猢猻

猢猻

猢猻,泛指靈長類動物。在新華字典中,按照北京口語將猢猻編成了北方獼猴。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 樹是猢猻的生存基礎,在大自然里,猢猻不生存在樹上,是很容易遭受到其他猛獸的攻擊,因此猢猻就在樹上呆了千萬年,練了一身攀援林間如履平地,上竄下跳身手敏捷的好功夫。後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傢伙一個個倒台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訊息後,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題為《樹倒猢猻散》的賦寄給曹詠。文中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揭露了曹詠這種人依靠秦檜這棵大樹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的醜惡行徑。

基本信息

基本說明

猢猻,泛指靈長類動物。

在新華字典中,按照北京口語將猢猻編成了北方獼猴,但這僅僅參考了北京口語習慣。在漢語中,猢猻泛指靈長類動物。諸多關於猢猻的成語典故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西遊記中,牛魔王、八戒曾多次稱孫悟空為猢猻,而孫悟空出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從文中描寫來看應該是溫暖濕潤之地,孫悟空老家又在花果山,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瓜果豐盛的地方,通過西遊記也可以證明猢猻不是像新華字典中的北方獼猴。

相關典故

樹倒猢猻散

猢猻猢猻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斯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後因以“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利相結合的人,為首者一倒台,依附的徒眾即四散。 樹是猢猻的生存基礎,在大自然里,猢猻不生存在樹上,是很容易遭受到其他猛獸的攻擊,因此猢猻就在樹上呆了千萬年,練了一身攀援林間如履平地,上竄下跳身手敏捷的好功夫。可是這猢猻多了,為了爭權奪利,這樹上的日子就開始不得安寧。常看動物世界節目的人都看到過猴群爭奪王位的慘烈畫面,真是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那些身強力壯、橫行霸道的猢猻,占據了樹的頂端,這就叫“高高在上”。略微遜色的,就在其下的左右枝桿梢頭上,這也是一猴之下,萬猴之上,算是個“萬戶猴”吧,也挺洋洋得意的。再下面就依此類推,凡是東南西北、上下左右能算有點高處,都占有猢猻。

解釋: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鬨而散。

出處: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用法:複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示例:巴金《家》:“你要知道'~',現在樹還沒有倒呢!”

典故故事

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於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連升三級,當了朝中的大官。

曹詠當了大官後,有很多人來巴吉他,曹詠非常得意。惟一讓他感到氣惱的是,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原來,厲德新頭腦清醒,他知道曹詠並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不肯同流合污。對此,曹詠耿耿於懷,一心想找個茬兒整整厲德新,無奈厲德新潔身自好,曹詠也無從下手。

後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傢伙一個個倒台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訊息後,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題為《樹倒猢猻散》的賦寄給曹詠。文中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揭露了曹詠這種人依靠秦檜這棵大樹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的醜惡行徑。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於國於家,真是可嘉可賀,曹詠收到這篇文章後氣得半天說不出句話來。

很快,這句話便在臨安傳開了,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樹倒猢猻散"來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紛紛散夥。

猢猻入布袋

成語:猢猻入布袋

拼音:hú sūn rù bù dài

意思解釋:猢猻:猴子。猴子進了口袋。比喻行動受到約束。

故事典故: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曰:‘恁么即學人歸堂去也。’師曰:‘猢猻入布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