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眼馬錢

牛眼馬錢

藤狀灌木。除花序被毛外,余均無毛;小枝常變態成為螺鏇狀曲鉤,鉤長2-5cm。葉對生,全緣,圓形至卵狀漸尖,基脈三出,老葉草質。聚傘花序小,頂生,三歧;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有香味6漿果球形,徑約2—3cm,光滑,紅色或橙紅色。

基本信息

牛眼馬錢

牛眼馬錢 種中文名:牛眼馬錢
種拉丁名:Strychnos angustiflora Benth.
中國植物志:61:234
英文植物志:15:326
種別名:牛眼球高眼睛車前樹

形態特徵

藤狀灌木。除花序被毛外,余均無毛;小枝常變態成為螺鏇狀曲鉤,鉤長2-5cm。葉對生,全緣,圓形至卵狀漸尖,基脈三出,老葉草質。聚傘花序小,頂生,三歧;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有香味6漿果球形,徑約2—3cm,光滑,紅色或橙紅色。
地理分布:產廣東、廣西雲南
生 境:生低丘陵山地疏林、海邊灌叢中。
毒 性:果實、種子及木質部最毒,樹皮和幼葉次之。人中毒後主要出現頸面僵硬、全身肌肉痙攣;呼吸困難;面色青紫、牙關緊閉、散瞳,繼之出現角弓反張,在1—2分鐘後可以緩解,若如受到外界刺激則又反覆發作,還有痙攣和震顫,終因昏迷、呼吸停止而死【A-1,9】。根和葉子可作捕獸藥,還可藥用治療跌打損傷。海南島部分地區用其去掉種子的果肉釀酒。
化學成分:種子含柯楠型(corynsnthe)結構的生物鹼牛眼馬錢靈(angustoline)(,51—21)、牛眼馬錢亭(angustine)(51—22)、牛眼馬錢啶(ongloddine)(51—23),它們都已人工合成【66—71】。
毒 理:種子含柯楠型(corynsnthe)結構的生物鹼牛眼馬錢靈(angustoline)(,51—21)、牛眼馬錢亭(angustine)(51—22)、牛眼馬錢啶(ongloddine)(51—23),它們都已人工合成【66—71】。
屬中文名:馬錢屬
屬拉丁名:Strychnos
科中文名:馬錢科
科拉丁名:Loganiaceae
本科概述:約35屬800種,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產9屬約50種,主要分布在東部,中部和西南,有毒種分布於下列3屬:醉魚草屬(BuddletaL.)、胡蔓藤屬(GelsemiumJuss.)和馬錢屬(StrychnosL.)。鉤吻和引種栽培植物馬錢是本科中最重要的劇毒植物。馬錢科中有毒植物的劇烈毒性久已為人所知。我國歷代本草及醫書上對鉤吻和馬錢的毒性都有詳細記載,如《唐本草》:“野葛生桂州以南,彼人通名鉤吻,…蔓生,人或誤食其葉者,皆致死,”;《本草綱目》稱鉤吻“辛、溫、有大毒”;《夢溪筆談》載:“此草人間至毒之物,不可藥用。”清·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云:“胡蔓藤(即鉤吻)合香,焚之,令人昏迷”,傳說中的“夢香”既為此植物製成。鉤吻是我國南方常見的有毒植物,毒性很大,2—3片葉子就可引起人的中毒,主要出現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症狀。民間草醫多作外用藥,也有內服祛風、除濕、消腫和止痛,常發生中毒死【1,5】。馬錢種子即《本草綱目》一書中“火失刻把都”,稱有“大毒”。《本草原始》記載:“鳥中其毒,則麻木搐急而死,狗中其毒,刷苦痛斷腸而斃,若誤服之,令人四肢拘攣”。南美洲土著居民利用毒馬錢(StrychnostoxiferaSchomb.ExBenth.)製做毒箭來獵獸【6】。馬錢屬植物在我國集中分布於廣東海南島、廣西和雲南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可做藥用,經泡製加工後內服治結核、偏癱,外用消腫止痛,有的還是常用獸藥,因毒性甚大,泡製不當易引起人和家畜中毒【7】。