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應受

牟應受——連平州第一任知州。 崇禎七年(1634)十一月,皇帝頒下聖旨,牟應受任連平州第一任知州。 牟應受為連平州首任知州。

牟應受——連平州第一任知州。

基本信息

【簡體】牟應受
【繁體】牟應受
【拼音】móu yìng shòu
【注音】ㄇㄡˊ ㄧㄥˋ ㄕㄡˋ
【簡介】牟應受,字子鹹,又名元善,貴州省安順府貴築縣人,拔貢出身。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任廣東永安縣(今紫金縣)知縣。崇禎七年(1634)十一月,皇帝頒下聖旨,牟應受任連平州第一任知州。明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由廣東永安縣縣令調升為連平州知州,開始到職視事。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死於任上,葬於連平州城城北馬口頭嶺。為了紀念連平州第一任知州牟應受(又名"元善")而命名的元善鎮,如今已是連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連平縣城衙背街的牟爺祠,正是為了紀念他而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仍然香火不斷。

詳細事跡

牟應受為連平州首任知州。他在連平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據《連平州志》記載,連平州城是他經手創建。他“肩巨重任,創始經營,觀其陰陽向背之勢,相其水泉滋息之宜,誅茅伐樹,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宮牆,街巷市肆,網不克安厥宅”。與此同時,他“清丈巢田,興學設兵,測壤定賦,百務畢興”。幾年之間,當地居民原先那種“闉內外數十茅舍,求一牲醴祀地不可得”的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況得以逐漸改善。崇禎八年(1635),牟應受在城西兩里處興建養濟院。
牟應受關心百姓疾苦。崇禎九年(1636)春,連平大鬧饑荒。餓死百姓無數,知州牟應受把災情急報朝廷,並請求賑濟災民。當時,“州制甫設,倉廩未備,民不聊生,幾於易子而食”,牟“痛若切體,捐貲賑恤”,並火急將災情上報。上級的救災款一撥下來,他就立即組織人員糴谷賑濟災民。他親自“冒暑沖嵐,雖荒陬窮谷,裹糧而入,馬足遍焉”。
牟任職期間,在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方面也大有建樹。他“拊循休養,土著新附於眾,一視如子,勞來不倦,公餘進子弟之彥者於庭,相與敦師說禮,日漸月摩,弦誦與耳,父子祖孫,沐浴膏雨”,於是“衣冠之英輩出……易樸陋而文明”,為連平州在清代名士輩出奠定了基礎。
此外,牟熱心於修築道路,造福百姓。崇禎九年(1636)春,他往粗石坑一帶山區賑濟災民,途徑岩坡嘴時,有感於山路崎嶇,行走不便,便首先慷慨解囊,捐款修路。在他的提議及帶動下,當地謝姓民眾紛紛捐資,不久道路建成,行人稱便。鄉民對牟公甚為感激,特樹碑記其事,碑文的標題為《修岩坡路碑記》。
牟應受重視編纂地方志工作。據載,在他到任後的第四年便組織人力編寫了連平州建置之後的第一部《連平州志》。他親任主編,“乃置稿本,逢人必問,有得必書,凡都里山川、疆域……把閱月始得其概”。在作了較長時間的調查研究之後,才著手進行編寫。第一部州志,俗稱“牟志”,是研究連平建州歷史的寶貴資料(後失傳)。此外,他還著有《治安集》、《披荊約略》等書。
牟在連平州任職的短短四年多時間裡,為開放連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連平歷代人民的崇敬和愛戴。為緬懷他的業績,後人將州治所在地命名為元善鎮,並於城北建祠塑像紀念他,尊稱他為“牟爺”。

詩作

牟應受詩作:《將赴連平州任留別永人》
三載嚴城兩鬢霜,冰心一片對秋鄉。
鋤奸不避朝嵐濕,思過驚聞夜漏長。
最慮城狐時竊發,甚如海浪日飄揚。
吾民記取叮嚀語,息訟平情慎莫忘。
備註:
一、連平州(現在:連平縣),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州為縣。歷史上,在清代,連平州不僅有"一門三代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氏官宦家族,也有引為美談的"父子進士,叔侄同榜"的何氏科甲世家。還有少年史學家練恕等。如今,忠信花燈,已經成為客家文化的精粹。
二、詩作來源:摘自《永安縣次志》藝文卷,紫金縣檔案館供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