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雲盡態亭

煙雲盡態亭

煙雲盡態亭,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1號北海公園內,建於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為一座八角攢尖石亭,亭蓋系磚雕寶頂,八根八角形亭柱和八面矩形額枋均用漢白玉石製成。

基本信息

簡介

煙雲盡態亭煙雲盡態亭

煙雲盡態亭建於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坐落在山麓西部,為一座八角攢尖石亭,亭蓋系磚雕寶頂,八根八角形亭柱和八面矩形額枋均用漢白玉石製成。這座八角攢尖石亭建在水池中間,周圍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和山洞,宛如層巒疊嶂,樹木植于山石之間。煙雲盡態亭立於長方水池中間,由兩塊尺寸相同的石板與池邊相連,石面呈弧狀,跨度長只有0.57米,寬1.85米,無欄桿,無花紋。這塊石板自建成就稱橋,是北海公園中最短的古橋,也是北京最短的古橋。
據乾隆十八年四月初一奏案記載,在水精域發現一口古井,遂加以保護和利用,修建水槽,在閱古樓後面建一水池,將從水精域古井中打出的水注入水槽,流入水池,水池中還建了一石亭,即煙雲盡態亭。池中立有五處古奇石,均為人工雕鑿的煙雲狀石紋,高約80厘米,寬約60厘米,置於清代漢白玉須彌座上,可惜大部分已毀壞,在乾乾的方池中遺有頂部折斷的殘存古石在石座上。在煙雲盡態亭的八根漢白玉石八角形亭柱和八面漢白玉石矩形額枋上,都鐫刻著乾隆皇帝御書的詩句。此亭正因為在石亭的額枋內外及亭柱上鐫刻了二十六首乾隆御製詩而出名。世人對乾隆的字褒貶不一,其實,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族傳統文化教育,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精,文化修養很高。在清代十二個皇帝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書法最好,而在這三位中書法功夫最深的還是乾隆皇帝。
乾隆一生酷愛書法,他最推崇趙孟頫的書法,乾隆的書法從學習趙孟頫入手,心慕手追,身體力行。從存世的乾隆書跡看,他的字字型稍長,楷書中多有行書的筆意,行書中又往往夾雜著草書的韻味,點畫圓潤均勻,結體婉轉流暢,但缺少變化和韻味,並無明顯的成就,這或許體現出一代天子的氣度,評者稱其“雖有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