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兒

燈盞兒

燈盞兒是在深州,安平,饒陽,辛集一帶農村流行一種傳統小吃。這種食品用粘米麵做成,內裝糖餡或棗泥餡,呈圓餅或月牙狀,用油煎炸,外焦里嫩,顏色金黃,香甜可口。眾所周知,燈盞兒是指照明所用的油燈,和吃風馬牛不相及。那么,為什麼這種甜食叫做“燈盞兒”呢?原來,這個名稱是由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祭燈”活動而得來的。

基本信息

起源

元宵節古稱上元節,是春節慶典活動的又一高潮。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懸燈結彩。太陽剛一落山,大街大巷,花燈競放,千姿百態,爭奇鬥豔。十字街頭,鑼鼓喧天,絲竹陣陣,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騎竹馬之類的民間社火各逞絕技,吸引的觀燈之人摩肩接踵,涌動如潮,歡歌笑語,通宵達旦,故元宵節又稱“燈節”。

在辛集一帶農村,除懸掛花燈外,家家還舉行一種“祭燈”活動。“祭燈”是用蒸熟的粘米麵製做成十二生肖的動物和各種造型的燈盞底座,栽插上用香油或花生油浸泡透的紙捻,點燃後之放在屋內、院外各處進行祭祀。其他祭祀活動所用這物為香燭供品,而這種祭祀活動所用之物為燈盞,所以叫做“祭燈”。

燈盞兒 燈盞兒

製作

祭燈活動有很多講究,不能隨意亂來。十二生肖燈各有固定的擺放位置,不得放錯。

一般來說,鼠燈放在角落或炕洞前,意思是永得老鼠的歡心,往後不再亂咬亂啃。又有一種說法是說老鼠性打喜洞存糧,祭祀老鼠是為了祈求來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牛燈和馬燈放在牲口糟頭,意思是讓“牛馬王”保護家中牲畜身強體壯,不鬧病災。過去農戶家境貧困,一個牲畜就抵半個家業,因此祈求牲畜平安健壯是每個農民極為重要的心愿。

虎燈放在大門口或影壁前,叫做“獅虎把門”。因虎是獸中之王,蹲在門口可使黃鼠、獾狗之類為害雞家禽家率的野獸望而生畏,不敢前來侵襲。

兔燈要放在正屋門口,頭沖青天,稱為“瑞兔拜月”兔子性情溫和,活潑機靈,潔淨好看,惹人喜愛。相傳月宮中有玉兔搗花,稱為“兔神”或“兔兒爺”。時值十五,正是滿月,一輪明月,懸掛碧空,銀輝如水,分外皎潔。天人間的玉兔遙相呼慶,心有靈犀一點通。兔兒爺感念同類之情,必生惻隱,就會將仙藥灑落人間,能夠保護人們消災祛病,闔家康寧。

龍燈要擺在“天地全神”前的供桌上。“天地全神”是指主宰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的所有神靈。三界指天地人三界:十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和上、下十個方位。天地全神是享受奉祭是最為隆重的神祇。炎黃子孫又稱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所以將龍燈擺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其用意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蛇燈放在宅神處,在辛集一節,蛇又稱小龍,相傳龍蛇同宗,龍能騰雲駕霧,呼風喚雨,蛇則性喜潮溫陰涼,炎夏酷暑。蛇能消暑解熱。據說誰家如果無蛇,則乾燥酷熱,毒瘡滋生,極易中暑,發生瘟疫,而蛇則能保護家宅免疫去病,因此同宅一道享受祭祀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羊燈和豬燈分別放在羊棚和豬圈前,意為祈求六畜興旺,豬羊成群。

猴燈擺在院內樹根下,大概因猿猴靈便善攀登,一來取步步登高之意,二來說它站得高看得遠,能夠 望四方保家保院。

雞燈和狗燈則放天灶王兩側。灶王爺一家之主,犬守夜,雞司晨,過日子離不開雞狗,因而這兩位不離灶王爺左右便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除了十二生肖燈以外,其他燈盞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刺蝟燈和琉璃井燈。

刺蝟在傳說中是農家斂財聚寶之神。說起它登上神位的來歷,大概與刺蝟棗的方式有關。刺蝟摘棗的方法十分巧妙,先將棗子咬落在地,然後翻身一滾,通紅的棗子便被它身上硬刺扎住,然後馱著滿身的紅棗打道回府,這種方法既快捷又輕鬆,若能將棗變成財寶豈不更妙?所以將刺蝟燈擺在財神面前,為的是讓它能夠財寶源源不斷地參回來。

琉璃井燈呈八角狀,每角栽插一根燈捻,中間再栽一根最粗最長的大燈捻,共九根。八角系四面八方之意,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象徵整個乾坤。這種燈稱為琉璃井的寓意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過去多乾旱,以燈為井進行祭祀,可望來年水源充足(因為為最大數字)林茂糧豐。另一種說法則是可致庭院處處滿瑞氣,事事如意吉祥。

除了這些具有特殊含義擺在固定位置的燈盞外,還製做大批簡單的小型燈盞,放在房屋院,一齊點燃。屆時燈光搖曳,如同繁星,屋內屋外一派通明,另有一番情趣。

家中老人因年紀高邁,勞累過度,平常素日難免產生腰疼腿疼胳膊疼之燈病痛,此時晚輩人就手持一盞燈在老人經常疼痛的部位擺放一下,一邊擺放一邊念叨,,諸如“肩膀祭祭燈,肩膀不再疼”“胳膊祭祭燈,胳膊不再疼”之類的祈禱之詞,求得減輕老人的痛苦,以盡孝道。

家中若有七歲以下男童,就由父母帶領到村中最大的椿樹(稱為“椿樹王”)下,點燃燈盞,同時讓孩子摟抱椿樹王,孩子一邊抱,父母一邊說:“抱抱椿樹王,平安又吉祥,椿樹粗又高,孩子壯又強。”孩子則說“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為何選擇椿樹祭祀,大概取其生長得快且又枝繁葉高大挺拔木技優良之意,盼望孩子象椿樹一樣,快快長大早日成材。

一切祭祀活動全都完畢後,要把所有的燈捻殘骸用針從底座中挑出來,放在一個破碗或破盆內點燃,讓一男孩端到村頭路口扔掉,叫做“送紅姑娘”。紅姑娘指的是臭蟲,人們這樣做其寓意將臭蟲或燒死或驅逐,使其永遠銷聲匿跡,不再危害身體健康。“送紅姑娘”時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挑燈捻殘骸不遺漏,如漏掉一個就等於使一個臭蟲漏網脫出;二是小男孩端送,去時要邊走邊說:“紅姑娘,紅姑娘,快快跟著我去趕廟會吧!”等到了村頭把破碗或破盆往路口奮力一扔,扭頭就往回跑,不準回頭,一直跑到家中關上大門。據說如扭頭回望,“紅姑娘”就會跟隨回家。送走“紅姑娘”,祭燈活動便告結束。

這種祭燈活動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名為祭神,實為娛人。它既能使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得到體現,又能進行保持清潔衛生消滅害蟲的良好教育,同時也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吉祥順利美滿幸福的美好祝願。正因如此,才得以代代相傳,沿襲成俗。

祭燈結束後,不願把用粘米麵做成燈盞底座扔掉,就再揉進一些白面,使其發酵,過油剪炸後,色澤金黃透亮,香氣四溢,吃在嘴裡,香甜滿口,別有滋味。因其所用粘面系燈盞底座,故這種食品也便被順口稱作“燈盞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