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幽州》

《破幽州》,又名《破澶州》,是漢調桄桄劇目的一種.

《破幽州》
《破幽州》是漢調桄桄劇目的一種.

內容介紹

調桄桄傳統劇目。又名《破澶州》。事見《楊家將演義》第二十回。敘宋真宗時,遼邦勾結宋奸臣王強,誘俘宋朝鎮邊大將楊延景(六郎),逼宋朝割地稱臣。宋王召群臣殿議,多數主和,唯佘太君極力主戰,先遣其女八姐男裝入遼,作為內應,後發兵進攻,營救延景。八姐到幽州,找到以前失落番邦的焦光普,定計混入遼邦,遼主蕭太后授以太保之職。遼相耶律諾袞懷疑八姐,設宴盤查,八姐殺死諾袞,嫁禍於遼駙馬韓昌,引起遼邦內訌。宋兵繼至,破了幽州,救回延景。此劇為生、旦、淨、醜唱做念打並重戲。1961年,陳顯遠改編本,重新結構僅保留原劇《擋馬》一場。突出了愛國主義思想。南鄭縣桄桄劇團李共華導演。許新平飾楊八姐,陶和清飾焦光普。為該團保留劇目,秦腔亦有此劇目。其《擋馬》一折常單獨演出。南鄭縣桄桄劇團藏改編本。

唱腔介紹

西府碗碗腔即西路碗碗腔。俗稱燈盞頭腔、燈碗腔、碗碗戲。因以小鐵棒敲擊燈碗掌握節奏而得名。流行於興平以西的武功、乾陽、鳳翔、岐山、寶雞、眉縣、扶風及甘肅的平涼、徽縣、天水、蘭州與青海的西寧等地。西府碗碗腔的淵源尚無史料查證,據老藝人齊保魁講述,他的祖輩幾代人都唱碗碗戲。清乾隆50年前後,齊家就唱碗碗腔。由此可知西府碗碗腔已有200餘年的歷史。19世紀及20世紀初是西府碗碗腔十分盛行的時期。當時千陽、寶雞、眉縣、扶風、麟遊等縣先後即有40多個皮影班社,他們所到之處,受到廣大民眾熱烈地歡迎。西府碗碗腔演出劇目豐富多彩,大小約有400餘本,其中常演劇目有 《萬福蓮》《雙親四官》《剪紅燈》 、《王寶和番》、《花為媒》 《白玉樓》等,其劇本大多內容健康,結構嚴謹,故事曲折,情節感人。著名藝人有李學明(人稱李禿子)、高四清、齊保魁、強漢娃、韓應娃、李新、馬登祥、李有娃、李德元等,他們每人都能唱30餘本戲。其中李學明能包本50多出劇目,被民眾譽為“大碗”,在當地碗碗腔中首屈一指;齊保魁亦能演唱50多個劇目,技藝精湛,人稱“齊班長”;強漢娃、韓應娃以唱《梅降雪》 、《六月雪》等最為拿手,也成為他們的看家戲。西府碗碗腔因受西府秦腔、西府曲子及西府道情的影響,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在演唱上與“東路碗碗腔”迥然不同,全用本嗓,不用二音,清亮渾樸,別具一格。音樂唱腔優美動聽,尤以深夜更能引人入迷。音樂屬板腔體。板式有慢板、二六板、代板、墊板、滾板等。各種板式有歡音與苦音之分,惟滾板只有苦音。歡音情緒開朗,曲調流暢;苦音淒楚柔美,如泣如訴。西府碗碗腔原以皮影形式演出,均由男演員一人或數人演唱,新中國成立後,始由男女角笆分別演唱。皮影演出僅有5人擔負(打鼓的帶小鑼;彈月琴的帶演唱;敲鑼的帶板板、碗碗與鉸子拉二股弦的帶敲鐃鈸;吹笛子的帶吹嗩吶;挑簽子的帶撥燈、添油)。一輛大車搭台架,撐起紗帳(亮子),點起油燈,即可開戲;有時四人演出,民眾稱為“四人忙”。1960:年這一劇種被搬上大舞台,隴縣人民劇團排演了《剪紅燈》 ;寶雞人民劇團排演了《借年》;1963年隴縣皮影劇團首次用皮影戲上演了《趕花轎》、 《飛鴿迷》等現代戲。此後,又將《三世仇》《李雙雙》《奪印》《箭桿河邊》等現代戲搬上皮影戲;1979年,寶雞地區文藝調演,千陽縣代表隊演出了《審罈子》,除保留了西府碗碗腔細膩、纏綿、婉轉、幽雅的音樂特色外,並增加了伴唱、合唱等形式,受到民眾的喜愛。

漢調桄桄又叫“南路秦腔”、“漢調秦腔”、“桄桄戲”。因它的唱腔、道白吐字歸韻以漢水流域民眾的語音為基礎,又因用梆子擊節發出“桄、桄”之聲,故名“漢調桄桄”。流行於陝西的漢中、安康一帶。據老藝人程海清口述,明萬曆末年,秦腔已流傳漢中地區;清乾隆年間,洋縣一帶本地班社在演出中,藝人們吸收了民間山歌、小調,豐富了唱腔曲調,使秦腔發生變化;加之漢中毗鄰四川、湖北,長期與川劇、漢調二簧交流,使新興的漢調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點,又融入了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自己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風格。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初年;漢調桄桄進入興盛時期,漢中一帶有三秦班、洪喜班、同慶班、五福班等40多個班社,演出活動遍及漢中、安康及川北、鄂北、隴東等地。被稱為“戲狀元”的王庚子名噪隴東10餘縣,青衣楊桂芳、花旦李伍鳳等活躍於川北廣元及成都一帶。演出劇目主要有《伍員逃國》、《帝王珠》、《秦瓊賣兒》、《七星廟》、《青梅宴》《夜打登州》、《甘露寺》、《黃金台》、《風箏媒》《秋風扇》、《瘋僧掃秦》等。漢調桄桄發展至20世紀40年代,由於西安易俗社等改良秦腔傳人漢中,加上京劇和文明話劇一時興起,使漢調桄桄逐漸走向衰落,到1949年大部分班社相繼解體,除木偶桄桄外,大舞台演出幾成絕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1950年洋縣成立了以著名演員程海清為首的洋縣新民學社;1951年南鄭縣由同樂、聚樂、協和三個班社200餘人成立南鄭縣新民劇社。名老藝人有旦角楊桂芳、老旦程海清、丑角杜文書、大淨馬忠福、鬚生王五太、小生孫太正、副淨劉太利、彩旦董玉華等。演出的主要劇目有《打鑾駕》、《六月雪》、《張松獻圖》等。並先後舉辦了5期漢調桄桄演員訓練班,培養出許新萍、陶和清、腖啟民、曾建芳、白敬民、謝新俗、王全成等優秀青年演員,壯大了演員陣容。整理、改編並演出《反徐州》、《花田錯》、《兩狼山》、《宇宙鋒》、《破幽州》、《孔雀膽》、《映鋒劍》《海瑞嫁女》、《苦節圖》、《嘉興府》等傳統戲和創作、改編《紅色交通線》、《四川白毛女》、《東風送暖》、《春色滿園》、《紅雨銀花》等現代戲。漢調桄桄劇目豐富,傳統劇目有一千餘本。但不少劇。目久已輟演和散失,挖掘整理出抄、藏劇目有720餘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