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劍勝有劍

無劍勝有劍

無劍勝有劍,是中國華人武俠大師金庸吸取了中國儒道兩家哲學思想 首先創出的一個武學理念,也是小說里武功的最高境界。

心意境界

無劍勝有劍 無劍勝有劍

無劍勝有劍是武俠大師金庸吸取了中國儒道兩家哲學思想首先創出的一個武學理念,也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最先是在《神鵰俠侶》中提出,專家認為比日本小說《宮本武藏》中任何劍理都要高明。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 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 河朔群雄爭鋒。

無劍勝有劍 無劍勝有劍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 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以上是《神鵰俠侶》中對無劍的描述。

境界聯繫

無劍勝有劍 無劍勝有劍

兵乃不詳之器,不得已而為之,無劍,則無殺戮,心中有劍,手中亦無劍,和諧相處,不動干戈,無劍勝有劍與無招勝有招同為武學的最高境界,但兩者所描述的道理卻不同,前者描述的是武學修為的一個漸進的過程,一直達到最高的境界。而與其說無招是一種境界,不如說是一種武學的方式。沒有招式 ,亂打一通,敵人就算再高明,也決計猜不出你下一招要攻向何處。兩者都是以“無”勝“有”,殊途同歸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