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華藏寺

無錫華藏寺,位於九龍灣南側的華藏山下,濱湖景區十八灣,為江南十大名剎之一。

簡介

華藏寺華藏寺

華藏寺在今無錫的西南方馬山街道區域內,位於九龍灣南側的華藏山下。在濱湖景區十八灣,為江南十大名剎之一。這裡原名“青山”,山頂有蓮花峰,下有青山嶺、小嶺、塔子嶺。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即公元1154年,高宗皇帝將太師張俊賜葬於青山,為了每年祭祀張浚,特在墓左側建造了寺院,賜名“華藏褒忠顯親禪寺”,稱為青山寺。為了避免與河埒口青山灣的青山寺混淆,便將這青山寺改名為華藏寺。

沿革

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即公元1154年,高宗皇帝將太師張俊賜葬於青山,為了每年祭祀張浚,特在墓左側建造了寺院,賜名“華藏褒忠顯親禪寺”。

元代,華藏寺廢圮,

明代洪武、正統、萬曆各代均曾相繼修復。明朝崇禎年間,戶部主事侯鼎鉉將寺宇修繕一新,晚年陷居於此。

清乾隆年間僧永昌重修大殿及羅漢堂。御書“華雨一天,波撼法海;藏經萬卷,雲掩玄闕”,以示褒揚。

清光緒年間神道碑石尚存。

民國時期,寺尚完好,入山門青松夾道,數百步處為天王殿,其後為大雄寶殿,殿宇宏麗。

解放後,殿舍因年久失修,油漆剝落,並逐漸倒塌,寺廢。山灣被駐軍建起了營房。

1965年5月1日,適逢農曆四月初八,又是新建胡埭大橋落成典禮之日,政府決定將華藏寺廟會改在胡埭舉辦物資交流會,以後便成為慣例。

華藏古寺,歷經戰火,幾度興亡。1998年起,經有關部門批准,在原華藏寺西側的山灣復建華藏寺,時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親筆題寫了“華藏寺”寺匾。修繕後的華藏寺氣勢恢宏,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大悲殿和鼓樓等建築。

無錫華藏寺無錫華藏寺

傳聞

一.阿彌馱佛

華藏寺阿彌陀佛坐化成佛之傳說見載於民國三十三年出版《西神軼事》一書之《阿彌馱佛》,1988年復建華藏寺時,在天王殿前塑了阿彌駝佛金身塑像。

據《西神軼事》書中載曰,以前寺中有一燒火和尚,小名阿彌,乃本鄉人也,阿彌忠厚勤奮,凡事爭先,任勞任怨,終日在廚房燒火煮飯。

一日,阿彌見山門外有一病丐,看看待死,阿彌憐之,便扶其至灶下,睡於己之鋪上。此人病得厲害,奄奄一息,阿彌則精心照料,不厭其煩。寺內僧眾見之,一致呵斥阿彌,老和尚聞之趕到廚下,該病丐已死矣,於是,阿彌成為眾矢之的,百般無奈,阿彌俯身把死人抱到背上曰:“我來把他馱出去”。阿彌背馱死人便步至山門,但見阿彌跨出山門,卻舉步騰空,猶如登上一張無影梯子,步步高升,頃刻間,已進入雲端。眾人見之無不大驚失色,老和尚固善知識者,嘆曰:“吾輩修煉數十年,卻不如阿彌一朝馱佛去西天矣”。於是,僧眾皆下跪齊聲呼:“阿彌馱佛!阿彌馱佛!”

阿彌成佛入天界,也時刻不忘華藏寺里眾兄弟,遂按華藏寺僧眾要求,每年四月初七夜,必定回寺,誦經說法,與僧眾切磋佛經,華藏寺也必定在第二天(四月初八)舉行盛大法會。

僧眾與華藏寺周圍四鄉八鄰之善男信女,為紀念阿彌便常常念叨:“阿彌馱佛”,阿彌馱佛得道升天而去之優美故事,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為百姓津津樂道也。而阿彌馱佛這句經典佛語,後人競將其誤讀成:“阿彌陀佛”,從此,將錯就錯,“阿彌陀佛”傳誦至今。

二.乞丐修建華藏寺

華藏寺建於宋紹興年間,毀於宋元兵燹之中,後經歷代名僧化緣重修。

相傳,華藏寺的方丈為了籌資修建華藏寺,要找開簿施主,找來找去,無恰當人物,為此,日夜眉頭緊鎖。―天夜裡,方丈在愁悶中漸漸睡去,朦朧中隱隱有人對他講:“師傅,何愁找不到最大施主,‘開簿’那天,坐門外的便是。”方丈想問個明白,見那人已不知去向,驚醒,睜眼一看,方知是夢。

