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香竹

灰香竹

灰香竹灰香竹(C.pallens Hsueh et Yi)產於雲南金平、元陽等地,常在村旁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灰香竹灰香竹

竿高5—8米,粗2—5厘米,共具40餘節,新竿被白粉而呈灰綠色;節間長12—29厘米,筒形,在有分枝的一側稍扁平,中空較大,壁厚3—4毫米;竿環呈窄脊狀隆起,上部分枝的節處常膨大呈扣盤狀;籜環於幼時具一圈寬約2毫米之籜基殘留物,在其上與下方均被有微毛;節內長約4毫米;刺狀氣生根環生於竿下部不分枝之各節,每節約20根,其刺短而平直或先端微彎,彼此分離;竿芽桃形,先出葉先端與其邊緣均密被淡棕包氈狀柔毛,內含3芽;分枝習性較高,約開始於竿的第十節,主枝與次生枝均三出·數,主枝長約70厘米,幼時常呈紫紅色。籜鞘薄革質,自基部向上約高度為3/4處開始收縮,先端變窄,背部縱脈明顯,遍布淡棕色小刺毛(肉眼觀察則不明顯)及淡褐色小斑塊,鞘基底密被微毛,腹面有光澤,小橫脈有時可見,鞘中央顯著突出呈“山”字形,高達1.5厘米,兩側之肩部不等高,致使先端兩側不對稱;籜舌暗褐色,光亮,其位於鞘口中央突起部分,亦常向上突出,高3—13毫米,邊緣呈不規則波狀齒裂,並生有寬扁易落之縋毛,籜舌在肩部上端功;可增大而類似籜耳;籜片帶狀披針形,長4—16厘米,寬1—1.5厘米,無毛,邊緣常內卷,基部作鉗形鑲嵌籜鞘頂端,且易自該處脫落。末級小枝大都具6葉;葉鞘長4—5厘米,無毛;葉舌高1.5毫米,背面被垢狀物,鞘口繼毛缺失或偶為1或2條;葉片長約13厘米,寬1.5厘米,基部楔形,先端之芒尖長約3毫米,兩面均為綠色,無毛,次脈3或4對,小橫脈明顯。花枝未見。筍期6-7月。

產地分布

雲南金平。模式標本采自金平永平鄉。

參考文獻

ChimonocalamuspallensHsuehetYiinAct.Bot.Yunnan.1(2):78.Pl.2.1979;雲南樹木圖志下冊,1361頁,圖633.1991.

本屬概述

HsuehetYiinAct.Bot.Yunnan.1(2):75.1979.中小型竹類,地下莖合軸叢生。竿梢頭直,中下部各節均有一圈相互靠接或各自分離的刺狀氣生根;節間圓筒形,在分枝的一側微扁或具縱脊與溝槽,罕渾圓,空腔內常具黃色芳香油液;竿環微隆起至強隆起;竿每節具1枝或多枝,但常為3枝或具3柱枝,枝環顯著隆起,主枝下部節上亦可有刺狀氣生根刺。竿籜脫落性;籜鞘一般均較其節間為長,紙質至薄革質,背部通常貼生棕色小刺毛,鞘口狹窄,呈舌狀突出或下凹;籜耳通常不明顯;籜舌顯著,常具流蘇狀縫毛;籜片線形至披針形直立或外翻。葉耳微小或不存在,鞘口縫毛髮達,勁直或波曲;葉舌低矮;葉片通常較小,狹窄,次脈2—4對,罕可更多,小橫脈清晰,組成長方格狀。圓錐花序簡短而疏散,位於具葉小枝之頂端,花序分枝的基部通常具微毛與鱗片狀苞片;小穗含小花4—12朵,最上方小花為不孕性,且常呈針芒狀;小穗柄扁平,小穗軸節間的內側扁平,具淺溝槽,向上漸粗而呈棒狀,密,被門包柔毛;穎2片,第一穎較小,3—5脈,第二穎7脈;外稃薄革質,7—9脈,小橫脈通常明顯,先端鈍尖,邊緣生纖毛;內稃略長於外稃,質地與外稃相同或較之為薄,背部具2脊,脊上被纖毛,先端鈍;破3,倒卵形或菱形兼卵形,先端細齒裂為纖毛,呈流蘇狀,後方1片較小;雄蕊3,花葯不伸出花外;子房無毛,花柱2或單一,簡短,柱頭2,羽毛狀。穎果呈細長紡錘形,光滑,無腹溝。

