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洛社鎮

無錫洛社鎮

洛社鎮位於無錫市西北側,2004年2月,由原洛鎮、楊市鎮、石塘灣鎮三鎮合併而成,是惠山區“一區四組團”中最大的一個組團,是無錫市主城區西側的衛星城。

基本信息

洛社鎮概況

洛社鎮位於無錫市西北側,2004年2月,由原洛鎮、楊市鎮、石塘灣鎮三鎮合併而成,是惠山區“一區四組團”中最大的一個組團,是無錫市主城區西側的衛星城。全鎮總面積93.45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5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1.5萬),設有32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洛社鎮東接無錫,西臨常州,南依太湖,北近長江。京杭運河,312國道,京滬(高速)、滬寧、新長三條鐵路,滬寧、錫澄、錫宜三條高速公路或穿境而過,或毗鄰相伴,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距無錫市區約12公里。200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8.55億元,增幅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58億元,增幅22.4%,其中服務業投入23.57億元,增幅56.8%;工業總產值254.1億元,增幅9.6%;工業銷售收入259.79億元,增幅12.7%;工業納稅銷售收入254.91億元,增幅8.7%;服務業納稅銷售收入60.03億元,增幅22.4%;財政收入12.93億元,增幅25.2%,一般預算收入5.41億元,增幅2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5億元,增幅16.2%;到位註冊外資9940萬美元,增幅105.9%;自營出口總額3.12億美元,增幅57.6%。
洛社鎮是具有1600餘年悠久歷史的江南名鎮,建於梁代初年的開利寺,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別墅原址,“池邊滌硯”和“亭上觀鵝”,千百年來成為墨林佳話。洛社鎮擁有4所中學、3所成教中心和3所中心國小,各類學校均為省級重點或示範學校,100%的學齡青少年接受9年制義務教育,國中畢業升學率為98%。 2004年完成了洛社中心國小新教學樓建設和洛社實驗幼稚園整修工程,教育環境不斷最佳化。洛社培養了一大批高級人才,遍布海內外。有為我國首創長途電話和載波電話通信作出重大貢獻的電信專家陶鳳山,有早期專營精良產品“大無畏”牌電池電筒,後旅港發展其它工業的愛國實業家丁熊照,有恪守民族氣節,多次慷慨資助家鄉教育事業的旅日華僑李景良,有捐資重建洛社石拱橋(即今洛社大橋前身)的李金鏞,有愛國愛鄉創辦匡村中學(即今省錫中前身)的匡仲謀,著名評彈演員吳子安等等。鎮內各類文化設施齊全,現有圖書館、影劇院、書場各3個。洛社圖書館是國家級圖書館,三鎮合併後圖書館藏書達19萬冊,圖書流通達69700冊次。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文藝創作碩果纍纍。風羽舞龍參加中國文聯等單位組織的國安杯全國舞龍大賽獲得銀獎,並選中在天安門廣場參加慶祝澳門回歸這一歷史盛事;農民攝影家馬玉煥的小品攝影,享譽全國。

