環境當時的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佛教的用語。所以道教必須從這個新的語境環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系統,這樣一來不用費心去解釋新辭彙的意思,讓人們方便了解其意,二來又可以借勢宣傳自己。作者認為:道普遍地、絕對地存在於萬物之中,道無所不在,萬物稟道而生;道本寂靜,應物而動,但應物而不為物累,「真體常寂」;道體的實相是「空」,就如同「鏡體」一樣;心與境這對範疇中,常以心為主,心的生滅決定外物現象的生滅,人心的「正性」法力無邊。如此等等。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主要內容

此書是王太霄據益州謝法師、彭州杜尊師、漢州李鍊師及諸弟子對王玄覽日常講道時所作筆記,加以匯集整理而成。分上下兩卷,卷首有王太霄序,記其師生平著述。書為語錄體,收錄道物、道體、道性、有無、真妄、動寂、心性等理論問題約一百餘則。
關於“道物”,王玄覽認為“道”普遍地、絕對地存在於萬物之中,萬物由道所化生,皆稟賦道;道本寂,應物而動,但應物而不為物累,“真體常寂”,就像以印印泥,無論泥中印多少字,印之“本字”始終不變。總之,“道物相依,成一虛一實”,缺一不可。既然萬物有道,那末眾生當然都具道性,都能得道。“道與眾生,亦同亦異,亦常亦不常”,對此應不著二邊,作中道觀。道與眾生互為因緣,故道中有眾生,眾生中有道,二者相因相成。但眾生不等於道,故必經修習才能得道。道也不等於眾生,然其具有“感應”性,即能“應物”,故能感應眾生修行。這裡,道與物、道與眾生是同一問題的不同層面,前者外延更廣,後者內蘊更深,論述道物最終的落點是眾生稟道,道應眾生,眾生修習方能得道的修道論。
關於“道體”,王玄覽說:“道體實是空,不與空同。空但能空,不能應物,道體雖空,空能應物”。道體之空如鏡子照物,又不執著於物,所照之物千姿百態,但鏡體自身不變動,空空如也。道“空”又是種無差別境界,大千世界,萬有諸相,主體客體,都無分別,本質上都是“空”,這叫“空相無分別”。他又把道自體劃分為“常道”與“可道”兩大類,認為二者的生成功能不同,常道生天地,可道生萬物。天長地久,故常道常住不變;萬物有生有死,故可道變動無常。可道是表相,常道才是實質,人們當追求“常道”,以獲永恆。
他的道體論是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老子哲學深奧難懂,故汲取佛教中道緣起說,援佛入老便於世人理解。
關於“有無”,王玄覽發揮否定式思維,以否定有、無。他勸人“勿舉心向有,勿舉心向無,勿舉心向有無,勿舉心向無有”。又把有無與“生滅”、“常斷”等聯繫起來,最終落腳於“空”,由此進一步證明其道體空寂論,說明神仙之道就在“棄無棄有”、“非有非無”。
關於“心性”,他認為心為主宰,心的生滅決定外界現象的生滅,所謂“心生諸法生,心滅諸法滅”:另一方面,心與境又是相對待而緣起的,主客觀是相互作用而存在的。這是從心境的“合”來講,從去說,從而達到否定主客觀,強調“無心無識”,進而“無觀無法”。他講心性多從認識論角度出發,故特彆強調對認識的否定。他認為人的心性就是道性,所以人人皆可得道。另外,在修道方法上,他與司馬承禎一樣,主張坐忘修心,定慧雙修。

意義

王玄覽對《道德經》的某些觀念作了新的詮釋,使老學從形式上更加思辨化,這也是唐代道教老學的一般取向。與此同時,道教傳統的神仙長生思想在他身上也發生了演變,不再是兩漢魏晉以來道教所注重的鍊形,而是重視煉神,其生命觀不再執著於兩漢以來追求肉體的永恆,而回歸於先秦道家“老莊”思想,這一點完全和當時的道教重玄派思想家一致,甚至在思維方式和論證方法上也相同,從這些方面看來,可以說他是位進一步發展“重玄”思想的道教學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