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白辛(1920~1966)

烏·白辛(1920~1966)

白辛致力於戲劇活動,先後改編、創作過20多部歌劇、話劇劇本和電影文學劇本。 他早期的創作多採用歌劇體裁,後期側重於運用話劇和電影等形式。 60年代初,他將赫哲族民間說唱形式,運用於話劇創作,寫了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赫哲人的婚禮》。

烏·白辛(1920~1966)

正文

現代赫哲族劇作家。原名吳宇洪黑龍江省瑗琿人。1938年吉林毓文中學畢業後,入奉天(瀋陽)佛學院。但白辛喜愛戲劇,又考入瀋陽協和劇團為研究生,後轉為話劇演員。曾在吉林組織吉林劇團,導演話劇《沉淵》,並寫了廣播劇《海的召喚》和詩歌《南行草》、《九月之歌》,表現他對祖國的熱愛。1945年主辦《前進報》、《輕騎報》,宣傳抗日。同年調入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自解放戰爭開始到抗美援朝期間,他一直隨軍在前線活動,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從事編導工作。
白辛致力於戲劇活動,先後改編、創作過20多部歌劇話劇劇本電影文學劇本。他的劇作題材廣泛,除反映部隊生活外,大部分取材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社會生活,間有少數民族生活題材和歷史題材的作品。白辛有戲劇表演藝術實踐,勤於探索戲劇表現形式。他早期的創作多採用歌劇體裁,後期側重於運用話劇和電影等形式。60年代初,他將赫哲族民間說唱形式,運用於話劇創作,寫了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赫哲人的婚禮》。全劇不分場次,而按“伊瑪堪”說唱形式貫穿,通過回敘、對比手法,穿插安排故事情節,敘述了赫哲族在清朝、反動軍閥和日本帝國主義殘酷統治下,瀕於滅絕的苦難命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幸福生活。劇本通過一系列歷史事件和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概括地反映了赫哲族300多年的歷史和生活,成為赫哲族歷史的縮影。

烏·白辛(1920~1966)烏·白辛(1920~1966)
白辛對赫哲族文學傳統的繼承和創新,對赫哲族與其他民族間的文學上的交流借鑑作出了有益的貢獻。他的代表作有歌劇《好班長》(1947)、《焦裕祿》(1965),話劇《黃繼光》(1958)、《雷鋒》(1963),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赫哲人的婚禮》(1962)、《冰山上的來客》(1961)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