醉魚草屬、胡蔓藤屬和馬錢屬的植物化學成分及毒理作用均有各自的特點和重要區別。醉魚草屬主要含魚毒成分,已知為倍半萜和黃酮甙類化合物。胡蔓藤屬和馬錢屬植物一般具強烈神經毒性,他們的有毒成分雖都屬吲哚類生物鹼,但化學結構類型也不完全相同。這些特點為植物化學分類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主要有毒成分有以下幾類:一、氧吲哚生物鹼氧吲哚生物鹼(oxindolealkaloid)是一類具氧吲哚母核、有C—3螺環取代生物鹼的統稱,結構通式如下式。它們首先是從本科胡蔓藤屬中得到的。早在三十年代,我國趙承嘏、陳克恢等人對中國鉤吻和美洲鉤吻(Gelsemiumsempervirens(L.)Ait.F.)進行了較多的化學和毒理研究。五十年代以後陸續確定了其中大部分的結構,有些重要有毒成分如鉤吻素子、丁和己等近期才予查清。迄今為止,先後從這兩種植物中分離出21種吲哚生物鹼,其中有13種均屬氧吲哚生物鹼,如鉤吻素甲(gelsemine)(51—1)、鉤吻素己(ge-lsenicine)(51—2)等【8-15】。在天然界,除本科含有外,近年來在茜草科帽柱木屬(Mitragy-naKorth.)和鉤藤屬(OuroupariaAubl.)、夾竹桃科蘿芙木屬(RauwolJoriaL.)等都發現了若干新的氧吲哚生物鹼【16,17】。氧吲哚生物鹼和其他未知結構的胡蔓藤屬生物鹼的毒理作用主要明顯抑制腦和脊髓的運動神經元,導致全身肌肉無力,呼吸抑制、共濟失調和全身震顫,因呼吸衰竭而引起死亡。:有些生物鹼還有土的寧樣驚厥作用。在這一類化合物中,目前巳知活性最強的是美洲鉤吻中的鉤吻素乙(gelsemicine)(51—16)和新近從中國鉤吻中得到的鉤吻素己(51-2),後者的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0.185mg/kg【9,12】。二、士的寧類生物鹼土的寧(strychnine)(51—3),又稱番木鱉鹼,是馬錢屬中代表性的有毒成分,是複雜結構的吲哚生物鹼。在近200種本屬植物分離得到的約230種以上的生物鹼中,絕大多數具有與之相似的結構。土的寧(51—3)及其類似結構的生物鹼是早巳知道的中‘樞神經驚厥劑,引起中樞和脊髓神經的強烈興奮和驚厥,它們是脊髓中重要違質一甘氨酸的拮抗劑;是一種有價值的工具藥和藥物【19】。它們有很強的毒性,因此,含有它們的馬錢屬植物均有很高毒性。化學和生源關係的研究表明,士的寧類生物鹼與雙季胺雙吲哚類生物鹼如毒馬錢鹼(toxiferine)I和箭毒鹼(curare-alkaloid)E(51-4)、G(51—5)等有密切的關係。長期以來,人們對本科植物,尤其是對作為箭毒來源的馬錢屬植物研究較多,從毒馬錢等植物中已分出40種以上的雙季胺雙吲哚生物鹼,其中毒性最大、最重要的如毒馬錢鹼I,箭毒鹼E(51—4)、G(51—5)等,它們是目前已知最強的神經阻斷劑之一。毒馬錢鹼I對小鼠靜脈注射LD100為23/Jg/kg,箭毒鹼E和G的LD100分別是8tag/kg和12μg/kg,其活性為α—簡箭毒的100倍以上【20】。三、倍半萜類化合物它們是醉魚草屬植物中的毒魚成分,包括醉魚草素(buddledin)A(51—6);B(51—7)、C(51—8)。現已知它們對魚類有較強毒性,對其他動物的毒性未見報導。醉魚萆素A(51—6)等是首次發現的具石竹烯骨架(caryophyllenes)的有毒化合物【21】。此外,胡蔓藤屬植物中毒能產生催眠、沉睡或昏迷等現象,但用目前已知成分的毒理作用卻不能完全加以解釋。本科蓬萊葛屬(GardneriaWail.)的某些植物亦富含吲哚生物鹼,有的表現輕度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該屬植物的成分和生理活性也是值得注意的【22—2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