模式種:香竹ChimonocalamusdelicatusHsuehetYi本屬現知共有10種與1變種,其中2種產國外,1種見於西藏東南部及雲南西南部,其餘7種與1變種均為雲南南亞熱帶山區所特有,由此可知雲南南部實為本屬的分布中心。香竹屬與玉山竹屬YushaniaKengf.相似,甚至有將其併入五山竹屬的意見。不同之處在於本屬無細長的竿柄,竿節上有刺狀氣生根,外稃多脈而先端鈍,內稃長於外稃等特徵可以與玉山屬相區別。香竹屬在營養體上,特別是竿基部各節處環生刺狀氣生根,與寒竹屬Chimonobamb-usa頗易相混。但本屬地下莖為合軸叢生,而寒竹屬則是單軸散生,有真鞭,故彼此仍易區分。此外,本屬具真花序,寒竹屬只具花枝而無真正穗軸延續的花序,故此兩屬應是隸屬於不同的超族之葉。發筍期在夏秋兩季,筍味美,故民眾均稱之為“香竹”,為著名的:用竹;其竿材堅硬,空腔內含芳香油液,不易為蟲蛀,為良好的材用竹。

本族概述

灰香竹灰香竹

E.G.Camus,Bambus.16.1,913.MunroinTrans.I.Inn.Soc.26:13.1868,prosubsect.SubSect.Triglossae.地下莖多為合軸叢生(丘斯夸竹屬ChusqueaKunth的種類變異甚大,可具各種類型,惟其大多數種仍是合軸叢生)。竿直立或其下部直立而上部作弧形彎曲,或為攀援性,甚至可完全倚伏它物之上,下部各節有時還可環生刺狀氣生根;節間圓筒形或在分枝節的上方一側節間具深凹的縱溝,實心乃至巾空。竿每節具3芽乃至多芽,以後分多枝,其中有1主枝,顯著甚至可與竿同粗,細枝較多,或在某些屬種中主枝不發達。葉片的小橫脈明顯或否。花序常生於有葉或無葉(葉片尚未長出或是業已落去)的枝條上,山罕可直接發生在竿節上,呈疏鬆或緊密的圓錐、總狀、穗狀、傘房乃至頭狀等花序。小穗含數至多朵小花,但大都僅上端或頂端1或2朵成熟,其餘的不孕小花則位於小穗之下部;小穗軸節間甚短,可延伸至最上方小花的內稃之後而頂生1極為退化的小花:穎2—4(5)片;外稃先端尖銳或具短芒;內稃先端常有簡短的裂,但亦有完整者,其背部有深溝或具2脊(個別屬種的內稃與外稃同形,即其背部圓拱而僅具1中肋);鱗被3,位於側方的2片可成對稱形;雄蕊3,花絲彼此分離,花葯能例,出花外或否;花柱1,短,柱頭2。穎果。模式屬:丘斯夸竹屬ChusqueaKunth,計有100種以上,中南美洲特產。本族現知有產於中南美洲的丘斯夸竹屬ChusqueaKunth(100餘種)以及分布在亞洲的不丹竹屬ButaniaKengf.(僅1種)、香竹屬ChimonocalamusHusehetYi(10種及1變種)、鐮序竹屬DrepanostachyumKengf.(7種或更多種)等4屬。我國有後列的2屬,計15種。
超族概述:KengetKengf.exKengf.inJourn.Bamb.Res.11(1):22.1992descr.InlatineetSinice;中國種子植物分科檢索表附薔薇科,豆科暨禾本科等分屬檢索表附錄55,67頁,1951;中國主要禾本植物屬種檢索表附系統名錄1,151.1957;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XXXIII,2,7.1959,omninoproSeriessubBambusoideae,inclav.Velindescr.Sinicetantum;Journ.Bamb.Res.1(1):9,14.1982,inTab.Etclav.Sinicetantum;Journ.WubanBot.4(4):332.1986,descr.InSinice;Journ.Bamb.Res.6(3):15.1987,descr.InAnglice.地下莖有各種類型。竿籜大都為宿存性或遲落。花序為單次發生的總狀或圓錐花序(國外的種類還可有穗狀或頭狀花序),花序總梗較長,其下方有營養葉或由葉變態而成的苞片或佛焰苞託附;花序主軸及其分枝都是在結構上均勻一致而延續的,即無明顯的節環;,因此與營養軸有所不同,花序在分枝處雖常可生有甚退化的小型苞片,但在苞片腋內決無先出葉存在,惟有時可在花序分枝腋內具一枕瘤。小穗通常具柄(極少數種類可以例外),基部除有穎2或3片外,並無變形的葉片託附。果實多為穎果,稀可為堅果狀。模式屬:北美箭竹屬ArundinariaMichaux本超族在我國除產於中南美洲的節柱竹族Arthrostylideae外,計有香竹族Chusqueeae和北美箭竹族Arundinarieae二族,共含16屬250餘種,分布在華東、華南和西南各省區,多數種類還在高海拔山區。

