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構造域

特提斯構造域(Tethyan tectonic domain)又稱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是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兩個前後相繼的動力體系作用下形成的一個中新生代構造域。

特提斯構造域(Tethyan tectonic domain)又稱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Tethys Himalaya tectonic domain),是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兩個前後相繼的動力體系作用下形成的一個中新生代構造域。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界分為兩部分:南部,喜馬拉雅山為新生代構造帶;北部,包括滇藏、松潘甘孜和崑崙—秦嶺地區,為中生代構造帶。向西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歐洲南部及北非的阿爾卑斯造山帶,向南則為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構造帶。除北支伸入秦嶺外,構造線主要為弧形,包括興都庫什—喀喇崑崙弧、喜馬拉雅弧和三江弧等。特提斯構造域經歷了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三個旋迴的發展。印支旋迴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北特提斯印支造山系——松潘 甘孜、秦嶺、三江以及中南半島上的印支造山系;燕山旋迴形成改則—那曲燕山造山帶;喜馬拉雅旋迴是其最新發展時期,由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強烈碰撞擠壓,不僅使喜馬拉雅地槽褶皺隆起,而且使滇藏和崑崙、秦嶺的造山系再次遭受強烈構造變動,大面積整體隆起形成今日的青藏高原,並給古亞洲構造域以強烈影響,使天山、崑崙山、祁連山等老造山帶再次遭受擠壓、褶皺、逆掩,山脈快速隆升,形成被巨厚磨拉石充填的山前坳陷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