榮譽稱號

1986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對外開放小城鎮; 1990年獲“中國鄉鎮之星”稱號;
1987年獲江蘇省基礎教育先進鎮稱號; 1991年獲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鎮稱號;
1988年獲江蘇省民眾體育先進鎮稱號; 1992年在全國百強鄉鎮排行中名列第10位;
1989年獲國家建設部“全國文明集鎮”稱號; 1993年獲國家體委“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稱號;
1994年獲無錫市工業明星鎮稱號;
1995年再次獲中國鄉鎮之星稱號;榮獲“中國出口創匯先進鎮”、“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錫西小區”、“首屆中國投資環境500強”、“全國鄉鎮綜合經濟實力500強第11位”稱號;
1996年和1997年洛社鎮黨委分別獲江蘇省、無錫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996年獲江蘇省電話小康鎮、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鎮、無錫市社會主義新型小城鎮、雙擁模範鎮等稱號。
1995年至1997年連續三年獲“錫山之星”稱號,連續三年綜合實力名列錫山市第一名。
1994年至1998年連續五年獲無錫市工業明星鎮、錫山市工業生產先進鎮、農業生產先進鎮、第三產業先進鎮、科技教育先進鎮、引進人才先進鎮稱號,1998年並獲得錫山市“為國家貢獻先進鎮”、“最佳化金融環境先進鎮”、“發展私營經濟先進鎮”、“環保工作先進鎮”、“計畫生育先進鎮”等稱號。
1999年第四次榮獲“錫山之星”稱號,並獲得錫山市國內生產總值、為國家貢獻、工業銷售、工業投入、第三產業、發展私營經濟、環保工作、科教興市、村鎮建設等9項先進鎮稱號。被中國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命名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於“全國先進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自1990年以來,江澤民、李鵬、李瑞環、胡錦濤、喬石、劉華清、榮毅仁、費孝通、王光英、彭沖、雷潔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該鎮視察工作。
2001年洛社鎮在惠山區8個集體榮譽稱號項目中全部獲獎,分別是:經濟發展先進鎮、為國家貢獻先進鎮、工業投稿先進鎮、利用外資先進鎮、發展農業生產先進鎮、第三產業發展先進鎮、計畫生育先進鎮和依法行政先進單位。
2004年度江蘇省人居環境獎。
2004年被無錫市委市政府評為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無錫市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2004年洛社鎮人民政府被評為經濟發展先進鎮、財政全口徑收入先進鎮、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先進鎮、開放型經濟先進鎮、後勁投入先進鎮、服務業發展先進鎮、2004年度“團結、廉潔、高效、開拓”好班子、計畫生育先進鎮、勞動保障先進單位、平安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06年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無錫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先進鎮、無錫市2006年度社會治安安全鎮、無錫市文明鎮。
2007年獲得:2007年度無錫城鄉規劃工作先進集體、無錫市農村集體財務規範化管理示範鎮、2007年度社會治安安全鎮、無錫市科普文明示範鎮、2007年度“法制無錫合格鎮(街道)”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2008年獲得: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單位、江蘇省體育強鎮、江蘇省農村集體財務規範化管理示範鎮、2008年度無錫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2008年度社會治安安全鎮(無錫市)、無錫市農村集體財務規範化管理示範鎮、綠色家園示範鎮(無錫市)、國土綠化模範鎮(無錫市)、無錫市紅十字會示範鎮

