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假尾孢

獼猴桃假尾孢

獼猴桃假尾孢,葉面斑點最初不明顯,後期點狀至近圓形,,深褐色,直立或彎曲,頂部鈍至鈍圓,基部倒圓錐形平截。分布於福建建寧,安徽霍山,貴州梵淨山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獼猴桃假尾孢獼猴桃假尾孢
葉面斑點最初不明顯,後期點狀至近圓形,直徑1.0-4.0mm,深褐色,葉背為點狀至不規則形霉層,寬1.0-10.0mm,常許多霉點相互癒合成大而不規則形斑塊,黑褐色。子實體葉兩面生,但主要生於葉背面。次生菌絲體表生:菌絲淺青黃色,分枝,具隔膜,寬1.5-3.0μm。子座生在葉面,氣孔下生,近球形,淺褐色,直徑20.0-60.0μm。分生孢子梗緊密簇生在子座上、少數本從氣孔伸出或作為側生分枝單生於表生菌絲上,中度青黃褐色,色澤均勻,寬度不規則,多分枝,直立至彎曲,具齒突,上部曲膝狀,多隔膜,長達700.0μm,寬4.0-6.5μm。孢痕疤不加厚,但後期在分生孢子梗頂端或短齒末端偶爾可見明顯的孢痕疤,寬1.5-2.0μm。分生孢子圓柱形至倒棍棒形,淺至中度青黃色,直立或彎曲,頂部鈍至鈍圓,基部倒圓錐形平截,3-9個隔膜,20.0-102.0×5.0-8.5μm。

分布

中國分布:台灣獼猴桃ActinidiacallosaLindl.var.formosanaFinet&Gagnep:台灣南投(NCHUPP-140)。
中華獼猴桃ActinidiachinensisPlanch.:福建建寧(60026)。
獼猴桃屬Actinidiasp.:安徽霍山(57188);貴州梵淨山(12125,等模式)。
世界分布:中國。

討論

Deighton(1976)以周蓄源1931年采自貴州梵淨山獼猴桃屬(Actinidiasp.)的標本為模式建立了獼猴桃假尾孢新種(PseudocercosporaactinidiaeDeighton),他描述該種的斑點後期寬達40mm,子座寬65.0μm,高40.0μm,葉面分生孢子梗簇達100根以上,長150.0-190.0μm,葉背面分生孢子梗頂生或側生在表生菌絲上,多分枝,長達700.0μm,寬3.5-5.5(-6.0)μm,分生孢子通常圓柱形,36.0-90.0×5.0-7.0(-8.0)μm。我們研究了這個種的等模式標本。

盤點真菌微生物系列(四)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本期為第四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