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莢蒾假尾孢

歐洲莢蒾假尾孢

斑點生於葉的正背兩面,近圓形、角狀至不規則形,寬2.0-7.0mm,常沿葉邊緣著生並且多斑癒合,分生孢子窄倒棍棒形至圓柱形,淺青黃色,直立至彎曲,頂部近尖細至鈍,基部倒圓錐形平截至近平截,不明顯地3-11個隔膜,20.0-122.0×2.0-3.5(-4.0)μm。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歐洲莢蒾假尾孢歐洲莢蒾假尾孢
斑點生於葉的正背兩面,近圓形、角狀至不規則形,寬2.0-7.0mm,常沿葉邊緣著生並且多斑癒合,葉面斑點褐色至暗褐色,無明顯邊緣,受葉脈所限,具淺黃褐色至灰褐色暈,或中央灰白色、淺褐色至灰褐色,邊緣暗褐色,葉背斑點淺黃褐色至淺褐色。子實體葉兩面生。次生菌絲體表生:菌絲生於葉背面,從氣孔伸出或從分子孢子梗簇基部產生,淺青黃色,分枝,具隔膜,寬1.5-2.5μm。子座氣孔下生,球形,暗褐色,直徑15.0-30.0(-45.0)μm。分生孢子梗緊密簇生在子座上,少數本從氣孔伸出或作為側生分枝單生於表生菌絲上,青黃色至淺青黃褐色,色澤均勻或有時頂部較淺,寬度不規則,直立至彎曲,上部曲膝狀,具齒突,不分枝,頂部圓錐形平截至近平截,不明顯地0-1個隔膜,4.0-30.0×2.5-4.0μm。分生孢子窄倒棍棒形至圓柱形,淺青黃色,直立至彎曲,頂部近尖細至鈍,基部倒圓錐形平截至近平截,不明顯地3-11個隔膜,20.0-122.0×2.0-3.5(-4.0)μm。

中國分布

呂宋莢蒾ViburnumluzonicumRolfe:台灣台中(NCHUPP-236)。
中國繡球莢蒾ViburnummacrocephalumFortune:廣東廣州(67254,主模式)。
莢蒾屬Viburnumsp.:浙江杭州(67255,67256);安徽琅琊山(67257);四川峨眉山(67258)。

世界分布

中國,歐洲,美國。

討論

Saccardo(Michelia1:268,1879)描述自歐洲莢蒾ViburnumtinusL.上的歐洲莢蒾尾孢CercosporatineaSacc.有子座,分生孢子梗緊密簇生,無隔膜,20.0-50.0×3.0μm,分生孢子近無色,線形,50.0×3.0-3.5μm。Chupp(1954)報導這個種的分生孢子長達100.0μm。本種在中國標本上除分生孢子較Saccardo和Chupp描述的長外,與其非常相似。
Deighton(1976)把歐洲莢蒾尾孢CercosporatineaSacc.放在歐洲莢蒾針尾孢Cercosep-toriatinea(Sacc.)Deighton名下,而Ellis(1976)則把歐洲莢蒾尾孢CercosporatineaSacc.組合成Stigminatinea(Sacc.)M.B.Ellis。但是,Saccardo描述的歐洲莢蒾尾孢CercosporatineaSacc.分生孢子窄倒棍棒形至幾乎線形,基部倒圓錐形平截至近平截,我們認為屬於假尾孢屬。
我們研究了Ellis組合Stigminatinea(Sacc.)M.B.Ellis時研究的標本大衛氏莢蒾Viburnumdavidii,此標本保存在英國IMI標本室,即IMI-176774號,其分生孢子為針形,基部平截,分生孢子梗上未見環痕產生,應為假尾孢菌。因此歐洲莢蒾針尾孢Cercoseptoriatinea(Sacc.)Deighton和Stigminatinea(Sacc.)M.B.Ellis應該作為歐洲莢蒾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tineaGuo&Hsieh的異名。

盤點真菌微生物系列(四)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本期為第四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