亞科概述

植物體木質化,體中所含的SiO2可高達70%,常呈喬木或灌木狀。竿和各級分枝之節均可生1至數芽,以後芽萌發再成枝條,因而形成複雜的分枝系統;地下莖(rhizome)亦甚發達和木質化(指植株成長後而言),或成為竹鞭在地中橫走[此為單軸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較竿徑為細,故亦稱細型(1eptomorph)],或以眾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兩者堆聚而成為單叢[即合軸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節而無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較長的延長時,稱之為假鞭(pseudorhizome),此時地面竿則為多叢兼疏稀散生,如同時兼有上述兩類型的地下莖,則稱為復軸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為多叢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長方式,即由地下莖(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稱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暫時期。葉二型,有莖生葉與營養葉之分;莖生葉單生在竿和大枝條的各節,相應地稱為竿籜(culm-sheath)、枝籜(branehsheath),它們有頗為 發達的籜鞘和較瘦小而無明顯中脈的籜片,在兩者間的聯結處之向軸面還生有籜舌,此 外籜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籜片絕對無柄;營養葉二行排列互生於枝系中末級分枝(常稱具葉小枝)的各節,並可形成類似複葉形式的同一面,其葉鞘常彼此重疊覆蓋,相互包卷,葉鞘頂端還可生有葉舌、葉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屬物,葉片具葉柄,中脈極顯著,次脈及再次脈亦均明顯,小橫脈易見或否,葉柄簡短,位於葉鞘頂端由內外兩個葉舌所形成的杯狀凹穴之內,因基部具關節,故嗣後葉片能連同葉柄一齊從鞘上脫落,而葉鞘則在枝條上存留較久。

