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反相機

無反相機

索尼在2013年10月16日正式發布世界首款全畫幅無反相機A7、A7r。從外觀上看,它們幾乎相同,配備替代單眼五稜鏡結構的EVF(電子取景)機頂取景,寬大的手柄可提供舒適的握持手感。兩款相機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A7r搭載了一塊3600萬像素無低通濾鏡感測器,較為便宜的A7解析度為2400萬像素,但支持相位差檢測對焦,連拍速度也更快。雖然兩款相機採用的仍是傳統索尼E卡口,但為了復蓋全畫幅感測器,索尼另外開發了“FE”系列鏡頭,並配備BIONZ X圖像處理器。相機搭載XGA 240萬畫點OLED‘Tru-finder’高解析度電子取景器,3" LCD螢幕,機身內置Wi-Fi/NFC功能,並可錄製60p全高清視頻。此外,索尼現有的APS-C格式E卡口鏡頭可以截幅模式正常使用(索尼官方並不推薦這樣做),但有可能會出現暗角問題。通過LA-EA3、LA-EA4兩款轉接環,還可使用索尼A卡口鏡頭。索尼A7、Ar預計於今年12月上市,其中A7r單機國內行貨售價13,580元,A7單機售價不足一萬,僅9,580元,28-70mm f/3.5-5.6套機11,380元。目前官網接受預定

基本信息

特點

無反相機即無反光板相機,也稱半透鏡相機。早在膠片單眼相機時期,佳能等光學廠商便設計出採用半透鏡技術的單眼,用意其實是想在超高速連拍時,消除傳統單眼反光板上下運動所產生的振動、延遲、取景器全黑時間過長等不利因素。不過由於採用這類半透鏡技術的膠片單眼,在取景器明亮度、AF(自動對焦)性能等方面都不能完全滿足專業用戶的需求,所以就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半透鏡相機的代表是索尼,索尼半透鏡技術有別於傳統單眼以及普通相機,在鏡頭與圖像感測器之間,會一直存在著一塊半透鏡,該半透鏡會將部分光線反射到AF感測器上,讓相機獲得持續的相位檢測AF性能。在拍攝時始終不動的半透鏡結構在連拍速度上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由於沒有了反光板,機身的振動也隨之減小,半透鏡只需要解決在高速連拍過程中,相機快速對焦物體的問題。雖然半透鏡解決了高速連拍與高清錄相時跟蹤對焦的問題,但對於非常看重靜態照片成像質量的人士,肯定會擔心鏡頭與感測器之間只有部份反射功能的透射鏡會對畫質有影響。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為半透鏡反射的光線只占到入光量的極小部份,而且由於通過透鏡的光線反映在感測器上形成的是電子信號,也就是說,這部份電子信號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放大的,就象我們所熟知的無線電信號一樣,在信號衰減時可以使用信號放大器將信號再重新加強,而且那部份被反射的光線從理論上講對於人的肉眼來說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區別

無反相機與單眼相機的區別在於有無反光鏡。

單眼相機的最大特點是,利用機身內部的反光鏡把經鏡頭進入的光線分開。光線被傳送至記錄拍攝物體的攝像感測器及攝影者觀看的取景器等,同時還被傳送至AF(自動對焦)專用的相位差感測器。因為該相位差感測器可向拍攝物體高速對焦,所以單眼相機比普通相機的拍攝速度快,不會錯過希望拍攝的瞬間。

但反光鏡需要一定的配備空間,這也是阻礙單眼相機小型化的最大原因。因此,希望通過去掉反光鏡來克服單眼相機“大而重”缺點的便是無反相機

統一命名

美國消費電子協會美國消費電子協會

關於相機名稱的爭論終於可以停止了,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宣布這類相機會全部統一歸類為“無反相機(Mirrorless Cameras)”,全稱: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即“可更換鏡頭無反光鏡相機”。

從松下2008年發布G1以來,關於這種採用電子取景、無反光鏡結構同時又能更換鏡頭的相機名稱就一直非常混亂。雖然消費者經常稱其為“微單”,但“微單”的正確用法其實是“微單”,它是索尼的一個註冊商標。而且無論國內外,各派別、廠商甚至銷售商還流傳著各種各樣的叫法:Compact System Cameras(CSC,便攜系統相機)、Mirrorless System Cameras(無反光鏡系統相機)、 Digital Single Lens Mirrorless(數碼單鏡頭無反光鏡相機)、Digital Interchangeable Lens System Cameras(數碼可換鏡頭系統相機)和Electronic Viewfinder with Interchangeable Lens(電子取景可換鏡頭相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