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街禮拜寺

北京牛街禮拜寺

北京牛街禮拜寺屬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北京市中心城區西部市轄區]廣安門內牛街[北京]。是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牛街禮拜寺為遼代入仕的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所創建,主要建築有禮拜大殿、望月樓、宣禮樓、講堂、碑亭、對亭和沐浴室等。

基本信息

歷史

北京牛街禮拜寺北京牛街禮拜寺
據《北京牛街崗上禮拜寺志》記載,該寺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明宣德二年(1427)擴建,明正統七年(1442)整修。明成化十年(1474),都指揮詹升題請名號,奉敕賜名“禮拜寺”,故有“明寺”之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再次大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55年和1979年兩次撥款進行全面修繕。

建築結構

概述

北京牛街禮拜寺北京牛街禮拜寺
該寺坐東朝西,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全寺建築集中對稱,其格局採用中國宮殿式的木結構形式為主,其細部帶有濃厚的阿拉伯建築的裝飾風格。由禮拜殿、望月樓、宜禮樓、講堂、碑亭、對廳、沐浴室等組成。 寺門對面一大影壁,長40米,高5米,漢白玉底座,灰色大方磚鑲面。

禮拜殿

寺的主體建築為禮拜殿,面積600平方米,坐西朝東,它與其他清真寺所不同的是,進寺東門繞大殿左右兩側再迂迴入殿,故稱“珍珠倒捲簾”。

大殿結構由3個勾連搭式屋頂和1座六角形攢尖頂亭式建築組成,左右襯以抱廈,古樸宏麗。殿南北五楹,東西3進共42間,縱深30餘米,由18根立柱組成21個拱門,殿內可供千餘人禮拜。樑柱間用尖拱形,天花樑柱上以粉貼金繪成阿拉伯圖案,門楣飾以各種文體的《古蘭經》文。殿後部穹窿藻井系宋代建築,兩側用阿拉伯文組成的雕空門窗,筆法蒼勁,屬“庫法體”。

碑亭

大殿前的左右兩側建有兩座碑亭,右亭建於明弘治元年(1487),為敕賜禮拜寺碑記。左亭建於明弘治九年(1496),有漢阿兩種文字刻的《敕賜禮拜寺記》碑,但碑文字跡大多無法辨認。

宣禮樓

宋熙寧(1068~1077)年間,有坎馬丁之子馬哈木所建的宣禮樓,為歇山重檐方亭建築,前身為宋、元年間修建的尊經閣,與兩座碑亭三足鼎立。

望月樓

望月樓望月樓
望月樓高約10米,平面呈六角形亭式閣樓,重檐歇山頂,亭頂蓋覆有上黃下綠色琉璃瓦,周圍有窗扇,窗外繞以走廊。

對廳

寺內東側有與大殿、宜禮樓成一次形的對廳7間,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是聚會議事之所。

沐浴房

大殿南端有名為“滌慮處”的男、女分設沐浴房,供穆斯林潔身淨心之用。

墓寺

院東南跨院內有兩座“篩海墳”,據現存元至元十一年(1274)和二十年(1283)兩塊阿拉伯文墓碑記載,系宋末元初前來中國傳教的波斯人艾哈邁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之墓。

保存文物

北京牛街禮拜寺北京牛街禮拜寺

除了寺內建築物外,禮拜寺還保存了其它重要文物。

“篩海墳”墓碑鐫刻阿拉伯文字,蒼勁有力,年代久遠,為國內少有的文物。

寺內保存著“聖旨”豎額一塊,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皇帝頒發的恩綸(手諭)。其來歷是這樣的:在一年的伊斯蘭教齋月中,牛街禮拜寺夜夜燈火通明,來寺禮拜的穆斯林絡繹不絕。有人為此向皇上虛報,回民夜聚明散,圖謀造反。皇帝查明伊斯蘭教回民遵從主聖,敬慎守法,毫無造反之意。於是發下恩綸“通曉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虛報回教謀反者,職司官先斬後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違命。勿負朕恩有愛道之意。

還有明代古瓷香爐、紀事石碑和已保存300多年的《古蘭經》手抄本,以及清代的銅、鐵香爐、銅鍋等,如一座高2.70米、上鑄阿拉伯文和“大清嘉慶三年秋月吉日建造”的鐵香爐,一口高0.50米、上鑄“道光丁末年有恆堂造重150斤”的銅香爐,重達1800多斤,清乾隆四年(1039)造的大銅鍋,以及一塊明萬曆年間記載明宣德正統年間重修禮拜寺經過的石碑。

文物保護

1988年,北京牛街禮拜寺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