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錚

胡鐵錚

胡鐵錚,號雁石,1946年12月出生於樂清,先後師從戴學正先生、林曦明先生、賈又福先生,平生喜游名山大山,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天涯海角,獨深愛故鄉雁盪山水,屢畫不輟。2005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胡鐵錚個人山水畫展,已出版有《胡鐵錚雁盪畫冊》、《學畫問岳樓》、《胡鐵錚畫集》、《雲叟鴻跡》、《南山北態》、《賈又福畫語精要》、《畫道行者》上下冊(胡鐵錚山水篇、胡鐵錚詩文篇)等畫集和文集。

人物簡介

胡鐵錚 胡鐵錚

胡鐵錚,號雁石,1946年出生於浙江樂清。其人性格豪放,心胸開闊,喜歡恢宏博大,好大山大水。性情所至自然也就寄情山水,詩文之中了。他幼年時即喜東塗西抹,見鄰家雕花版,立於一旁觀看竟終日不倦。1963年考入溫州師範學校,從此便正式走上了學習中國畫的道路。

他先後師從戴學正、林曦明、賈又福先生。胡鐵錚的繪畫藝術,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認識:一是家鄉山水的滋養,二是轉益多師,不為一家所囿,擇師的過程也是其藝術觀發生變化,醞釀新的藝術風格的歷程。當然他獨立的性格和處世的態度與他的藝術也密不可分。

胡鐵錚好讀書,喜遊歷,從小生活在三雁之間(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有極為強烈的感情,雁盪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筆下多為雁盪丘壑,正是他對雁盪的切身體驗和那質樸的情感,才使他的畫作有一種親切與清新,成為雁盪畫派的領軍人物。

劉旦宅先生題字 劉旦宅先生題字

胡鐵錚的繪畫從自然景觀逐步過渡到用心眼觀照自然,充分體現了他的性情與學養的積累,同時也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性情山水。其山水作品中,承載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對繪畫傳承與創新的實踐,以及對理想中那崇高與壯美的追求。已出版《胡鐵錚雁盪畫冊》、《學畫問岳樓》、《胡鐵錚畫集》、《雲叟鴻跡》、《南山北態》、《賈又福話語精要》、《畫道行者》上下冊(胡鐵錚山水篇、胡鐵錚詩文篇)等畫集和文集。

其人其畫

胡鐵錚國畫作品欣賞1 胡鐵錚國畫作品欣賞1

欣賞胡鐵錚的山水畫,撲面而來的是層巒疊嶂,雲涌瀑飛,氣勢磅礴的大山大水,如商周古鼎,秦漢神獸,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山之骨,能體現出雄強、博大、深邃的民族精神,給人一種恢宏、大度、壯美的享受。

“梅花香自苦寒來”,胡鐵錚,山水畫家,號雁石,1946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幼年時即喜東深西抹,1963年考入溫州師範學校,為了買回一套《芥子園畫傳》,將一學期的零用錢全部花去,1964年即拜溫州著名畫家戴學正先生為師,從此便正式走上了學習中國山水畫的道路。

1982年的一幅《源遠流長》在樂清市一次大型綜合展覽上獲得唯一一個山水畫一等獎,為了學會大筆揮寫,水墨淋漓的畫法,1986年赴上海正拜林曦明先生為師,畫出一大批山水佳作,在省市展覽中頻頻露面、得獎。早在15年前,劉旦宅先生看了他的畫稿後說:“雁盪精神氣質被你抓住了。”並欣然為他題下“力創雁盪畫派”的勉勵語。1991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畫冊《胡鐵錚雁盪畫冊》。胡鐵錚遍游海內奇山秀水,卻深愛故鄉雁盪山水,為了表現雁盪既奇偉又秀麗,既挺拔又深邃,既雄渾又嫵媚的山水,他上百次深入雁盪寫生創作,屢畫不輟,他深知自己在表現雁盪雄壯渾寵精神氣質方面力不從心,為了求深求透,上一台階,才有了拜北方山水畫巨擘賈又福為師的決心,為了實現終生“為雁山傳神”的願望,2003年是胡鐵錚藝術生涯中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春天“非典”橫行,也是這一年春天,胡鐵錚住進了賈老師的居所“問岳樓”,成為他的入室弟子,並寫出了《學畫問岳樓》聞世。這時胡鐵錚已經58歲了。

從北京回來後,胡鐵錚的畫風就發生了質的變化,他的畫融南北畫風於一身,集水墨大寫與層層積墨為一體,化隨意與精心設計於一爐,自出新意。一位畫家的創新和突破,就在於他思想觀念的轉變,其中帶有很大的風險,對於習慣以往的畫風,改變畫風是一個未知數,因此許多畫家,因為平庸,一輩子猶豫不決,而邁不出這一步。胡鐵錚是一位永不滿足的藝術追求者,他拋棄了以往的創作習慣,邁出了藝術生涯中重要的一步。

胡鐵錚國畫作品欣賞2 胡鐵錚國畫作品欣賞2

“雄關漫道真如鐵”,胡鐵錚的山水畫讓人有這樣悲壯雄渾的感受。胡鐵錚能將毫不相關的石頭,組合成一起,又能將一塊小石頭表現得很深入,很大氣,很雄偉。體現的完全是他內心世界和外在精神,他的畫沒有茂密的森林,很少有小橋流水,更多的是光禿的山脊樑,其內涵不是尋常筆墨所能表達的,他的畫裡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雄渾、大美的境界。

