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學家

物候學家所屬現代詞,指的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它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布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係,進而了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它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環境對動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但是,用儀器只能記錄當時的環境條件的某些個別因素,而物候現象卻是過去和現在各種環境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物候現象可以作為環境因素影響的指標,也可以用來評價環境因素對於動植物影響的總體效果。
而物候學家就是從事物候學研究的科學家。以充分利用物候學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竺可楨是 我國著名的物候學家,他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入選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竺可楨是畢生為國“求是”的氣象事業和物候學的開拓者.竺可楨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上虞。竺可楨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以題為《遠東颱風的新分類》(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於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覺先行者。
竺可楨一生積極倡導並身體力行地從事科學普及工作,他一直認為科學普及事業是整個科學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經常在各種場合提出:科學研究的提高與普及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越是高級研究人員,越應帶頭向民眾進行科普宣傳;一個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成績,應該計入他對科學事業的貢獻內。自1916—1974年的半個多世紀中,他堅持帶頭進行科普工作,撰寫科普講稿、書籍約160餘篇,內容除地學、氣象學、物候學外,還涉及天文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等許多學科,讀者對象從科學技術人員到少年兒童多個層面。他的《大自然的語言》與《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是初二課文。

作品簡介

《大自然的語言》是根據竺可楨發表在《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的。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地理學家。他的代表作有:《遠東颱風的新分類》(1924)、《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物候學》(1963,與宛敏渭合著)、《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1972)。

作品原文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①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②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③。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⑤。”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③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①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套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裡。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③。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①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廣,但是在大連,連翹③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油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①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