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鄉

燈塔鄉

燈塔鄉是一個地名,位於縣境東南部,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693平方公里,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以畜牧業為主,牧養藏系羊、氂牛、馬等牲畜,隸屬於望奎縣。

基本信息

燈塔鄉燈塔鄉
燈塔鄉[DengTa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南部,東、南與四川省毗鄰,距縣府駐地72公里。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693平方公里。轄格日則青木達科培3個牧委會。1956年為一區(任玉區),1959年改為任玉公社,1963年分設燈塔鄉,1968年改為燈塔公社,1984年改設燈塔鄉。地處馬可河谷地及兩側溝谷、山地。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以畜牧業為主,牧養藏系羊、氂牛、馬等牲畜。花(石峽)龍(日壩)公路縱貫全境。境內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

基本情況

燈塔鄉隸屬於望奎縣,位於望奎縣東部25公里處,東距綏化市四方台鎮15公里,四(方台)望(奎)路穿境而過。全鄉耕地面積17253畝。全鄉經並村調整後轄8個行政村(即:信三村、信二村、信四村、惠四村、敏四村、寬三村、廂白前頭村、敏三村)63個自然屯,農戶5162戶,總人口29495人,其中農業人口28435人,勞動力14545人,人均收入1650元。收入主要來源種植業,畜禽養殖業等,近幾年勞務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

由來

燈塔:鄉名,位於東經100°56´,北緯32°41´,距班瑪縣政府東南72公里處,處於青海四川兩省的交界。鄉政府轄3個村民委員會,12個生產合作社,總人口為539戶2991人,均為藏族。總面積1229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為127.86萬畝,耕地面積為8376畝,分布在瑪可河沿岸,以農為主,有少量牧業,2006年所有各類牧畜26947頭(只、匹),農作物主要種植青稞、小麥、洋芋和碗豆。燈塔是藏語譯音,意為溝口。原是燈塔公社,1984年後改為燈塔鄉人民政府,鄉名稱是根據燈塔寺院而得名。

詳細介紹

燈塔鄉位於遼源市北部,城鄉結合部,地處長白山余脈與松遼平原過渡地帶,屬於低山丘陵地帶。現有23個行政村,137個自然組,幅員面積164.52平方公里,總人口36,871人,其中農業人口29,947人,農業戶口數8,928戶。全鄉現有耕地68,953畝。鄉內盛產玉米、水稻、大豆、高梁等農作物,以煤炭為主的礦產資源、石材資源及木資源儲量及為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經濟優勢。

燈塔鄉燈塔鄉

幾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鄉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為實現強鄉富民目標,以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為統領。以壯大鄉域經濟、增強財政實力、突出項目建設、加強農業綜合開發為主線,著力構建糧食、煤炭、畜牧、建材、園藝特產五大支柱產業,使全鄉經濟快速跨越式發展。現已形成以燈塔集團、東嶽工礦、恆信凍乾、德春米業、黎明機械、天冬飼料等6戶企業為龍頭的鄉域經濟新格局,初步形成了糧食、建材、礦產資源、畜產品、園藝特產五大主導產業和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2006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可實現9,370萬元。工業生產總值實現13,700萬元;農業生產總值實現7,20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實現14,300萬元。招商引資額實現29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4750元。

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高古村、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西孟村正豐村已經全面啟動,規劃建設了東孟小康示範村。

如今,勤勞淳樸的燈塔人民,正在全力打造“平安燈塔、誠信燈塔、和諧燈塔”,開展著波瀾壯闊的偉大事業,願您與燈塔一起發展,一起輝煌!

經濟發展

自跨入新世紀以來,全鄉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利用地緣優勢大力發展鄉域經濟,呈現出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社會安定的喜人景象。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3億元,增長12.5%,農業總產值完成1.2億元,畜牧業總產值完成6750萬元,分別增長14.6%和13%。農村人均純收入實現1650元,增長25.6%。全鄉財政收入實現241萬元,農村住房磚瓦化率已達到45%,養老、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等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走效益型農業之路,發展笤帚糜子特色經濟。

燈塔鄉2005年糧食喜獲豐收

燈塔鄉低洼易澇地塊多,多年來,全鄉人民不斷探索,努力實踐,不斷最佳化種植結構。現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笤帚糜子種植經濟,牽動了鄉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到2005年全鄉種植笤帚糜子面積達到了2.5萬畝,已成為這個鄉自已的主導特色產業。生產的笤帚糜子原料銷往省內外數十個市縣,同時,笤帚糜子種子和秸桿又都可以成為養殖業的飼料,也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此外,2005年燈塔鄉以種植綠色大豆玉米為主,谷糜為輔的綠色作物總面積發展到3.8萬畝,占全鄉耕地總面積的22%,綠色種植業實現產值1900萬元。2004年種植的1500畝黃菇娘也悄然成為這個鄉的特色經濟。

養殖

近年來,燈塔鄉在發展養殖業上,緊緊遵循“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在傳統養殖直線育肥豬受市場價格影響較大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自已的綠色玉米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生豬養殖。2004年種養結合型小康戶已發展到4500戶,占農戶總數的75%,飼養生豬9萬頭,出欄5萬頭,實現產值2300萬元。其中,飼養綠色生豬戶達到40%,飼養綠色生豬4萬頭,出欄2.5萬頭,實現產值1300萬元。以信三村為中心的、禽綠色養殖基地更是輻射到全鄉,成為帶動全鄉綠色經濟的紐帶。

資源優勢

幾年來,燈塔鄉緊緊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初步形成了以加工業為主,集建築業、服務業為輔的多元的企業發展格局;以立鄉企業為龍頭,帶動集體、個體、私營企業一齊上的多層次發展之路。立鄉企業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笤帚加工企業,年加工總量達到100萬把,每年有60萬把“潔侶”牌笤帚遠銷吉林遼寧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並且經省外貿公司遠銷到韓國市場。此外,以綠色大豆為主原料的植物油廠,2004年全鄉加工業收入1800萬元。廂白前頭村的柳編廠、敏四村的木材加工廠、寬三村木板加工廠,產品銷往山東等地,同時可安置農民就業400多人。

勞務輸出

鄉村都成立了勞務輸出工作領導組織,並著重培養和發揮農村經紀人隊伍的作用,通過政府引聯,經紀人帶領等多種途徑,2004年全鄉外出打工人員已經達到了5124人,同期增長35%,燈塔鄉可創收入近一千五百多萬元。
燈塔鄉在抓經濟工作的同時,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其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幾年來,燈塔鄉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850萬元,深入實施道路暢通工程和文體活動場所。衛星電視網可同時播放10套高清晰度的電視節目。燈塔鄉各村實現電、路、廣播、電話四通。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幾年來,全鄉用於教育投資達590萬元,中學增加了一座現代化教室,並新建改建了10所村國小,達到了規範化標準,其餘全部為合格學校。2004年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9.8%。社會保障網路初步建成。目前村有衛生所,鄉有衛生院敬老院各2座,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