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蝦蛄

熱帶蝦蛄

熱帶蝦蛄最著名的特性就是它們奇異的眼睛,它們可以分辨出12種不同的顏色。除此之外,它們還可以察覺到偏振光的不同形式。熱帶蝦蛄的這種能力最初被認為是幫助它們捕食某些透明的動物。在光線微弱的深海中,熱帶蝦蛄在那裡挖洞生活。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熱帶蝦蛄熱帶蝦蛄

熱帶蝦蛄,蝦蛄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口足目(Stomatopoda),別名“尿蝦”(常誤寫為瀨尿蝦或賴尿蝦)、“螳螂蝦”、“爬蝦”、“口蝦蛄”,“皮皮蝦”,“蝦狗彈”,又稱“富貴蝦”、“琵琶蝦”等。全世界約有400種,被抓時腹部會射出無色液體,所以又被稱為攋尿蝦。

穴居生活於沙泥質的淺海或珊瑚礁中,在海濱潮間帶低潮線附近也有分布。初夏繁殖,雌性個體抱卵孵化,孵出幼體到水中,經一系列幼蟲期發育成為成體。蝦蛄主要產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

熱帶蝦蛄多穴居,常在淺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為U字形。口足類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此類動物體能以尾肢摩擦尾節腹面或以掠肢打擊而發聲。

熱帶蝦蛄是體形較大種類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鮮美,口蝦蛄成熟的卵巢的鮮美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對蝦。體形較小的個體常為黃魚、章魚的鉺料。數量最多的是口蝦蛄,中國以黃渤海區產量最大。

分類

Bathysquillidoidea
Bathysquillidae
Indosquillidae
Erythrosquilloidea
Erythrosquillidae
大趾蝦蛄總科 Gonodactyloidea
Alainosquillidae
寬蝦蛄科 Eurysquillidae
大指蝦蛄科 Gonodactylidae
半趾蝦蛄科 Hemisquillidae
齒蝦蛄科 Odontodactylidae
Protosquillidae
假蝦蛄科 Pseudosquillidae
Takuidae
琴蝦蛄總科 Lysiosquilloidea
冠蝦蛄科 Coronididae]]
Heterosquillidae
琴蝦蛄科 Lysiosquillidae
小蝦蛄科 Nannosquillidae
Tetrasquillidae
蝦蛄總科 Squilloidea
Harpiosquillidae
蝦蛄科 Squillidae
未確定總科
仿蝦蛄科 Parasquillidae
Sculdidae

體形特徵

熱帶蝦蛄身體窄長筒狀,略平扁,頭胸甲僅覆蓋頭部胸部的前4節,後4胸節外露並能活動。有1對帶柄的複眼。這兩個體節在頭部前端能活動。腹部寬大,共6節,最後另有寬而短的尾節,與腹部最後1對附肢構成尾扇。口位於腹面兩個大顎之間。肛門開口於尾節腹面。

熱帶蝦蛄附屬節肢上的色素可以吸收海洋環境中的藍光,並釋放出一種黃綠色光芒。這種光芒就形成了一種標誌性的識別記號。

光線的波長非常特別,因此也只有本物種的其他成員可以識別和追蹤到。這既有利於熱帶蝦蛄向理想中的異性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也有利於威脅其他競爭者。

養殖技術

水質控制
養殖中水質管理的目的,就是使養殖用水中的水溫鹽度、溶氧、透明度、水色及塘中生物密度等保持在養殖品種所需的最適生長要求範圍內,以利於養殖品種的正常生長,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熱帶蝦蛄是較典型的潮間帶生物,對溫鹽度的變化有較強的耐受性,但蝦蛄養殖時,由於密度高,常引起水質變化,因而必須進行水質管理。日常水質管理的工作為: 每天1~2次測量記錄水溫、鹽度與溶氧。視塘中的水質狀況,決定是否適當換水。保持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控制在30~50厘米。夏天應增加池水水 位,並儘可能多換外海清涼新鮮水,使水溫保持在33℃以內,防止水溫太高而影響熱帶蝦蛄攝食生長或死亡。水溫高於33℃,熱帶蝦蛄有明顯的死亡現象。在冬季也應加 深水位,以防水溫太低(<5℃)而凍死。雖然熱帶蝦蛄對鹽度的適應性很廣,但對於鹽度變化較大的地方,要注意鹽度的驟變。養殖期間,每隔10~15天,可用 2×10-6的生石灰來改善水質與底質,它還能增加水中的鈣質,有利於熱帶蝦蛄的脫殼和防病。