胡鐵錚有一幅名為《天之花》的作品,整幅畫只有山骨白雲,沒有樹木做襯托,但是整幅畫的視覺感受卻給你強烈的衝擊力,他畫出了仰視雲朵時的感覺,一種不可觸摸的感覺,畫面上的雲朵卻是千姿百態,如一位正在表演中的舞者。胡鐵錚長年鍾情於筆墨山水間,他用自己的思想,畫出了山之骨,而這表現的山之骨,正是每座大山震撼力量之所在。

縱觀歷代書畫評論,都是首重人品,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他竟能超然於現實利益之外,2000年,他決然地離開故鄉,離開兒孫,寓居杭州將自己全部精力傾注於中國藝術,每天做著同樣的功課,面對青燈,讀書作畫,就這樣,他守著一顆平常心,不患得患失,不為時風所動,不為名利所惑,高風亮節,日日筆耕不輟,只求在畫作中表達一種哲理精神,民族氣魄。

人物作品

胡鐵錚雁盪畫冊

出版時間:1991年5月第一版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序 言

《胡鐵錚雁盪畫冊》 《胡鐵錚雁盪畫冊》

雁盪奇秀,為東南海嶠之最。自昔謝客尋幽,詩傳斤竹之篇,東坡入詠,雅愛圖經之寄。近世江韜叔至有“欲寫龍湫難下筆,不游雁盪是虛生”之句。五嶽而外,已並匡廬,黃山鼎足稱尊矣。康南海遊蹤遍海外,嘗登日本富士山,美國洛磯山,瑞士阿爾卑斯山,獨謂雁盪山水為世界之冠雲。靈湫繡谷,鐵嶂霞屏,爭奇效巧,移步殊觀。詩人畫師至此者,靡不流連忘返,模山范水,所得為多。

胡生鐵錚,少長樂清柳市,負笈東甌,嘗從吾友戴學正游,深得山水點染之法,雲山墨戲,漸臻勝境。況復居近靈山,春秋袱被,臨危取景,自成丘壑,於今二十餘年矣,前者來滬,師事林曦明氏,於藝益進。所作既富傳統技法,亦饒寫實工夫,雁盪勝概,盡攝奚曩,江山如畫,信不虛矣。其取號雁石也,自視缺然,依傍名山,師心造化,終身以之。頃者選其力作若干幅,裒為畫冊,將以就教藝壇,索序於余,因憶舊遊,略抒觀感。竿頭進步,有厚望焉。——己已秋缽翁 蘇淵雷識於海上缽水齋

南山北態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第一版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周滄米先生題字 周滄米先生題字

南山北態四字是為鐵錚先生的山水畫量身定作的。那次是在中雁山里一朋友家中看鐵錚先生作畫,見他下筆如壯士操戈,如公孫舞劍,潑灑點皴,恣意汪洋,看似無理,卻法在其中。其作品既有南方山光水色之嫵媚,又有著北方山形水勢的莽莽大蒼和無限曠達之大氣。在筆法上,正合我國著名畫家我鄉先賢周昌谷先生的"潤含春雨,乾裂秋風"之境界。當時 我在旁不由脫口而嘆曰:"鐵錚兄之畫南山北態也!"

鐵錚兄,胡姓,號雁石,樂清柳市鎮上人。十六歲時拜師溫州戴學正先生,1986年入國畫大師林曦明門下,主修大潑墨手法。2003年,已是58歲的他,隻身赴京拜當代我國山水畫泰斗賈又福為師。當時國人皆避"非典",他卻靜心重溫臨摹的功課並讀書悟道。

早在20世紀80年代,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的鄧白教授看了他的雁盪山 水畫後,就欣然為他題詞:"為雁山傳神。"90年代初,劉旦宅先生對他說:"雁盪精神氣質被你抓住了"。並勉勵他"力創雁盪畫派"。一代文豪蘇淵雷先生評價他:"所作既富傳統.亦饒寫實功夫,雁盪勝概,盡攝奚囊,江山如畫,信不虛矣。"同時還為他的第一本畫集作了序。王伯敏先生則說他:"在傳統基礎上下了功夫,且融各家之長而自有面目。"而中國美術學院楊成寅教授更是讚嘆有加道:"胡鐵錚的畫在章法造勢、山石皴法、山石頑強生命力的表現上都有極為鮮明的表現,毫不誇大地說,畫家胡鐵錚的畫藝正在向大師的行列推進。"

《南山北態》胡鐵錚小品選 《南山北態》胡鐵錚小品選

這次收集到《南山北態》一書中的69幅山水小品,是鐵錚先生2007年底到2008年10月間的作品,每一幅畫作詩意盎然、清新活潑,又骨力雄健、渾厚大氣。如《一勾山月照千峰》, 一看就知道畫的是雁盪山,但比真實的雁盪山氣勢宏大,意境也十分的空靈:又如《欲避喧囂地,且來岩上居》,江南山村的輕煙細雨撲面而來,人似在畫中;《舉頭幽意遠》,雖只寥寥數筆潑墨,卻讓人頓生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化境。