洛社鎮歷史

宋鹹淳四年(1268)重修淳祐年間(1241——1252)《毗陵志》我:“洛社市在無錫縣北招義鄉。”“洛社設犒賞庫,隸激賞所。”據此,洛於南宋已設集市,並有其地名。當時,五牧亦屬招義鄉。
元代沿襲舊制,無錫全境22鄉。洛社市仍屬招義鄉。當時,直湖、五牧、梅巷居招義鄉,志公橋、吳村、彭村、曹村、楊村、下祁(即今華折)屬青城鄉。
自明成化年間(1465——1487)起,洛社稱鎮(街鎮)。萬曆年間(1573——1619)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無錫全縣裁併22多為13區。洛社鎮屬萬安區。直湖、五牧鎮(街鎮)屬萬安區,志公橋、吳村、彭村、曹村、楊村、下祁屬青城區。
光緒三十四年,無錫全境(無錫、金匱兩縣)劃為17市鄉。洛社鎮屬萬安市。當時,張鎮橋鎮(街鎮)屬萬安市,南雙廟鎮(街鎮)屬青城市。
辛亥革命後,仍沿襲舊制。
民國18年(1929)至23年(1934),無錫全縣17市鄉改為17區(以序數為區名)。洛社正式為建制鎮,屬第十六區(原萬安市),並為區公所所在地。當時,張鎮橋鎮、洛北鄉、馬盤鄉、高明鄉、馬塔鄉一部分屬第十六區,南雙廟鎮、橋西鄉、橋東鄉、下場頭鄉、花渡里鄉屬第十五區(原青城市)。
1934年至1937年,無錫全縣由17區合併為10區,鄉鎮同時劃並。洛社鎮屬第十區,為區署所在地。高明鄉、海馬鄉一部分屬第十區,南雙廟鎮屆第九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無錫淪陷期間,在日偽統治下,區域劃分曾兩度更改,1938年1月至1941年1月,恢復1934年前的17區舊制,1941年2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止,又恢復抗日戰爭前(1934年——1937年)的10區舊制,
1945年11月至1947年12月,無錫全縣仍沿襲抗日戰爭前(1937年)10區區域舊制,各區序數區名改為所在地名稱,少數鄉鎮略有變動。洛社鎮屬洛社區,為區署所在地。當時,新建鄉、菜豐鄉、帝讓鄉、重仁鄉、高明鄉、海馬鄉一部分屏洛社區,南雙廟鎮屬前洲區。
1948年1月至1949年4月,無錫全縣裁區設署,合併鄉鎮,共劃分為5個區署、6個指導區及1個自治實驗鄉(玉祁)。洛社鎮(原洛社鎮、旺和鄉、新建鄉)屬第四指導區。張鎮鎮(原重仁鄉、菜豐鄉、帝讓鄉)、萬北鄉一部分屬第四指導區,雙廟鎮(原甫雙廟鎮;高明鄉)屬新瀆區署。
1949年4月,剛解放,洛社鎮屬前洲區。萬北鄉一部分屬前洲區,雙廟鎮、張鎮鎮屬新讀區。5月,洛社鎮被定為縣直屬鎮。7月,格社鎮又改屬前洲區。雙廟鎮、張鎮鎮亦改屬前洲區。
1950年6月,為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全縣區鄉作較大調整。建立洛社區,洛社鎮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高明鄉、雙廟鎮、張鎮鎮、萬北鄉一部分亦屬洛社區。10月,為適應土地改革的開展,全縣對部分鄉鎮又進一步劃小。洛社鎮改為洛社鄉,為洛社區的14個鄉之一,仍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張鎮鄉、雙廟鄉、高明鄉、旺巷鄉、正明鄉、洛北鄉、萬北鄉一部分均屬洛社區。
1952年10月,洛社鄉又定為縣直屬鎮。
1954年8月,洛社鎮仍改為洛社鄉,為洛社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6年3月,因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逐步改建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縣進行合併區鄉的調整工作。洛社鄉成為洛社區的10個鄉之一,仍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雙廟鄉、張鎮鄉屬洛社區。
1957年9月,因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全縣區鄉又進行一次調整。洛社鄉成為洛社區的5個鄉之一,仍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萬北鄉一部分屬洛社區。
1958年4月,撤區並鄉。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建立洛社人民公社,轄有20個生產大隊和洛社鎮。
1964年10月,洛社鎮從洛社公社劃出,改為縣直屬鎮,與洛社人民公社成為並列的兩個基層行政建置。鎮人民委員會和公社管理委員會同設在市鎮。
1983年4月,全縣進行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改革,改政社合一為政社分開,人民公社恢復鄉的名稱。洛社人民公社改稱洛社鄉,轄20個行政村和1個紅湖大隊。洛社鎮為縣直屬鎮的建制不變,轄1個市鎮居民委員會、1個洛社行政村。
1985年1月,洛社鄉、鎮合併,建成了鎮管村的縣直屬鎮。 洛社人傑地靈。現擇本世紀名人作簡略介紹。 1989年編纂的《洛社鎮志》列編洛社籍的縣團級以上幹部計19人,具有高中級以上職稱的63人應該說當時疏漏在所難免,而至今應列編的更不計其數。所有這些,都有代續編鎮志時補闕。

