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曹操

摘要

歷史名人的遺址和陵墓因能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發展和提高知名度而被各地政府極力爭取,為此不惜絞盡腦汁,大打口水仗,將已故的人當成一筆財富,明爭暗鬥。前幾年有爭虞姬、爭西施以及爭李白,再到今天的爭曹操,爭來爭去,怎一個利字了得?而這種利直接體現的財富就是旅遊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爭曹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丕建魏稱帝後,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因曹操生性多疑,民間有傳說其有七十二疑冢,以致曹操到底葬身何處至今還是一個謎。
2009年12月27日,河南宣稱在安陽發掘的東漢大墓為魏武帝曹操陵墓,但隔天便遭到來自對岸河北邯鄲方面的質疑。他們認為曹操的墓應該在河北,那么曹操墓到底在什麼地方?
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最終確認為魏武帝曹操的陵墓。關鍵證據是墓中出土的六塊刻有曹操封號“魏武王”字樣的石牌和石枕,判定墓中一些陪葬品為曹操生前用品。墓中一具被鑑定為年齡在60歲左右男性骨骼,符合曹操卒年特徵,被認為是曹操的遺骸。
但這一重大發現在宣布的第二天便遇到眾多質疑。河北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對外表示,“現在匆忙定論,還為時尚早。”“還有很多疑點回答不了,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尋找更有力的證據”。直接表明自己對安陽考古發現的質疑。
面對劉心長會長的質疑,河南曹操高陵考古負責人潘長斌當天作出回應:“質疑的聲音不會干擾到目前還在進行中的考古發掘工作。”兩地相爭曹操墓的序幕被正式拉開。
1800多年前,公元220年正月,洛陽,曹操叱吒風雲的一生在66歲這年走到盡頭。這位統一了北方的一代英雄臨終前對家人說:“我死後,要葬在鄴城西面靠近西門豹祠的山崗上,後事要從簡,要薄葬,用普通的衣服裝殮,墓里不要放金玉珠寶。你們以後要經常登上鄴城的銅雀台,向西望,那裡就是我的墓。”
作為經歷了漢末的戰爭和動亂,致力恢復國家經濟和崇尚儉樸的政治家,他在遺囑中交代,墓地要選擇在地勢較高,土壤貧瘠,無法耕種的地塊,而不要占用良田。墓上不堆土,不樹碑,不留地面標誌。
有跡象表明,曹操的墓地在他身後很長一段時間是公開的。後來,墓上的所有地面標記毀於漳河洪水,隨著時間流逝,他的長眠之處逐漸成謎。後世學者只能以他的遺囑為線索去尋找。
河南的考古專家表示,他們正是根據曹操的遺囑,取得了這一驚人發現。從而確定曹操墓在河南安陽。
尋找曹操墓的關鍵坐標,是遺囑里提到的西門豹祠。
按照河南方面考證,那座西門豹祠就在今天的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而這次這座大墓所在的西高穴村,就在西門豹祠以西。這和曹操遺囑中給劃定的墓地方位相吻合。此外,在西高穴村西還曾出土曹操去世100多年後的一個叫魯潛的官員的墓誌,上面記載說曹操的墓就在離魯潛墓43步遠的地方。
被河南專家認為“最為確切的證據”,是墓中出土的一批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曹操生前封“魏王”,死後諡號“武王”,“魏武王”的銘文,足以證明墓主人就是曹操。
河南專家還認為,此墓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一些玉器等裝飾品也應是曹操日常佩帶之物。墓上未發現封土,於文獻記載的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相吻合。
但與安陽隔漳河相望的河北邯鄲市馬上提出了質疑:“確認曹操墓必須得有過硬的證據。”質疑集中在陪葬品、周圍墓葬和頭蓋骨的考證上
質疑一:指向那幾塊關鍵性的石牌和石枕。這些圭形石牌,分別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字樣。曹操死後被漢朝皇帝追封“武王”,是在曹操下葬之前還是之後,這個時間無從查考。如果是在下葬之後,也不可能把墓再打開來,將刻上新封號的物品埋進去,這和我國古代的傳統習俗不相符合。