我於畫是門外漢,但讀鐵錚先生的畫,從其運筆潑墨、積墨中間,我似乎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他自己心的痕跡。鐵錚先生曠達豪放、恬淡脫俗、聲如銅鐘、激情似火,日飲斗酒平常事,居可無竹食不少肉。這在鐵錚的畫中都有痛快淋漓的表現。

蘇東坡有曰:"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鐵錚先生的詩心與畫作正漸入佳境。樂清自宋代開科狀元王十朋、明代李敬賴、何白都有傳世佳作。近現代如野夫、王良儉、張懷江、周昌谷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更是蜚聲海內外。雁盪百千崗,東海帆正遠。願胡鐵錚先生能承繼 先賢之名業,高標一幟,為雁盪增色,為世界貢獻更多的歡樂和美好。我們翹首以待。

是為序。

二〇〇八年—月二十六日 趙樂強

畫道行者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第一版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賈又福先生題字 賈又福先生題字

《畫道行者(套裝共2冊)》包括了《胡鐵錚詩文篇》、《胡鐵錚山水篇》。

情理之中

——讀胡鐵錚畫作、詩文有感

1991年,《胡鐵錚雁盪畫冊》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收錄了胡鐵錚從1980年代初到1991年的作品。這十多年間是胡鐵錚個人面目逐漸形成的過程,作品中那大氣磅礴的氣勢和點綴其間的生活情趣得到普通觀眾和專家的好評。著名詩人蘇淵雷先生稱讚他的作品是詩境與畫境的統一。

又一個二十年過去了,《畫道行者——胡鐵錚畫作、詩文集》即將出版,以整理和總結胡鐵錚這期間的畫作與詩文。縱觀他幅幅畫作、篇篇詩文,較之以前的作品卻有了很大的變化。蘇先生認為胡鐵錚二十年前的作品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更多的是畫面與詩中所表現出的情調、意境。這種意境仍然存在於胡鐵錚作品之中,然而出於此外的是現階段的作品似乎更多地呈現出“情”、“理”的意味。“情”和“理”交織於畫作、詩文之中,使讀者動於“情”而明於“理”。

胡鐵錚詩意畫 胡鐵錚詩意畫

胡鐵錚畫作的變化是巨大的,畫面的境界更大,形式語言更單純,筆墨更厚重、更豐富,更能體現他的性情和修養的積累。從這二十年間的作品中也可以體味得出,他是如何從自然景觀逐步過渡到用心眼去觀照自然,造就屬於他自己的性情山水。胡鐵錚是一個性情之人,他的畫發乎於情,然而這種情緒又是節制的,更多的是發於情而止於理。從畫面中也可以看出那千錘百鍊的堅韌和凝練,使激情寓於靜穆的理性之中。作品更多的是畫家心跡的表露,是審美理想的實現,其中承載著的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對理想中那崇高與壯美的追求。他所追求的不再是一種趣味,而是在畫面的團塊結構中,表現出更為博大的理想,一種帶有哲思的恢宏。

胡鐵錚的詩,也無不透出樸實雋永的真情,正是因為情真,其意也切。詩為心聲,有感而發,道出了他為人處世的原則,道出了他對世事的妙悟,也道出了他對藝事的心得。他的詩完全是情感的流露,他在《六十五歲有感》一詩中寫道:“當年探勝五湖游,老住文豪閣上樓。案上石頭堪供眼,箱中啤酒潤詩喉。高聲常論古今事,充耳不聞風馬牛。歲月有情雙鬢白,對君莫言一生愁。”平淡率真的語言,表露的卻是一種對生活、對社會、對藝術的獨特見解,一種經時間磨礪過後的淡定。他的詩正如他自己所言:“心潮千里外,不是古人情。”

胡鐵錚的文,所記全是親歷之事、身邊之人,雖不是大事件、大人物,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跌宕人生。他的小文,同樣也從真情處見其人性的光芒。他用樂清的鄉間俚語,塑造出的地主伯、先生伯這些小人物。這些人在歷史的變遷中最無關緊要、最普通不過,卻在這扭曲的時代中,表現出一種人的尊嚴,一種不屈的人性。《母親》、《岳母大人》這些小文,也無不流露出一種人間的真情。文章雖小,卻體現出一種普世的價值。

限於篇幅,大量胡鐵錚的精品畫作與詩文未能錄入,這是遺憾,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念想。胡鐵錚是一個行者,他在路上,他的風景還在前方。

趙 輝 二○一○年盛夏於中國美院

胡鐵錚山水篇

創造無止境

一評胡鐵錚山水畫

楊成寅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省美學學會名譽會長,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

胡鐵錚山水篇1 胡鐵錚山水篇1

胡鐵錚先生在山水畫創作方面卓有成就。鐵錚師從戴學正、林曦明、賈又福諸先生,特別讓人欣喜的是他在山石的塑造方面表現出的一般山水畫所未能達到的所謂“鬼斧神工”。鄧白先生給鐵錚先生的題辭是“為雁山傳神”。賈又福先生的題辭是“苦行觀道”。我看鐵錚先生學習山水畫的道路完全符合兩位先生題辭的精神。鐵錚先生在學習和創作上十分刻苦,力求“技道兩進”。他後期創作的眾多山水畫作品,貫徹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氣韻生動”,“借古開今,渾厚華滋的民族性”(黃賓虹語)這些傳統的畫學古訓。