“開簿”的日子到了,當地的官員、鄉紳都到了,已挨次坐定,只等開簿坐那朝南座位的人。方丈一看,所到之人,一個都不敢就坐那朝南的座位。正在心急如焚中,方丈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將坐在門口的一個乞丐拖進門裡去,按在朝南位置上。按規矩,一打開願簿,首先由朝南坐的最大施主寫願,方可按就坐位置依次寫上。方丈懷著忐忑不安之心打開願簿,送到乞丐而前。誰知乞丐―揮筆就寫下五百兩金子、五百兩銀子。這使在座的各位感到吃驚,在這種場合,蘇州府台、常州府台各寫了―千兩銀子,其餘的也不敢少寫。“寫願”一結束,方丈向乞丐:“施主家住何方?”乞丐道:“西溪墩,盤籃門便是。”

這年大年夜,方丈去各施主家收願錢。他先找到西溪墩,見墩旁有個洞,洞口用盤籃遮蓋,他拿開盤籃,一頭鑽了進去,見乞丐正好在家,乞丐見方丈到來,已猜透其心思。他先呼方丈坐下,自己拿了鐮刀去屋後地里挖蘿蔔。挖呀挖,挖到一塊大石頭,搬開石頭,見有一瓮頭,只見瓮頭裡金光閃閃,儘是金子。他一聲不響,仍將大石頭原封放好。

吃好年夜飯,乞丐將一瓮金子都給了方丈。方丈見了這么多金子,真是大吃一驚,心中十分高興。後來,方丈用一瓮頭金子,加上其他施主的銀子,買了大批木頭和磚瓦等建築材料,造起了規模宏大的華藏寺。

三.無尾螺螄、開肚黃鱔

寺中有一燒火和尚,小名阿彌,乃本鄉人也,阿彌忠厚勤奮,凡事爭先,任勞任怨,終日在廚房燒火煮飯,不問殘羹剩湯,阿彌都食盡,見有一二米粒,亦必收在一處,因華藏寺僧人甚眾,隔不幾日就收拾一堆,阿彌便用清水淘淨,煮而食之,無有丟棄者,數十年如一日。此事後被寺中方丈所知,認為這個功德,盡被阿彌一人占去,於是便告誡僧眾,飯後碗盞內毋許有半粒餘存,阿彌聽後則大喜,以為大家都知種植米麥之辛苦也,故不復浪借粥飯矣。

阿彌喜食葷腥,因礙於主持老和尚之清規戒律,不敢公開煮食,但於暗中則屢屢為之。一日在太湖邊摸得螄螺一握,黃鱔數尾,準備回寺大嚼,先將剪刀夾去螄螺屁股,黃鱔剖開肚皮正將下鍋燒煮,突然聞到老和尚即至查視,阿彌忙把螄螺、黃鱔一併棄進池中,故至今池中有無屁股螄螺和開肚黃鱔之說法。

文獻作品

1.宋代詩人尤袤曾作詩詠誦這裡的湖光山色:

崢嶸樓閣插天開,門外湖山翠作堆。

蕩漾煙波半澤國,空濛雲氣認蓬萊。

香銷龍象輝金碧,雨過麒麟剝翠苔。

二十九年三到此,一生知有幾回來。

2.1984年6月,華藏村民丁金根發掘到一塊“與山永碑”,碑高140厘米,寬54厘米,厚16厘米,碑文較簡單。照錄如下:“南紹光二十四年,高宗敕葬循王張俊於太湖之濱蓮花峰之麓,並建寺院以奉歲祀,賜名‘華藏褒忠顯親禪寺;,簡稱華藏寺。因張俊與秦檜陷害岳飛,民眾遂掘其墓,於其旁建觀音堂並立此碑。嘉慶五年合里眾姓人等立無名氏撰文。”這條訊息,《無錫日報》1984年6月3日曾作過報導。

3.《金匱縣誌》說,華藏寺,在縣西35里華藏山。宋紹興間太師張俊敕葬於此。因建寺墓左,以奉歲祀,賜名華藏。高宗曾御書題其額曰:“安民保大”。應該還立有循王之碑。元時寺廢。所以華藏寺是為了奉祀張俊而建的家廟。而張俊則是個不折不扣的的大奸臣。是陷害岳飛的元兇之一,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獄。所以西湖邊四個跪著的人里就有他一個。

張俊是陝西人,土匪出身,後從軍抗金。雖也與韓世忠、劉�、岳飛並稱為中興四大名將,但打仗一般般,不過浪得虛名而已。但此人拙於用兵,工於經商,大肆兼併土地到瘋狂的地步,田畝多達百萬畝。銀子多得海了去,又怕人偷走,就鑄成一千兩一個的大銀球,叫“沒奈何”。正因為錢大多了,所以死了以後華藏山的墓屢次被盜。

張俊死於紹興二十六年,追封循王。死後高宗親自祭奠,哭得淚人一般。但未封太師。封太師的是另外一個人,叫張浚。張浚卻是個大忠臣。很多人把張俊跟張浚混同為一個人。而這兩人一忠一奸,雲泥之別。 所以,華藏山所葬的,是大奸臣張俊。華藏寺就是為每年祭祀張俊而建的。跟太師張浚沒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