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北京]

牛街[北京]

牛街是北京市宣武區牛街街道內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橫街的一段街道,因為在這條街上回族聚居而聞名,亦因為在這條街上擁有牛街禮拜寺而聞名於世。是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回教寺院,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正統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近年又有修繕裝飾。寺院面積不大,但建築集中、對稱。

基本信息

概述

牛街地理位置牛街地理位置

牛街地區處於西城區(2010年之前屬宣武區)西南隅,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棗林前街、南橫西街,東起菜市口,西至廣安門南順城街。牛街地區共有街巷胡同66條,總面積1.39平方公里。其中牛街為地區中心,南北向,北至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橫西街,街長645米,寬10.5米。
歷史上的牛街,按其地理位置大部分處於唐代幽州城之中。據《北京通史》記載,“唐幽州城的東垣當在今爛縵胡同法源寺之間的南北一線”;“西垣在今北京宣武區會城門村以東之小馬廠、北京鋼廠院內東側、甘石橋東側的南北一線”;“南垣在今北京宣武區白紙坊東西大街一線”;“北垣在今北京西城區頭髮胡同及白雲觀以西土城台之東西一線”。由此可見,今之牛街當在唐幽州城中。遼代,據史料載,依唐幽州城建立了陪都南京。遼統治者慣於“歲時遊獵”,並無久住南京之意,因此對南京城並沒有投入大規模的建設,只是在原幽州城子城修築了一組宮室,對名勝也曾進行過修整,以備遼主至南京游幸。今日的牛街應在遼南京城之中。牛街,曾名柳河村。金代,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成中都城。為建設宮殿和園林的需要,將西湖水(今蓮花池)引入中都城中,自西向東,入城後南流入柳湖,今牛街之西的吳家橋就是河流經之地,因之故名“柳河村”。金時為北永平坊、南永平坊、敬客坊、隗台坊及銅馬坊。
今牛街,當時又稱為“岡上”、“冀上”或“閣上”,均系“南燕角”之“角”的訛音。明《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燕角“在新城廣寧門(廣安門)、右安門西南角”。所指即今牛街一帶。曾有一說,“岡上”是指廣安門南線閣以東空曠地區;另有一說,“岡上”是指牛街地勢高聳,以地貌而言。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京師五城坊巷集》中有“白紙坊,五牌二十一鋪,在新城廣安門、右安門西南角”,有“牛肉胡同”。所指的“牛肉胡同”顯系今天的牛街。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刊行的《宛署雜記》第五卷《街道》載,在白紙坊五牌二十一鋪有“禮拜寺街”,即今牛街。顯見,,嘉靖三十九年至萬曆二十一年,中間曾將“牛肉胡同”更名為“禮拜寺街”。牛街之名,或開始於清初,由曾用名“牛肉胡同”、“禮拜寺街”演繹而來。刊行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日下舊聞》中,已有“牛街”地名出現。清時牛街屬外城西城宣南坊之三鋪、四鋪。民國時期,牛街先後屬外右四區、外四區。1949年後,先後屬第十一區、第八區。1952年9月,牛街屬宣武區至今。

牛街檔案

牛街地圖牛街地圖

1、名稱來歷:原本是一片石榴園,石榴園的居民區簡稱為榴街。因為榴街的住戶多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諧音,於是人們乾脆改稱“榴街”為“牛街”了。
2、地理位置:北京市宣武區
3、歷史淵源:宋遼時期建了禮拜寺,回民願意住在禮拜寺附近,經過滄桑的變化,演變成今天的牛街。
4、消費客群:穆斯林民眾,喜愛民族小吃的食客
5、牛街之最:禮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6、牛街特色:伊斯蘭文化
7、主色調:綠 (牛街建築的主色調是綠色的,不管是店鋪還是禮拜寺都是穆斯林民眾喜愛的綠色)
8、特色小吃:麵茶、豆汁、豆腐腦、豆面丸子湯、鹵炸豆腐、雜碎湯、漏魚、糖耳朵、糖火燒、焦圈、麻花、炸糕、奶油炸糕、螺絲轉、墩餑餑、豆餡火燒、豆餡酥、蜂糕、碗糕、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江米涼糕、蜜三刀、開口笑、薑汁排叉、卷果、爆肚。
9、公共運輸:公交10、626路牛街站下車;公交5、38、6、特5、822、715、743、109、613、381路牛街路口站下車前行50米即到。

