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丹皮

炒丹皮

炒丹皮,植物,秋季挖根,剝取根皮,曬乾。功效為清熱涼血,活血行瘀。

基本信息

丹皮
毛茛科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根皮。產於安徽山東等地。秋季採收,曬乾。生用或炒用。
【別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藥、洛陽花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Sndr.的粗皮。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二回三出複葉,頂生小葉長達10cm,3裂近中部,裂片上產3淺裂或不裂,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不等2淺裂或不裂,上面綠色,下面有白粉,中脈有疏毛或近無毛。花單生枝頂,萼片5;花瓣5,或重瓣,白色、紅紫色或黃色,倒卵形,先端常2淺裂;雄蕊多數;花盤杯狀,紅紫色,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裂開;心皮5,密生柔和。骨朵果卵形,密生褐黃色毛。花期5~7月,果期7~8月。
全國廣為栽培。主產安徽、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湖南、山東、貴州。
【採制】秋季挖根,剝取根皮,曬乾。

性狀

根皮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兩邊向內捲曲,長5~20cm,直徑0.5~1.2cm。外表面褐色或黃褐色,有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顯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質硬脆,斷面較平坦,粉性,淡粉紅色。氣芳香,味微苦而澀。
【化學成分】 含牡丹皮原甙(paeonolide)、牡丹酚(paeonol)、芍藥甙(paeoniflorin)、羥基芍藥甙、苯甲醯芍藥甙及揮髮油。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行瘀。用於溫毒發斑、吐、衄、便血,骨蒸勞熱,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扑傷痛。

套用

1、用於斑疹吐衄。本品微寒,能清營分、血分實熱,有涼血止血之功。治溫病熱入營血,迫血妄行,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多與生地黃、赤芍同用。
2、用於溫邪傷陰,陰虛發熱。本品辛寒,善於清透陰分伏熱。多用治溫病後期,邪伏陰分,津液己傷,夜熱早涼,熱退無汗之證,常與鱉甲、生地黃、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鱉甲湯。
3、用於血滯經閉,痛經痞瘕,跌打損傷。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治血滯經閉、痞瘕等,常與桃仁、赤芍、桂枝同用,如桂枝茯苓;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常與當歸,桃仁、乳香等同用。
4、用於癰瘍腫毒,腸癰腹痛。本品苦寒,清熱涼血,散瘀消癰。用治火毒熾盛,癰腫瘡毒,可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同用;用治腸癰初起,多配伍大黃、桃仁、芒硝等,如大黃牡丹皮湯。
5、急性闌尾炎:牡丹皮、赤芍、桃仁、紅花、大黃各9g,敗漿草、紅藤、板藍根各15g,水煎服。
【用法用量】 煎服,6-12g,散熱涼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 血虛有寒,月經過多及孕婦不宜用。 

備述

1、《本經》:“主寒熱,中風契從、痙、驚癇邪氣,除堅症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
珍珠囊》:“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無汗骨蒸。”
本草綱目》:“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2、本品含牡丹酸、牡丹酸甙、牡丹酚原甙、芍藥甙、揮髮油及植物甾醇等。丹皮酚及糖甙成分均有抗炎作用。丹皮酚有鎮靜、降溫、解熱、鎮痛、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又水煎液、丹皮酚及除去丹皮酚的水煎液,均有明顯降莊作用。其煎劑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多種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丹皮酚還可使動物子宮內膜充血,有通經作用,並有抗小鼠早孕作用,丹皮酚尚有抗潰瘍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