監測管理
熱帶蝦蛄的生長速 度較快,在正常條件下,其體長每旬可增長0.9~1.0厘米。總體來說,熱帶蝦蛄的體長增長養殖前期比後期要快。在繁殖季節,雌性個體體長不再增長,因它所吸 取的能量用在性腺發育上,等過了生殖期後,它仍能繼續生長。據試驗,同等條件下,黑斑口蝦蛄的生長比口熱帶蝦蛄要快。

生長測量一般每10天進行1次,樣本用地籠網放餌料誘捕,為了保證測量的準確性,每次測量樣本要求在50尾以上。對於熱帶蝦蛄存塘數的估算,因其營穴居生活,很難用簡便的方法來統計,但可根據其旬生長量、投餌量,再結合當時的水溫等水質條件來推算。 

日常管理工作

(1)經常檢查攔網是否破損,並清除掛在網上的雜物或髒物。

(2)檢查堤壩有無漏洞或決口,若有發現及時修補。

(3)經常檢查蝦蛄的攝食情況,取樣解剖,觀察其胃內含物情況。

(4)退潮或放水時檢查殘餌情況、敵害情況和底質情況。

(5)每10天取樣測量其生長情況。每旬若體長生長達到0.9~1.0厘米以上,說明是正常的,若這不到這要求,應查明原因。

(6)平常觀察其鑽穴習性、脫殼習性及其他生活習性。若發現熱帶蝦蛄白天不肯鑽穴,說明可能底質嚴重被污染或缺氧。

(7)注意天氣變化情況、港灣水質情況等,若發現天氣異常,應及時做好防範措施;若發現赤潮等水質不潔現象,不宜進水,並加強增氧。

捕撈方法

(1)套張網捕撈:在水溫為15℃以上的季節,用此法捕撈既簡單又省力,一般可捕出總量的90%以上。但此法只適用於夜裡退潮時捕撈,且捕撈當晚不能投餵餌料,因為熱帶蝦蛄具晝伏夜出活動捕食習性,飽食後就鑽穴棲息。具體方法為:先把套張網安放在水閘的凹槽中,待晚上退潮時開起閘門,放出池水,蝦蛄就會順流而入網內。池水放乾後,漲潮時重新進水,次日晚上再捕。如此反覆進行。

(2)地龍網捕撈:在熱帶蝦蛄養殖的中後期,進行間捕或因市場行情捕大留小時宜用此法。若當晚養殖塘不投餌,而在地龍網內放誘餌捕撈效果更佳。地龍網是一種陷階式的定置網,T字形。它有許多入口和一個囊網,在每個入口處都有倒須網片,熱帶蝦蛄進入網口不易出來,而入囊網被捕。作業時,將網放置在池塘中,晚上熱帶蝦蛄因攝食而出洞活動時鑽進網內。次日早晨,只要從囊網中倒出即可。視需求量和面積大小放置一定數量的地龍網進行捕撈。

(3)乾地捕捉:用以上兩種方法捕撈後餘留的蝦蛄或因水溫低已入穴越冬的熱帶熱帶蝦蛄捕撈,則只好用乾池捕捉。具體方法是:先把池水放乾或拍乾,即可見池底的熱帶蝦蛄洞穴。“U”字形的熱帶蝦蛄洞穴有兩個近圓形的出口,一大一小。用腳從大洞口竄入,用力蹬幾下,熱帶蝦蛄即從小洞口爬 出。由於養殖時密度高,其洞穴常相通;或在越冬時,洞穴變成了“Y”形,用腳蹬方法就難見效,那隻好藉助其他工具挖取。這樣逐洞捕捉,基本可捕淨池養的熱帶蝦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