歷史

牛街地區牛街地區

宣武區牛街地方志上記載,牛街地名的來歷說法有二:一是很早以前牛街還是一個荒涼的村落——柳河村,在村東的高地上建造了一座伊斯蘭的禮拜寺,從此有很多回民居住在此,日子久了,就形成了街道;二是這一帶曾種植許多花果樹木,牛街原是種石榴樹的街道,所以曾被稱為榴街。不管是柳河村還是榴街,後由於回民在這裡設鋪宰殺牛羊,做出的牛肉又是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柳”、“榴”諧音,於是人們乾脆改稱為“牛街”了。讓牛街的名字載入史冊的,是清康熙二十五年的《日下舊聞》。自此至今,沿襲了牛街這一稱謂。
1949年後,牛街成為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象徵,很多國家領導人專程視察、參觀和考察過這裡。1997年,牛街危改一期工程上馬,2000年牛街危改二期上馬,牛街及其附近地區的“危房”大多拆除,胡同肌理被完全破壞。2003年新牛街大街通車,新牛街大街長670米、寬40米,兩上兩下四車道,在寬闊的大街面前,作為文物保存的牛街禮拜寺如同盆景一般渺小。

解放前的牛街,都是灰舊的平房,破舊而荒涼,今天的牛街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寬闊的道路,林立的高樓,各族民眾和諧相處,安居樂業。
現在,在牛街地區集中居住著回、漢、滿、蒙等23個民族。這些居民習慣不同,風俗各異,彼此間和睦相處。在這裡,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各民族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友好相處的民族情義。

小吃

牛街小吃牛街小吃

牛街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在這裡,一共生活著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滿族等22個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牛街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深厚的民族情誼而聲名遠揚;今天,在這條街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又為牛街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頁。牛街是北京小吃最早的發源地。

過去說牛街的回民,“兩把刀,八根繩”,就可以做小吃的生意了,說的是本錢低,門檻不高。所謂“兩把刀”,是指當“屠夫”和“糕餅小販”,就是有一把賣切糕或一把切羊頭肉的刀。“八根繩”指的是當挑夫,扁擔的兩端各用四根繩綁東西,總共八根繩,意思是拴起一副挑子,就能夠走街串巷了,入門簡單,便很快普及,成了當時居住在牛街貧苦回民的一種生存方式。當年逛牛街的小吃攤,可以形容為“民俗小吃之旅”,爆肚、年糕、卷果……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如今爆肚馮、羊頭馬、年糕楊這樣的北京名小吃幾乎都是回民創製的,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北京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大柵欄里的門框胡同,有很多來自牛街的回民,可見牛街的清真小吃在北京小吃中的地位實在不一般。

牛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牛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位於北京廣安門內牛街,是北京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始建於遼代統和十四年(996年),由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創建。明正統七年(1442年),進行大規模擴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賜名“禮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風格對該寺進行了修復和擴建,逐漸形成今日規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曾於1955年、1979年、1996年多次對該寺進行修葺。是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牛街禮拜寺採用了中國傳統宮殿式的建築形式,並帶有濃厚的阿拉伯裝飾風格,形成了中國式伊斯蘭教建築的獨特形式。建築集中對稱,別具格局。主要建築有禮拜殿、宣禮樓、望月樓、碑亭等。

友情提示

牛街的清真小吃以做工考究、品種齊全、色香味美而聞名。洪記小吃店的牛肉粒很有名,許多食客慕名前來。爆肚滿(位於南橫西街里)的五香燒牛羊肉夾燒餅,每天都有許多回頭客排隊購買,您要是來晚了還買不到呢。年糕李的各種年糕、松肉精緻味美、貨種齊全,看著你都想再吃兩口。牛街清真小吃城裡的肉餅、炸糕、羊蠍子更是供不應求。您的家人想吃牛羊肉時,建議您來牛街買,這裡可都是真正的大廠回族自治縣生產的肉,有專門經營牛、羊肉的聚寶源等老字號恭候您,包您吃了一回,想下回。
建議你在回族的三大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時逛牛街,感受一下回族的節日風俗、品嘗一些清真小吃、參觀一下牛街拜寺,會讓您的生活情趣更濃、更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