胡鐵錚的山水畫,巧妙地把藝術的真實性與藝術美融為一體,突出了天人合一,人與物化的深邃而又積極的意境,顯示了畫家摹景造景、抒情、詩畫合體的才能,也預示著畫家無限發展的能量。

胡鐵錚把繼承與創造、寫生與造景、再現與表現、筆墨與設色、具象與抽象……諸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位畫家的獨特的風貌,展現畫家內在修養和藝術敏感。

胡鐵錚山水篇2 胡鐵錚山水篇2

在筆者看來,畫家仍在不斷地向藝術高峰邁進,這在章法造勢、山石皴法、山石頑強生命力的表現上。

胡鐵錚山水篇3 胡鐵錚山水篇3

筆者特別喜愛和佩服鐵錚先生在對山石的團塊性、體量感、生命力、氣勢和整體藝術美諸方面所作的獨特的成功的追求,感到畫家已經把山石作為“雕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進行塑造。德國美學家萊辛曾借用古希臘人的經驗說:“美是塑造藝術的最高法律。”(大意)藝術家如果破壞了“美”,那就犯法了。鐵錚先生在山水畫中,特別是在山石的塑造上,一直在追求山石的“美”。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對石頭的美的欣賞,確實可以當作“雕塑”來欣賞。法國雕塑家馬約爾曾說:“對我來說雕塑是一個團塊的東西,我的雕塑《法蘭西》有二十多個方面可看,……我認為雕塑至少應有四個面。”鐵錚先生所畫的山石,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觀賞者可以猜想出許多山石的背後可能是什麼樣等,這是他的成功的原因之二。雕塑家們經常說道“體量感筆者在一篇論雕塑的文章中曾寫道:“體量感大致是重、整一、簡潔三者的統一。重是指感覺它重。整一是指雕塑形象雖然有許多局部組成,但它渾然一體,或者說是多樣的統一體。簡潔是指形象比較概括,沒有多餘的東西。有了明顯的體量感,哪怕是一種體量很少的雕塑,它也會像是一座高山那樣,巍然不動。”(大意)有“體量感”,我認為是鐵錚先生山石塑造成功的原因之三。生命力,大致說,也就是南齊謝赫所主張的“氣韻生動”,或者石濤所說的有“蒙養生活”的充分再現。 筆者在一篇論雕塑的文章中說過:“在藝術上獲得生命力的條件大約有以下幾點:一要精神內容壓倒物質內容,二要有動勢,三要貫氣,四要獨特。”(大意)氣勢與生命力的概念密切相關,氣勢又與表情、意味這些名詞相連。我覺 得鐵錚先生所塑造的石山有生命力、有氣勢、有表情、有意味。這可以說是他的山水畫的主要成功之處。

山外有山,藝術的創造是無止境的。中國山水畫大有發展,創新的餘地。提高文化修養,深挖和進一步發揮民族藝術的精神和優秀傳統,吸收外來藝術的某些符合美的規律和藝術規律的營養成分為我所用;探索、發現和提高藝術技巧,借鑑姐妹藝術的經驗,對任何藝術的發展和創新都是重要的。對於現實的審美多樣性和自己所從事的藝術發展多種可能性的重視,對於到了“變法”期的藝術家,也許顯得更加重要。胡鐵錚先生對山水畫藝術的敏感和天才,在他的近 期的畫上已經有了鮮明的表現。我們相信他的山水畫藝術,正如日中天,其發展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胡鐵錚詩文篇

自序

賈又福先生題字 賈又福先生題字

我寫詩,緣於給畫面補空,寫自己心中所思所感。寫著寫著,來了興趣,心中有言,常在畫面上題幾句,所以多數為題畫詩。詩為心聲,心裡怎么想就怎么寫,完全出於感情的流淌。正如齊白石老人所說:“我的詩,寫我心裡頭想說的話,本不求工,更無意學唐學宋。”詩不一定工,但求情真。

我寫文,緣於寫《學畫問岳樓》一書,原來寫書只想將在賈又福老師處學畫之實情告訴大家供參考,後來覺得一生中有許多親身經歷所見之人、之事、之物、之境都有可寫處,且常常畢現於腦海,時光流逝,卻始終抹之不掉,揮之不去,於是便記錄下來。寫的雖不是大人物、大事件,無關乎大道,然亦可反映一個時代的側面。且都是真人真事,沒有半點虛言。讀後可能或多或少給你一些啟示、回憶、快樂、思考。