這些表明主人身份的銘文不是生前刻在器物上,而是在死後刻在標籤似的石牌上。曹操為籌集軍餉曾盜過墓,加上生性多疑,害怕被人盜墓,遺囑中堅決要求“薄葬”,也是為了防盜墓,那就不可能在死後給自己和陪葬品寫個詳細的說明,在供盜墓者參閱的。
針對從盜墓者手中查獲而來的圭片,河北方面有更深的質疑,盜墓者手中的圭片來歷、可靠性都很難確定。
質疑二:“曹操在遺囑中要求他的墓‘無藏金玉珍寶’、‘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而安陽的漢墓中出土的250器物中,有金、銀、銅、鐵等金屬物件,甚至瑪瑙、玉石等珠寶。這又如何解釋,和曹操遺囑不符。
河北方面認為石牌石枕不是最重要的證物,更為關鍵的是曹操和其夫人卞氏的印章有沒有找到。由於曹操不許埋葬“金玉珍寶”,所以魏王印章可能不在墓中,但是與其合葬的卞氏印章,應該隨葬了。而河南方面未能在墓中找到卞氏印章,給河北方面留下口實。
質疑三:河南方面所稱發掘有3個頭蓋骨,河北方面提供的史料表明,曹操墓里埋葬的是兩人,曹操和丁夫人。
質疑四:魯潛的墓誌上面記載說曹操的墓就在離魯潛墓43步遠的地方,但現在只發現魯潛的墓誌卻沒有發現他的墓地,如果河南方面確定此漢墓為曹操墓,就應該發掘出魯潛墓,提供佐證。
質疑五:曹操作為一代梟雄,雄踞一方的霸主,陵墓不可能是孤零零一個墓,周圍會有群墓。”史料記載大將夏侯惇死後也葬在鄴城附近。但現在安陽還沒發現周圍有重要的文臣武將的墓。
河北方面堅持,現在發掘尚在進行,上述這種種疑點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就匆忙斷定曹操墓在河南,過於倉促。
同時河北方面認為曹操墓地分為北區和南區。以邯鄲和安陽分野的漳河為界,河北磁縣講武城鄉以西和時村英鄉中南部視為北區,河南安豐鄉屬於南區,共5平方公里。兩區都在曹操遺囑所描述的方向上。這是他們和河南“爭曹操”的主要依據,而且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史料記載曹操主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從邯鄲和安陽一帶的情況看,南區北臨漳河,難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
而且北區有“高崗”,南區安陽一帶則沒有。有證據證明曹操是葬在高崗上。曹操的兒子曹丕寫過文章記載曹操送葬下葬的過程,他在《策文》中描寫曹操墓是“棄宮廷、置山峨”這個峨就是山崗地帶。唐朝詩人王勃《銅雀棘二首》中也寫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高台即銅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從今天尚存的銅雀台遺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豐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息也對河南方面的發現提出質疑。他認為河南省文物局拿出的“都不是第一手的證據”。“這個墓是被反覆盜挖過的,能留存的直接證據很少。”
而河南方面認為在經歷了戰爭和嚴重經濟破壞的東漢晚期,北方如此大規模的墓葬非常少見,只有曹操這樣的身份才能與之相稱。事實上和曹操的等級相應的一些器物是必定要有的;在下葬時,生前常用的器物也會放進去。所以才會出現‘常所用’之物。”墓中出現的少量金、銀等陪葬品聯繫到曹操的身份和地位也不算厚葬,
安陽考古隊隊長潘文斌承認一些直接證據來自於盜墓者。如2008年,盜墓賊從此墓中盜出上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字樣的銘牌。
問題是,曹操生前並沒有稱帝,圭片和名牌都是帝王壽葬的禮儀,這點又怎么解釋? 而河北方面雖然對河南的考古發現提出質疑,但卻提供不出曹操墓的準確位置,河北關於曹操墓的考古發掘也一片空白。看來兩家爭曹操要進行長久的拉鋸戰了。
因此在眾多質疑聲中,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也說:“西高穴墓發掘工作有待進一步展開。”
“爭曹操”歸根到底是地方利益的博弈,從而帶動本地旅遊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爭來曹操當地政府即名利雙收,當然有必要為此一爭。而曹操最後花落誰家,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