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頭碗碗腔

燈盞頭碗碗腔

簡要描述 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又名“燈碗腔”,“阮兒腔”。

燈盞頭碗碗腔

一、簡要描述

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又名“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擊節樂器小銅碗和演皮影需用燈盞照

燈盞頭碗碗腔燈盞頭碗碗腔

亮子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鹹(即月琴)而得名。l958年易名“華劇”,一般仍稱“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過程中吸收老腔的藝術成分較多,為與老腔相區別,關中東府人又稱其為“時腔”。主要盛行於陝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戶縣、綏德、米脂、洋縣、西鄉等地。山西晉南及晉中的孝義,河南西部的靈寶陝縣盧氏,甘肅的蘭州等地也有流行。  

二、歷史沿革

碗碗腔的形成年代,無文字記載可考,據調查,清乾隆年間(1736--1795)渭南人李芳桂曾作有劇本“十大本”,就其唱詞結構分析,可斷定當時碗碗腔的主要唱腔已經形成。《重修華縣誌稿》載,在同州(治今大荔)一帶:“清末演唱者二三十家”,而各地又形成了洋縣碗碗腔、陝北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等不同分支。

洋縣碗碗腔相傳在乾隆時由洋縣萬家宮藝人雍朝傑所創。雍原為皮影桄桄戲藝人,赴渭北演出中,在朝邑(今大荔)學得碗碗腔後,與桄桄唱腔結合,後其子雍可敬(貓娃)與徒弟福娃又吸收了道情唱腔,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皮影碗碗腔。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已發展為十餘箱班,辛亥革命前後又有發展,取代了皮影桄桄戲。其流行地區主要在洋縣東鄉。陝北碗碗腔相傳清末在綏德義合鎮形成,流行於綏德、米脂一帶,唱腔上受晉劇影響較大。西府鳳翔碗碗腔有早於東府(同州)碗碗腔之說,清中葉後盛行,流行於鳳翔、千陽一帶。此外,光緒三年(1877)前後,大荔一帶藝人因荒災,逃荒入山西,遂形成山西的碗碗腔。

建國前,陝西的各支皮影碗碗腔先後衰落。西府碗碗腔大致在20世紀30年代已告絕跡,其餘也在建國前夕消失。建國後,經有關部門的挖掘、搶救,各支碗碗腔先後發展為戲曲劇種。其東府、西府兩支於建國初期由陝西省戲曲劇院搬上戲曲舞台,繼而洋縣人民劇團將洋縣碗碗腔發展為戲曲形式。1960年,陝北碗碗腔也改為舞台劇。各支碗碗腔均整理、改編了一批劇目,並在音樂唱腔、表演藝術、舞台美術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造。其主要演出團體先後有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劇團(兼演眉戶和碗碗腔)、大荔碗碗腔劇團以及榆林、興平、洋縣等地的碗碗腔劇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