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形匜

中國古代的青銅水器。

注音

獸形匜 shòu xíng yí

基本信息

獸形匜,春秋後期,通高22.3cm,寬42.7cm,重4.88kg。
 
獸形匜獸形匜

詳細描述

匜淺腹,獸頭形曲管式流,龍形鋬,圜底下具4個扁獸足。

關鍵字

又名蟠螭紋,青銅器紋飾之一,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圖案近似傳說中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體蟠屈

匜(音儀),古時的盥洗用具,《左傳》有“奉匜沃盥”之語。青銅器和瓷器中均有此器。青銅匜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傳世瓷器中最早的匜見於漢代,唐、宋時都有燒制,元代瓷匜以景德鎮產品最為多見,有青花、釉里紅、卵白釉、藍釉白花藍釉描金等品種。 

春秋

時代名。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這個時期。

工藝特點

全器滿布紋飾,匜腹上一條條一首雙身的螭龍相互糾結,螭目突出,構圖明快簡潔。龍形鋬的龍首下探,銜於匜尾,龍尾下垂,尾端外卷,龍身隆起作弓形,龍背、龍首處各立一小龍。此龍形鋬造型之生動,裝飾之繁縟,在東周銅匜中非常突出。 這件銅匜器形精美,做工細緻,極具觀賞性,堪稱同時代銅器中的一件佳作。

局部圖像

獸形匜局部獸形匜局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