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4年由國家科技部批准組建,定位於套用基礎研究,以災害天氣監測、分析、演變機理及預測理論、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

簡介

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開展災害天氣監測、形成機理及預測的新理論與新技術研究。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隸屬於中國氣象局,其前身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氣象科學研究所,1978年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1991年更為現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是我國大氣科學領域學科種類最多、規模最大的科研機構,是以研究災害天氣、氣候與氣候系統、大氣成分、雷電防護與大氣探測、人工影響天氣、生態環境與農業氣象、數值模式等為主攻方向的我國大氣科學綜合研究基地,是我國大氣科學研究,特別是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中堅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

現任主任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趙平研究員兼任。

定位和科學目標

定位

以災害天氣監測、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為主,圍繞提高災害天氣監測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的業務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災害天氣形成機理以及監測與預測有關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為國家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有力支撐和引領。

研究方向

主要為災害天氣監測與資料融合、災害天氣的演變機理、災害天氣模擬及預報理論與方法和災害天氣精細化預報中試套用。

科學目標

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瞄準制約氣象業務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創新研究;建立災害天氣系統的多尺度物理模型,揭示中小尺度系統的結構、物理過程及形成機理,深刻認識青藏高原影響機制;發展多源資料綜合獲取、分析和融合的理論、方法及套用技術,不斷提高對災害天氣的監測與分析能力;解決青藏高原影響和東亞季風背景下數值天氣預報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點,不斷提高災害天氣定量預報能力。

打造國家級災害天氣研究基地

2013年初,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改革重組,以為氣象業務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目標,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瞄準制約氣象業務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創新研究,重點在災害天氣監測與資料融合、災害天氣的演變規律、災害天氣模擬及預報理論與方法、災害天氣精細化預報中試套用等方面進行深化研究,積極組織開展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加強人才隊伍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以及試驗基地和中試平台的建設,不斷促進科研與業務的結合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套用。

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現代天氣業務發展和國家防災減災需求,在災害性天氣監測技術、暴雨颱風和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結構與形成機理、數值模式、資料融合、預報系統開發、青藏高原對天氣氣候影響等多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承擔了多個國家項目,產出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培養了一支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災害天氣研究隊伍;與廣東省氣象局、湖北省氣象局、安徽省氣象局以及上海市氣象局聯合組建了4個災害天氣中尺度觀測與套用外場試驗基地,建立了青藏高原及東緣區域綜合氣象觀測基地;“中尺度災害天氣監測、分析與預報系統”“新一代天氣雷達基數據質量控制和三維拼圖系統”等成果已在多個業務單位推廣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