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是根據竺可楨發表在《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的。《大自然的語言》一文運用舉例子、打比方、擬人、列數字等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相關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在文中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都舉出了典型事例,這樣舉例,具體而全面。課文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竺可楨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以題為《遠東颱風的新分類》(Thenewclassificationofthefareast)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於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副院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
他還帶頭撰寫物候專著,普及物候知識。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他結合中國的實際,系統地介紹了物候學的基本原理,中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章中他套用唯物辯證法,闡釋了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繫;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複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面探索其奧秘。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民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他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資料和採用了物候學分析方法。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評介該文時,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竺可楨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僅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也為中國物候學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績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的。
(選自《物候》,氣象出版社1985年版)

中心思想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文章欣賞

原文

大自然的語言(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2)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3)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4)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5)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6)。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7)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8)。”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中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9)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套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裡。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10)、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11)。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中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12)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13)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14)、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油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中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注釋

(1)根據《一門生產的科學——物候學》(《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改寫。
(2)次第:一個挨著一個地。
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

(3)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4)孕(yùn)育:懷孕生胎,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5)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6)銷聲匿(nì)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7)風雪載途:風雪,形容氣候非常惡劣。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
(8)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是模仿布穀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禾,這裡指稻秧。
(9)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里總結出來的經驗。
(10)榆葉梅: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粉紅色,核果球形、紅色。可供觀賞。
(11)緯度:地理學名詞,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
(12)經度:地理學名詞,一般指球面坐標系的縱坐標,具體來說就是地球上一個地點離一根被稱為本初子午線的南北方向走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
(13)連翹(qiáo):落葉灌木,春季開鮮黃色花,果實可以入藥。
(14)抽青:植物長出芽來。

字詞

萌發(méngfā):①種子或孢子發芽。②比喻事物發生。③產生一種強烈的欲望。這裡指的是①。
次第(cìdì):①次序。②排場,有氣派。③情形,景況。④依次,按照順序或依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這裡指的是④。
翩然(piānrán):形容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育(yùnyù):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生事物。
銷聲匿跡(xiāoshēngnìjì):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這裡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銷:通“消”,消失。匿:隱藏。跡:蹤跡。
衰草連天(shuāicǎoliántiān):形容荒草遍地,極其凋敝的樣子。衰草:枯草。連天:形容遠望山水、光焰等與天空相接。
風雪載途(fēngxuězàitú):一路上都是風雪交加,形容旅途艱難。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復始(zhōuérfùshǐ):轉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環。周:環繞一周。復:又。
草長鶯飛(cǎozhǎngyīng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機盎然,萬物復甦的景色。鶯:黃鸝。
生機盎然(shēngjīàngrán):萬物復甦的景色
阿公阿婆,割麥插禾(āgōngāpógēmàichāhé):這是模擬布穀鳥的叫聲,賦予它這樣的意義。禾,這裡指插秧。
榆葉梅(yúyèméi):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淡紅色,核果近球形,紅色。可供觀賞。
緯度(wěidù)地球表面南北距離的度數。
連翹(qiáo);落葉灌木春季開鮮黃色花,果實可以入藥。
懸殊(xuán):形容差別之遙遠
生態學(shēngtàixué):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

分析集錦

⒈關於標題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許伯明《〈大自然的語言〉分析》)
⒉關於一、二兩段的講析
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

①文章開頭從“立春”寫起,以文學語言、擬人的手法敘述了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花果的生育成長和鳥蟲的活動出沒,這些就是物候現象。文章寫春天,“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這裡按時序選取了一些具有特徵的自然現象,說明了問題。接著寫夏天,強調氣候是“炎熱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季,主要選取“果實成熟”,樹葉黃落,“北雁南飛”,昆蟲“銷聲匿跡”等特徵來寫。而寫冬天,則是從深秋“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過渡到“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一句話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徵,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並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一些成語,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在普及科學的讀物里,這種寫法很重要。在這一段末了,總結了一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這就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劉鎮江《〈大自然的語言〉講解》)
②課文劈頭一句:“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時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細心推敲“甦醒”一詞,就會略知端倪。緊接著讀下去,就會發現課文以濃郁的抒情彩筆描繪了花草鳥蟲等自然現象來展現“甦醒”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顯現四季時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這樣開頭,仿佛游離於題旨之外,其實不然。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鳥蟲的規律性變化和氣候的關係點出來,透露出物候學的含義;後一分句誘發下文,點明這種關係對農事的影響:“杏花開”“快耕地”;“桃花開”“快種穀”;“布穀唱歌”“割麥插禾”。從而使人清楚地認識到,“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性變化,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行文至此,點明了題旨。在這個基礎上,課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學的形成及其研究內容,使人對物候學的特性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而杏花、桃花和布穀鳥不放在一個分句里說的原因是:杏花、桃花和布穀鳥不是一個種類,分別是植物、動物,兩種不同種類的物候現象最好不要放在一個分句里。

整體把握

大自然的語言》一文運用舉例子、打比方、擬人、列數字等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文章在說明有關問題時,舉出不同的事例。如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2年沒有注意到根據物候觀測農業季節來得較晚,結束春初種的花生遭受了低溫損害。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都舉出了典型事例。有的不僅舉出了一般情況下的事例,還舉出特殊情況下(如逆溫層的情況)的事例。這樣舉例,具體而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在舉例時往往又和作比較結合在一起。如說緯度的差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影響時,舉出“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時間只比北京早十天。”
課文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1~3:說明了物候物候學
4~5: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6~10: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此外,文章語言準確、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一詞說數量,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謹。在說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說“植物”和“動物”,再概說“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說明影響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還有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問題研究