十年之間,斷斷續續寫下來,不知不覺積累了不少詩文。刪去大半,自選這部分,結集出版。於己雪泥鴻爪,可資紀念;於人有益與否,我不敢言。

胡鐵錚於文豪閣 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畫道行者詩篇

一、題畫詩(54首)節選

落筆如風驚懦夫,雁峰倒掛片雲孤。 墨雲筆雨鑄成山,巒動峰浮碧水間。
胸中十萬真山水,畫本得來總覺無。 寄語時人莫垂愛,興來我自賦清閒。


村外青溪隱遠山,輕舟獨釣意猶閒。 霜染楓林紅滿山,嶺雲煙樹自悠閒。
此心早已隨流水,莫問飄飄何日還。 我身願作長流水,日夜穿行萬壑間。


不怕明朝斷酒錢,且研濃墨學張顛。 學府高深足未跨,閒來信手自塗鴉。
醉來自有移山術,敢教雁峰到眼前。 狂風昨夜催雷雨,萬壑飛流落我家。


清溪流日夜,瀑水奏新聲。 巨石橫空勢已雄,一勾秋月傲蒼穹。
我本雁山客,寫來總關情。 老夫喜看夜山水,獨自尋詩溪水東。


絕頂橫臨近碧穹,可憐雲鎖萬千重。 一葉紅楓知暮秋,溪橋獨立望飛流。
若教慧眼穿空去,何處青山不為峰。 人生但得清閒日,莫負時光萬里游。


雨後始知畫意濃,墨痕難點萬重峰。 山亭獨吟詩,峰前得句遲。
雲中雁盪乾坤大,一帆飛渡大洋東。 不知歲月老,為愛青山姿。


雁山雨後姿,雲霧去遲遲。 宿雲橫貫千峰靜,翠樹緣溪一水清。
石色渾如鐵,境深只自知。 萬里河山何處好,全憑慧眼識真情。


層岩疊疊水潺潺,紅葉秋林霞滿山。 溪鳴林屋靜,畫人心跡閒。
正是老夫心境好,煙雲湧出碧溪灣。 煙雲頭上過,停在響岩山。


春來起風雨,山藏霧雲間。 幽幽林屋靜,汩汩水天清。
偶爾露半臉,疑是觀音還。 無語詩思遠,三杯最怡情。


隨心潑墨隨心寫,寫出蒼岩天下奇。 松林山月靜,秋水碧流長。
丹葉蒼松錯落出,千山盡沐在朝曦。 古寺鐘聲遠,仙家白鶴鄉。


墨痕落紙化雲煙,林木峰巒任自然。 橫空巨石勢崢嶸,老屋千年柏樹籠。
散淡心胸心散淡,山深市遠好參禪。 畫到雁山風骨出,神州萬里獨稱雄。


老去痴情山上亭,休閒健步看飛翎。 山居不厭貧,老屋樹為鄰。
囂塵不到逢迎遠,怡我蒼顏延我齡。 門前無車馬,煙雲怡我情。


半個斜陽江半紅,遠山近岸已朦朧。 雲山橫寺北,煙雨罩長青。
為看秋色詩思好,兩老亭中坐晚風。 天地同相醉,時聞鐘鼓聲。


素箋淡墨痕,煙雨落紛紛。 三天才見高山影,半月始成泉水奔。
閒里觀流水,還吾自在身。 一幅丹青頭欲白,贈君清賞可消魂。


淡潑花青便作山,畫來何必似荊關。 書畫從來許自知,何須放筆意遲遲。
老夫自有真情在,一意孤行不汗顏。 南宗北派芸芸是,八大石濤百世師。


獨立橋頭嘯晚風,看山看水看蒼穹。 雙松攜手好千年,沐浴朝暉色更妍。
此中自有閒心趣,不與時人說斷鴻。 試看亭中多情侶,樂山樂水樂心田。


潑墨成峰筆寫松,煙雲直到海天東。 煙雨濛濛一釣翁,釣風釣雨釣蒼穹。
始知醉里丹青手,能奪蒼茫造化功。 清閒能有三千日,一釣飄飄到海東。


群山萬壑赴瑤台,瀑韻松風滾滾來。 峰巒十萬煙雲外,墨點無多落畫中。
任是浮雲遮望眼,此心早已醉蓬萊。 造化是心心造化,隨心下筆奪天工。


千峰萬壑暮雲間,靜對澄潭未肯還。 清溪流日夜,翠樹掩山村。
照見吾心如止水,莫問世事只看山。 客少紅塵遠,深居淨六根。


墨潑煙雲筆寫山,峰巒萬千出心間。 秋山晴爽境清奇,三老亭中對坐時。
黃山歸後襟胸大,仙境移來入世寰。 醉後常思身入畫,銜杯聯句是相知。


一峰矗立數峰環,萬壑瀠回指掌間。 鐵鑄青山帶雨,含雲翠竹臨風。
昨夜春雷催急雨,霧雲推出一仙山。 筆底興來潑墨,春光寫就融融。


松風山氣養童顏,翠樹蒼岩遠世寰。 石門開處路通天,勞者往來不計年。
及早回頭辭車馬,隱身此處賦清閒。 偶有高人憐險境,足蹈手舞賽神仙。


拔地奇峰盡不群,凌空一水更稀聞。 千峰開處現山居,溪水長流萬壑殊。
朝來煙霧緣山起,仿佛蓬萊出曉雲。 勞碌一生思寂靜,開窗月照半床書。

二、杭州雜詠(19首)節選

游大清谷 斷橋晚眺
竹林對飲話西東,自釣鯽魚鄉味濃, 秋雨秋風秋意多,斷橋橋上看殘荷。
清谷綠蔭寄一語,閒山野水樂融融。 晚風吹出湖中月,阿妹輕聲喚阿哥。
杭城閒趣(2首)
(一) (二)