洛社鎮名人

陶鳳山,(1900——1950)字鳴岐,洛社下塘人,傑出的科技工作者。1918年考進北京郵電專科學校,畢業後派赴美國實習。20年代初,在青島為我國首創長途電話通信作出了貢獻。後在南京學習並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使我國開始有了載波電話。抗戰前後任交通部郵電司司長。1949年,他參加日內瓦國際郵電通信會議後,迫切希望能回大陸。但因病在香港滯留,後因醫治無效在香港病逝。
黃雲泉,(1893——1952)綽號“油老鼠”,洛社張鎮橋人。著名錫劇滑稽演員。他一出場,臉上肌肉、眉目都能跳動,不開口就引得滿堂喝彩,在無錫、上海享有盛譽,有時一天唱3個場子。他樂於培養後輩。無錫市錫劇團王彬彬、蘇州市錫劇團張雅樂都是他的再傳弟子。
許衛道,(1896-1965)字祚成,洛社滸泗橋人,著名中醫。幼承家學,(父許翔宵為錫邑一代名醫)20歲起就在洛社上塘設診所單獨行醫,擅活內、婦科雜病,辯證施治,有“錫西調理手”之稱譽。他體惜病家,用藥靈驗,為貧苦人治病不計報酬,深受民眾愛戴。解放後曾任無錫縣第1屆至第5屆人民代表,無錫縣政協委員。
丁熊照,(1903——1976)字耀周,洛社華圻村人,著名的民族工商業者。出身清寒,少年時去上海謀生。1925年,他自己辦廠生產大無畏牌電池和電筒,成為全國名牌產品,暢銷市場。後生產保久牌電珠,出口東南亞地區及英國。1948年赴香港辦塑膠玩具廠等10餘家企業,英國女皇特頒給OBE勛銜。他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捐資興建華圻國小。其字女繼承父志,為家鄉修路建橋,修繕校舍。
葉寒青,(1922——1996)曾用名羅誼、章雨石,洛社鎮華圻村人,我軍高級新聞幹部。1941年起在新四軍、華東野戰軍部隊任職。1949年6月任華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編審科副科長,文教科副科長。1951年在華東軍區《人民前線》報任編輯組長、總編室副主任。1955年5月起任總政治部《解放軍報》副主編、主編、總編室主任、副社長。
薛永輝,(1911——1997)原名張其楠,曾用名張偉,洛社新開河村人,我黨優秀幹部。1938年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0年9月任江南抗日救國軍四支隊教導員,1944年任地下黨太湖縣委書記,1946年任太湖游擊隊司令員。建國初期,薛永輝人無錫縣縣長。1953年起任上海腳踏車廠黨委書記、上海吳涇化工廠廠長等職。他的一身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平,(1912——)洛社浜口(雅西村)人。我黨資深外貿幹部,高級經濟師。1940年起先後在上海廣大華行(共產黨在白區的秘密工作機構)重慶、成都、蘭州、廣州、台灣等分行任經理、董事長等要職。1949年至1960年先後在香港任華潤公司總經理、港澳工委常委、貿易黨委書記等職,1956年後多次出國考察,進行貿易談判。1961年至1983年任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
卜明,(1916——1998)原名濮柏亭,曾用名陸兆書,洛社下塘人,金融專家。1949年5月至1965年1月,在浙江金華任黨政軍要職。1965年1月到1975年1月任中央外經委計畫六局局長。1975年7月後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行長、董事長,國家進出口委員會副主任兼外匯管理局局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馬玉煥,(1935——2000)洛社雙廟人。著名攝影藝術家。他一生酷愛攝影,21歲時就發表作品,曾在《大眾攝影》、蘇聯《少年真理報》獲獎。1985年起,他利用業餘時間,在工廠內外,家前屋後拍攝小品,一小見大,執著追求,受到我國著名美學家王朝聞的高度評價,作品先後在錫滬杭寧蘇等城市展出,部分被送往外國展出,中央電視台曾作專題介紹,再小品攝影界贏得南鄧(香港鄧君瑜)北馬(無錫馬玉煥)的讚譽。1995年入編《中國攝影家全集》。以後又專攻風光、霧景、白鷺等專題拍攝,著有《小品.風光.霧——攝影作品及論文》一書,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
嚴文祥(1915年----2005年)洛社鎮紅明村嚴家宕。1938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漫長的革命歷程中,歷任山西決死十總隊工作員、指導員、教導員,新軍教導大隊幹事、指導員,抗大總校五隊指導員。東北軍大合江分校宣傳科長、總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中南軍大湖南分校總隊政委,第四高級步校上乾大隊政委,解放軍俄文專科學校副政委、政委。1958年4月調國防部五院,先後任三室政委、空氣動力研究所政委,同年11月增補為五院黨委委員。1959年10月兼任雲崗“五O七”工區黨組書記,負責雲崗地區所屬單位的規劃建設。1961年10月任國防部五院三分院副政委,1965年6月任七機部三院(後為航天部三院)黨委副書記,1980年4月兼任紀委書記,直至1982年12月離職休養(其間根據中央軍委領導指示,曾於1967年9月赴四川綿陽主持籌建解放軍第十七研究院)。1955年榮獲中國人民革命戰爭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同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