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美術

公元1~6世紀犍陀羅地區的佛教美術。犍陀羅地區相當於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 。曾先後為波斯帝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及巴克特里亞王國所統治 。 在建築上犍陀羅的佛教寺院較之印度已有明顯變化。

犍陀羅美術

Gandhara Art
公元1~6世紀犍陀羅地區的佛教美術。犍陀羅地區相當於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 。曾先後為波斯帝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及巴克特里亞王國所統治 。貴霜帝國時期,犍陀羅又成為其統治中心。佛教及其他宗教的傳播和流行,以及東西方貿易的交流,使犍陀羅成為多種文化的聚集地和融匯點,結果是佛教寺院的大量建立,和由此而盛興的佛教雕像。5世紀末,因入侵的噠人摧毀佛寺 ,其雕像也隨之漸衰, 但其餘流傳到6世紀。對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中國新疆及內地、朝鮮、日本等地佛教美術影響巨大。
犍陀羅建築 在建築上犍陀羅的佛教寺院較之印度已有明顯變化。中印度窣堵波中的圍欄和塔門已被捨棄,覆缽部分增高而漸趨縮小,台基增高,且多至數重;傘頂也升高 、伸長 ,傘蓋也增至7層或13層。在大型的窣堵波周圍 ,還由佛教徒贈建了許多小塔,稱奉獻塔。犍陀羅佛教寺院的代表作有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近郊的迦膩色迦大塔,據記載大塔高達213米,四周有數以百計的小塔 ,今大塔已傾圮 ,僅殘留幾塊基石。另外,在犍陀羅還有一種兼有塔院和僧院的新式寺院伽藍,院中央常建有一大佛塔,供佛徒禮拜,四周圍以成排的僧房和奉獻小塔。在這些佛教建築中,裝飾有佛教故事的浮雕嵌板,而壁龕則供奉著圓雕或高浮雕佛像、菩薩像。
犍陀羅雕刻 早在貴霜時代,犍陀羅美術就出現了直接雕刻佛陀本身人形形象的作品,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美術中不雕刻佛陀本身人形,僅以法輪、足跡、菩提樹、寶座等象徵符號暗示佛陀存在的成規。犍陀羅的佛像雕刻是在 1 世紀時由佛傳故事浮雕開始的,最早的浮雕是希臘古風類型的,人物比例失調,頭部過大,造型粗拙,構圖簡單;稍後的則較多的吸收了希臘、羅馬雕刻的因素,比例協調,造型精細,姿態高雅靜穆,構圖單純平衡,沒有背景;更晚的則仍大量吸取了羅馬雕刻的因素,其雕像注重人物性格特徵、面部表情及身體動態的刻畫,構圖則變為錯綜複雜,裝飾繁縟富麗,佛像異常高大,具有神龕佛像的特徵。犍陀羅佛像因採用青灰色的雲母質片岩為材料,幽暗、沉著、冷峻的色調,使佛像古樸、莊重、靜穆的特徵得到了充分表現。後期犍陀羅佛像日趨程式化,缺少活力。
犍陀羅佛教雕像的另一重要貢獻是菩薩像的創造。它突破了佛像千佛一面的佛的程式化傾向,其姿態生動多變,注重性格和精神的表現。另外,在犍陀羅地區還流行希臘、羅馬或希臘化的男女諸神像,說明了多種文化要素和藝術形式在這一地區的存在及其相互影響。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