⒈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從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安排使文章條理清晰。
⒉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為什麼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兩個例子?
舉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好幾個。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只舉一個例子,讀者還會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也說明了情況的普遍性。

課後習題

一、閱讀課文,用一兩句話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叫做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本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套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問題。
本題目的是揣摩本文兩個重要句子的含義。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
(“次第”是什麼意思?請用它造一個句子。)
次第,一個接一個。造句略。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三個例子說明什麼道理?)
說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裡,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
三、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擴展運用所學到的物候學知識。
1.農諺“清明前,開秧田”講的是根據節氣來確定“開秧田”的時間;“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根據物候現象來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饅頭雲,天氣晴”根據云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2.課文中說“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了這一點。詩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後,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裡來了!其實,詩人並不會真的以為如此,這只是文學筆法罷了。
有過在初春爬山經歷的同學,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樹木比平地上的樹木發芽晚。

教學建議

一、通過本文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科學精神。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這篇課文同時也告訴我們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二、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比如,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於農業有什麼意義等等。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並學會運用。
三、這是一篇說明文,教學時可以淡化文體,只把它當作一篇科普文章來處理就可以了。所以,重點還是積累科學知識,學習文章語言。但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從中學到一些讀、寫說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識地使學生注意,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而且還要力求做到生動形象,所以要注意語言的運用;說明事物時,作者經常舉一些例子,列一些數據,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說服力;說明事物還要有條理,有主次,有詳略,這樣才更有邏輯力量等等。這些都可以適當地向學生點撥一下。

相關資料

名詞解釋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係。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經驗的諺語。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於記憶,對於傳播生產經驗和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良好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如華北黃河流域一帶關於播種和收穫的農諺有:“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麥到芒種穀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季節變化關係的科學。

農諺物候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說:
豬銜草,天氣潮。遲宿,歡叫,風雨不久到。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秋聞蟬叫,晚秋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就來到·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麥到芒種穀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不種,秋無收。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
五月端午晴,爛稻刮田膛。
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老。
有水才有谷,無水守著哭。
水庫是個寶,防旱又防澇。
稻田水多是糖漿,麥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飯養,稻靠肥長。
肥田長稻,瘦田長草。
土肥長谷,豬肥長肉。
萬物土裡生,全靠兩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裡出黃金。
好種長好稻,壞種長稗草。
三年不選種,增產要落空。
好兒要好娘,種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亂點鴛鴦要吃虧。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麥秀寒,凍煞看牛囝。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桃花落在塵土裡,打麥打在泥漿里;桃花落在泥漿里,打麥打在塵土裡。
臘雪不烊,種田人飯糧;春雪不烊,斷脫人肚腸。
日落胭脂紅,無雨必有風。
日落西北滿天紅,不是雨來就是風。
日出貓迷眼,有雨不到晚。
東方日出白,就要有風發。
月著蓑衣,天要下雨。
半夜無星,大雨快臨。
要知明天熱不熱,就看夜星密不密。
烏雲接日頭,半夜雨稠稠。
日落烏雲洞,明朝曬得背皮痛。
天上起了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棉花雲,雨快淋,缸爿雲,曬死人。
東南風,乾松松;東北風,雨祖宗。
東風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西風剎南腳,泥頭曬勿白。
立夏東南百草風,幾日幾夜好天公。
小暑起燥風,日日夜夜好天公。
五月南風落大雨,六月南風海要枯。
虹高日頭低,明朝著蓑衣;虹低日頭高,明日曬得背皮焦。
東虹日頭西虹雨。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雷打驚蟄後,低地好種豆。
南天霍西(閃電)火門開,北天霍西有雨來。
東霍霍(閃電),西霍霍,明朝仍舊乾卜卜。
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
早霧一散見晴天,早霧不散是雨天。
霧裡日頭,曬破石頭。
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三朝霧露發西風,若無西風雨不空。
早晨落雨飯後停,飯後下雨不得晴。
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後麻花落勿停。
一落(下雨)一個泡,落過就好跑;一落一個釘,落煞落勿停。
蛇過道,大雨到;蛇上樹,有大雨。
雞啁風,鴨啁雨,螞蟻攔路要落雨。
蜻蜓成群繞天空,不過三日雨濛濛。
河底泛青苔,必有陣雨來;煙囪不出煙,一定陰雨天。
正月八,二月八,小貓小狗全凍煞。(寒潮來臨)
八月南風二日半,九月南風當日轉,十月南風轉一輪。
清明有雨正黃梅,清明無雨少黃梅。
端午落雨還好熬,初六落雨爛脫瓦。
夏至三朝霧,出門要摸路。(多雨)
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到清明。
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雨打黃梅腳,車水車斷黃牛腳。
未秋先秋,踏斷蠻牛。(乾旱需戽水)
雨打清明節,乾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里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瑞雪兆豐年。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24節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穀雨:雨量增多,穀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處暑:“處”在這個詞里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文章選入

已選入:滬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8課。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6課。
鄂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8課。
冀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24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