入住杭城樂趣多,書林畫肆任揣摩。 閒來陋室獨吟喔,畫冊晨昏細細摩。
閒中詩卷興來酒,月下樓台湖上歌。 妙舞清歌非我願,只將心血寫滄波。
文豪閣有感(4首)
(一) (二)
鬧中取靜住高樓,車馬如流聲尚柔。 屈指湖居正五秋,晴陰雨雪任悠遊。
日照東窗驚好夢,坐看飛鳥唱清秋。 人逢花甲青春在,寫畫讀書忘白頭。
(三) (四)
晨昏習字又吟詩,住進高樓做畫痴。 一室清閒無俗塵,六經畫冊老更親。
啤酒興來三百碗,從容心態不勞思。 朋來先傾三杯酒,心醉西湖一片新。
西泠橋秋色
瑟瑟寒林霜正濃,西泠橋上立秋風。
猶如天女散花舞,紫翠紅黃落半空。

三、紀游(15首)節選

靈峰果盒橋夜遊 雨後
凝碧潭中月,靈峰頂上雲。 坐看山雲起,靜聽泉石鳴。
悠悠看不厭,橋上只余君。 心潮千里外,不是古人情。

四、閒吟(14首)節選

中秋飲酒賞月(3首)
(一) (二)
逝去年華不可留,未來歲月任悠悠。 宜晴宜雨復宜游,好水好山兼好秋。
人生知足杯中酒,幾見中秋月當頭。 難得空閒清如水,傾杯獨上雁山頭。
(三)
一筆墨痕一片心,煙嵐成畫白雲深。 六十五歲有感
登高冷眼紅塵外,自唱山歌自彈琴。 當年探勝五湖游,老住文豪閣上樓。
六十有感(5首) 案上石頭堪供眼,箱中啤酒潤詩喉。
(一) 高聲常論古今事,充耳不聞風馬牛。
六十年華日正頭,鏡中白髮不須憂。 歲月有情雙鬢白,對君莫言一生愁。
試看蘭玉成材日,我自悠悠上酒樓。
(二) (三)
爆竹聲消六十秋,風霜雨雪不言愁。 身入名山得失輕,煙雲碧水草青青。
來春重圓童年夢,畫出雁山萬丈湫。 登高自覺心胸大,對鏡始知白髮生。
(四) (五)
記得佛家禪語吟,無台無樹無我心。 詩畫最堪酒性情,能清能醉能陰晴。
茫茫塵海本無物,爾將何處覓知音。 紅塵冷眼地天小,清淨心田境始生。

畫道行者文篇

文豪閣夜話 閒雲野鶴
母 親 一曲悲壯天籟聲
地主伯 春風大雅
記恩師戴學正先生 矮 伯
記開海派新風的林曦明老師 同學雲龍
大境界中看賈又福老師 從今雅士文人會 不見騎車帶酒郎
學習《賈又福藝術年譜》體會 最好腦子沒有病
教 學 酒場變遷
相聚文豪閣 性定菜根香
觀焰火 書畫趣事
“喜逛”美食節—2000年杭州西博會 散步的樂趣
情系官山 敝帚自珍
詩與畫—我與中旦 十年弟兄情
爺 爺 六十感懷
先生伯 走自己的路
岳母大人 讀胡鐵錚畫作、詩文有感

地主伯 (選自胡鐵錚詩文篇)

地主伯胡志介,槍斃兩次不死,坐牢三年不衰,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柳市鎮知名人士。土改時說他是惡霸地主,可沒有大罪行。地主么,就是剝削,這是他的本性。倒是上園一個貧僱農王(當時任村幹部)在土改隊長面前為他說了句好話:上園最困難的民眾常常會受到地主伯的救濟,他家的長工,他會出錢為長工娶媳婦。隊長一聽,提筆寫了個暫緩槍斃,結果就逃過了一劫,他家人為他準備的棺材,也被貧僱農抬走了。第二次傳說他被槍斃,家人又忙著為他準備壽材,槍斃那天人山人海,砰砰!砰砰砰砰!槍聲響過後,他還活著。後來才知道,這次是陪斃,上級政府領導為了教育他,嚇嚇他,叫他老老實實服從改造,他最後被判了三年坐牢之罪,棺木又被窮苦人家抬走了。

地主伯是我的堂房長輩,住在我的隔壁,按祠堂中的輩份排定,是我的伯字輩,稱他為伯伯,因為是地主,所以改稱地主伯,以示區別於其他的伯伯。地主伯田地不多,店面不少,最著名的是一間書店,藏書豐富,所以他學歷不高,讀書卻多,經史諸子百家都有涉獵,出口成章、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處事不驚。地主伯常對我說:“室有群書家必貧”,“貧”字不能做“窮”字解,“貧”指心平,“學問深時心自平”,生活清貧,衣食住行自足,但求溫飽,不講奢侈享受,不講鋪張浪費。他最痛恨暴殄天物,不愛惜糧食。頻頻告誡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提倡惜衣節食。即使他最當紅時招待客人,亦以素食為主,以四菜一湯為格,不事鋪張,不講排場;最落巔時,吃糠咽菜,生活困苦,卻心定自若,談笑風生。這與他知識淵博,文學修養深厚有直接關係。

