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碼頭

營口是東北地區最早開放的港口。

簡介

營口是東北地區最早開放的港口。據清雍正四年(1726年)天后宮(西大廟)《重建碑文》記載:"沒溝營(當時營口稱為沒溝營)--通郡渡津,舳艫雲集,日以千計。"這說明當時在清雍正四年間營口早已是各種船隻停泊在碼頭,遠近聞名的水陸商埠。

歷史發展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鹹豐八年(1858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開闢牛莊等通商口岸。後英國人感到牛莊水淺輪船難以駛入不宜做通商口岸。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英國人"密迪樂"到營口勘查,提出開闢營口港以取代牛莊。英國人把通商口岸移到營口後在遼河南岸修建碼頭,停泊船隻,以水運貿易。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四月三日營口開港。此後,日本人、德國人、美國人等還有本地的商賈相繼在營口沿河修建碼頭。
到20世紀30年代,營口的碼頭東自三家子西至遼河入海口已建成大小40多處。其中:有三家子碼頭、鹽場碼頭、小寺碼頭(日本)、滿鐵車站碼頭(日本)、同福碼頭、東太古碼頭(英國)、東大通碼頭、東肇興碼頭、三義興碼頭、東太古碼頭(英國)、怡和碼頭(英國)、花園碼頭、遼東碼頭、東海關碼頭、招商局碼頭(中國政府辦委託英間代理)東旗昌碼頭(英國)、西肇興碼頭、西大通碼頭、青島礦務局碼頭、東和碼頭、太古碼頭(英國)、廣隆碼頭、東毓大碼頭、西毓大碼頭、北方航業碼頭、日新昌碼頭、東寧公司碼頭、海昌碼頭、國際公司碼頭、東記東棧碼頭、德士古碼頭(德國)、仁成號碼頭、西海關碼頭、西旗昌碼頭(中外合辦)、海邊警察隊碼頭;遼河北岸不定期有美孚碼頭(美國)、北票礦務局碼頭、河北車站碼頭、河北西海關碼頭等(註:這些碼頭沒有按序排列)。這些碼頭最初設施非常簡單。每當船隻靠岸只須搭橋板,便可裝卸貨物,後來水面系一隻船或浮標箱(躉船),多數碼頭以木樁,少數碼頭以混凝土、鋼筋修築。
營口各碼頭不同,吞吐貨物也不同,有裝卸建材的,有專運豆餅的,有專運食鹽的,有專運煤炭的,有專運輸煤油的,有專卸水產品的,有專運卸糧食的,也有專運卸雜貨、山貨的,還有專運輸旅客的。當時進出口的貨物多數是通過水上運輸的,而營口碼頭便是主要的轉運站。
停泊在碼頭的船隻各異,有鐵甲輪船、帆船、槽船、舢板等。鐵甲輪船外國人多用,也有租給本地商戶使用的。而中國人多使用木製船。這些船隻其裝載重者達上千噸,輕者幾噸。外輪多載中國東北的土特產品,如煤、鹽、木材、豆類、糧食、藥材等重要物資出口。而進口的貨物則是外國過剩的產品,如日用品、化妝品、西藥、煤油等;還有毒品,如海洛因、鴉片、嗎啡等,可以說凡是當時人們習慣上稱呼帶"洋"字的東西均為"舶來品"。而國內船隻所載卸的土特產品有的是從南方運來,有的則從遼河上游運來,如大豆、高粱、山貨等。
當時輪船行駛與停泊均按規則航行。內港設停船界標(遺址位於現營口市日用塑膠廠西側),界標上寫"卜內門"三個字。各種船舶停靠碼頭均有區別,界標以東為輪船停泊,以西為木船停泊。
清雍正四年(1726年)天后宮《重建碑文》記載:沒溝營,"舳艫雲集,日已千計"。據《營口文史資料》記載:"清同治年間春夏秋之際,遼河流域的船有煙臺、威海、石島、青島、天津、寧波、汕頭、廈門、香港、台灣等地區和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大木帆船、輪船,航海沿河而來,累計一年達4萬多艘"。裝卸的貨物也不少。又據史料介紹:僅1901年至1910年10年中,外人國人從營口碼頭運出大豆、豆油、藥材、煤炭等資源每年不少於100萬噸。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穿梭於遼河水面積和停靠在碼頭的船隻確是帆檣林立,群舟艤集。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占東北,他們採取各種手段排擠民族航運業,加之遼河航道逐年積淤,碼頭失修至使營口港口吞吐能量日益減少,直至營口解放前夕營口碼頭停運。
1948年營口解放。1957年8月1日遼寧省在沿海、遼河水系等開闢水陸聯運業務,營口等為換裝港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