地主伯娶過兩房妻子,兒女十個,老大胡達,黃埔軍校畢業,是蔣介石手下名將,隨蔣去台灣,老二也去了台灣。留下八個子女,連同地主伯兩老的生活,怎樣清苦,可想而知。國家困難時期真正當家做主人的貧下中農,尚且無飯吃,地主一家生活,當然更是另類。可地主伯一家卻生活得有滋有味,無米下鍋,糠菜頂上,有米下鍋,他會說未雨而綢繆,稀飯燒得不見米粒,銅勺一放到底,粥中卻放有一塊燒了又燒的肉骨頭,說是補筋骨,還打趣地說:“粥薄可映月光,水多不用喝湯,油鹽可頂佳肴(用菜油炒鹽代菜蔬),肚飢菜根亦香。”為了補充營養,讓兒子下河捕魚捉蝦,下田捉田螺拿泥鰍。一到春雷過後,春雨綿綿之時,河水上漲,魚兒上田,家中五個兒子齊上陣,每次都能捕到河魚幾百斤,選大的魚分給左鄰右舍,小的魚用鹽醃好曬乾,一年到頭是家中主菜。地主伯對我說:“河魚乾營養豐富,越腥越好,吃了會使人聰明。”當時的野生黃魚才幾分錢一斤,海蜇才一二分錢一斤,人是不吃小河魚的,一般買來都給雞鴨吃的。我也到他家中吃過這種小魚乾,可至今看到這種小魚乾還感覺腥得噁心。

文革開始後,地富反壞右分子嚴受管制,每次批鬥走資派,他們都得去搬凳桌、搭台。走資派在台上批鬥,地富反壞右分子一字排開,站在台下,低著頭陪斗,一站半天。散會回家時,我碰到地主伯時說:“滋味如何?”他笑笑說:“這叫地富反壞右的碰頭會,見到大家好好的都未死,心中也安坦。”平時他們不許出門走動,不許相聚說話,只有批鬥時見個面,暗中問聲好,知道大家還活著。

紅衛兵有事無事地抓地主伯去遊街。有一次遊街回來,一到外稻坦碰見我,眉飛色舞地說:“今天遊行我戴的帽最高,比某某走資派的還要高,走在最前面,鑼敲的最響,後面跟著一隊長長的紅衛兵,給我喊口號助威,風光顯(很風光)呵!”我說:“你是被遊街的,不是遊行。吹什麼牛!”他壓低聲音對我說:“遊行遊街有何區別,不都是在街上走一圈么。”當時地主伯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常常還會被跪著批鬥,可他總是一聲不響地忍受著,樂觀面對。

地主伯在解放前是柳市鎮的紅人,黑白兩道都能應對自如,他常說:“做人要像銅鈿,內方外圓,內心要有所堅持,對外要寬容大度,不要斤斤計較錢財得失。銅鈿四隻腳,人只有兩隻腳,人永遠跑不過銅鈿。”正因為這樣,他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金銀財寶積累不少,綢緞布匹堆滿倉庫,現 在的柳市新市街上園段的半條街區,都是他的後花園。1948年,地主伯著手籌備建造一座花園式五進莊園,磚瓦木料齊備,銅鈿鈔票多多。正興孜孜準備建房時,1949年的一聲春雷,將他的美夢驚破,房產被分,建材被搬走,金銀被沒收,田地也改姓,人被抓走,一家十來口人,擠住在三間屋東首的破披舍中。地主伯的生活從天上掉到地下,戴著地主的帽子,過著人不人、馬不馬的日子。

直到文革過後,鄧小平上台主持國政時,地主伯的帽子也摘掉了,人身也自由了,大兒子已病逝台灣,二兒子也來信了,其他子女都已成家立業,村中人也不再歧視他了。他的生活變得輕鬆了,地主伯兩老擠住在不足六平方米的老屋宕庭,一床一桌兩條凳,床邊是門,門邊是路,直通舍中,陰暗透風,簡直不是人住的地方,可地主伯卻自號為“晚娛室”。清閒時兩老坐在床中吟詩作對,她吟上句,他接下句,聲音蒼老清越,似訴似唱,自得其樂。我母親目不識丁,每逢此時,總會感嘆地說:“地主伯兩老又唱開了,衣樂啊食樂!”

地主伯一直熱心於公益事業(除了那段戴帽子的日子),現 在又開始了。1982年,當時上園胡氏祠堂是牛欄,破敗不堪。他首先出面勸說胡氏村民要尊敬祖宗,不可數典忘祖,提倡孝敬上輩。他將二兒子寄給他的500元美金(當時相當於人民幣5000元)全數捐出,作為祠堂改建的啟動資金,通過多方努力,移掉牛欄,圈好圍牆,將祠堂修好。當柳市鎮整治市容市貌填掉金鉤河(上園浹)時,又是他出面,提議乘勢改建祠堂增加店面,收取租金,用於獎勵後學。凡是胡氏子孫(包括女子)上高中、大學、考研讀博一律給予獎勵。上園村學風大盛,與此項獎勵很有關係。地主伯常說:“佛堂寺院可以不去,祠堂不能不去,正月初一第一柱香,一定要敬獻給祖宗。兒孫發跡,離不開祖宗的辛勞。”他晚年將積蓄的錢都用於修橋補路、捐助教育發展事業上了。

地主伯飽經風霜,橫遭摧殘,卻能手腳靈便,步履瀟灑地走完九十八個春秋,與他心態平和、寬容、樂觀有關,更與他堅持散步、注意飲食習慣分不開。他常說:“以步代車”,“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他從六十多歲開始,一年四季,每天堅持飯後外出散步。有一天,他揮舞著拐杖(他拿拐杖做做樣子,從沒有真正用過)從外面散步回來,我溫州的三姨母,正在我家做客,見到地主伯興匆匆的拿著拐杖,精神矍鑠,迎上前去打趣地說:“老伯,您精神真好,能活到百歲呵!”地主伯停住腳步,樣子一本正經地說:“你這個小囡,這么沒禮貌,一見面怎么罵我?”三姨母愣住了,一臉不解,地主伯接著說:“我今年已九十七歲了,你說我只能活到一百歲,不就只有三年好活了。”引得大家一陣歡笑。

地主伯從不忌口,吃什麼都香,他最反對暴飲暴食,他說:“飯吃多了也傷胃,更不用說大魚大肉汗酒,吃什麼東西都要適可而止。”主張吃菜要跟時令走,菜熟吃菜魚熟吃魚,這是天生成給人吃的,暑天多吃帶豆茄子、蒲瓜冬瓜,秋天食蟹,冬天進補。他說的進補是食補,如將牛蹄筋煨爛成凍,每天食一片(三四兩重),或食甲魚、河鰻、雞鴨、紅棗、蓮子、小麥湯,每天限量食用。但有一樣他平生最喜歡吃的食物除外,那就是肥肉,三層白批肉,豬蹄膀。地主伯生得瘦而不弱,骨硬筋健,如千年古梅,萬年蒼松一樣,充滿活力。1990年冬天,我因不慎摔斷了腿,臥床休養,地主伯來看望我,我妻子正有一鍋豬蹄煮在鍋中,馬上撈出一塊斤來重的肥肉,端上來給他當點心,不想他吃完後說:“真好吃,還有沒有。”妻子又送上一塊,他又津津有味地吃完。當時他已九十五歲高齡,他說自己年輕時一餐可吃兩三斤白批肉,都不會吃壞肚子,到老這個嗜好不變。

地主伯九十八歲時,他說自己完全可以活到一百多歲,想不到相依為命、比他小十二歲的老伴得病臥床不起,他覺得孤單,決定先她而去。他自己寫好訃告、輓聯,我現 在還記得輓聯上的語句“歸來矣!歸來矣!壽終正寢;何處去?何處去?含笑而逝。”他先將祠堂首事叫到一起,安排好祠堂里的大小事情,又召集兒孫,吩咐畢家事,再三告誡說喪事從簡,當夜十時,第九個兒子值夜,地主伯叫他先去睡幾個小時後再來,第二天早晨四時,他無疾而終。第二天一早,我去看望他,掀開被單,見他面色如常,就像平時熟睡一樣安詳。世上多少富人,辛苦一生,積聚的錢財不知道怎樣去用它;貧窮的人,又尤人怨天,不知道怎樣生活下去。地主伯卻能看穿名利,參透生死,活著,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歸去,安安穩穩、平平靜靜的回去。我們的先哲莊子早就說過:“天地為春秋,死生為日夜”,“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地主伯深通此理,已從人超脫為蓬島之神仙矣!當即賦輓詩一首相送:

鐵骨嶙峋百劫松,風霜雨雪仍從容。

而今跨鶴乘雲去,蓬島仙山覓舊蹤。

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戊子春於杭州文豪閣

個人畫展

2005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2005年胡鐵錚山水畫展
《畫道行者》發行儀式 《畫道行者》發行儀式


社會評價

2004年,《美術報》隆重推出了“浙江國畫百家”,該報如此評價:“他的山水畫,雄強、壯美、蒼黑、深邃、博大。如長風出谷,如崇山峻岭,如決大川,如奔騏驥,旨在表達一種哲理精神,民族氣魄,乃天上不曾有,地上找不到,不是自然的真實景觀,可又來自大自然,合乎天道和美的規律,是為可貴。”

名家評論

王伯敏先生評論 王伯敏先生評論

“為雁山傳神”,你的雁盪山畫的好。

------------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 鄧白

“力創雁盪畫派”,雁盪的精神氣質被你抓住了。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劉旦宅

在傳統的基礎上下了功夫,且容各家之長而自有面目。

------------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著名美術史家 王伯敏

在章法造勢,山石皴法,山石頑強生命力的表現上,都有極為鮮明的表現。毫不誇大地說,畫家胡鐵錚的畫藝正在向大師的行列推進。

------------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導師、教授、著名美學家 楊成寅

賈又福先生評論 賈又福先生評論

對生活體念比較深,畫風出來了,他的大構圖,大氣派在今天的時代中表現出來了。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大學教授 林曦明

痛快淋漓,氣魄大,信仰堅實,自信心強,有精神追求,構思立意不與人同,看了你的畫有新鮮感,很振奮人心。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導師、教授 賈又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