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長(數年、數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種終生只有一次開花期,花期常可延續數月之久。竹類花序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為有如普通禾草那樣,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習慣上以小穗為一單位)可形成各種式樣的花序,它們的發育是一次性完成的,術語上稱為單次發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著生部位都是在植株營養體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營養葉[稱旗葉(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軸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實心,即內部結構上下均勻一致,分枝處(包括小穗柄著生處)無明顯的節,偶可有小形的鱗片狀苞片,其腋內無芽,僅在枝腋有時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類中稱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與另一類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對應;後一類型的基本結構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頂生於極為短縮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內側照例有1片先出葉外,其上方的葉器官均減退呈穎狀或外稃狀的苞片,且連同頂生的小穗 在外觀上混為一體而類似“小穗”,但此實為一複合性的構造物,其下方屬於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內常有小枝芽[此時該苞片稱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發育,則可成長為次生假小穗,後者的腋芽也有可能發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複,最後可形成一團假小穗叢,這是由各級假小穗依次發育生長而成的,故稱此假小穗叢為續次發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們著生在營養枝甚至在主竿的各節以 形成穗狀、圓錐狀或球形的頭狀等式樣的花枝,惟其主軸及分枝均並不特化,仍與營養 枝無異,還是有著明顯的節和中空的節間,因此也有人常將此花枝誤稱為“花序”。

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穎l至數片或可無穎,有時將穎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稱為 過渡穎(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內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與真正的穎有所區別;外稃具(3)5脈乃至多脈,先端無芒或有小尖頭,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從不為膝曲芒;內稃具2脈或更多脈,背部具2脊或呈圓弧形而無脊,先端有時可分裂或下凹;鱗被多為3片,稀可無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為多數(例如我國不產的群蕊竹屬Ochlandra Thwait.)花絲彼此分離或有部分的連合,甚至相 互連成管狀或片狀而成為單體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頭(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圓形、長橢圓形或近於球形,有時基部乾縮而作具柄狀。果 實有各種類型,穎果較常見,易與稃片相分離,果皮乾燥或新鮮時稀可肉質,有時為碩大型,此時則較子房原來體積增大許多倍(例如梨竹屬Melocanna Trin.),種臍線形,幾與果實同長,胚小,多為F+PP型或略變為其他類型,胚乳多為單粒澱粉質(梨竹屬等 可無胚乳)。染色體基數X=12。模式屬:?竹屬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 竹亞科(不包括我國不產的草本竹類)就狹義而言計有70餘屬1000種左右,一般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尤以季風盛行的地區為多,但也有一些種類可分布到溫寒地帶和高海拔的山嶽上部;亞洲和中、南美洲屬種數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歐洲除栽培外則無野生的竹類。在產地通常與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純群。我國除 引種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屬500餘種,分隸6族;其自然分布限於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 各省區,少數種類還可向北延伸至秦嶺、漢水及黃河流域各處。

本科概述

植物體木本(竹類和某些高大禾草亦可呈木本狀)或草本。根的類型極大多數為鬚根。莖多為直立,但亦有匍匐蔓延乃至如藤狀,通常在其基部容易生出分櫱條(sucker或shoot),一般明顯地具有節(node)與節間(internode)兩部分[莖在本科中常特稱為稈(culm);在竹類中稱為竿,以示與禾草者相區別;節間中空,常為筒形,或稍扁,髓部貼生於空腔之內壁,但亦有充滿空腔而使節間為實心者;節一處之內有有橫隔板(diaphragm)存在,故是閉塞的,從外表可看出鞘環(sheathnode)和在鞘上方的稈環(culmnode)兩部分,同一節的這兩環間的上下距離可稱為節內(intrahode),稈芽即生於此處。葉為單葉互生,常以1/2葉序互動排列為2行,一般可分3部分:①葉鞘(leafSheadth),。它包裹著主稈和枝條的各節間,通常是開的,以其兩邊緣重疊覆蓋,或兩邊緣癒合而成為封閉的圓筒,鞘的基部稍可膨大;②葉舌(ligule)位於葉鞘頂端和葉片相連線處的近軸面,通常為低矮的膜質薄片,或由鞘口燧毛來代替,稀為不明顯乃至無葉舌,在葉鞘頂端之兩邊還可各伸出一突出體,即葉耳(auricle),其邊緣常生纖毛或燧毛③葉片(blade),常為窄長的帶形,亦有長圓形、卵圓形、卵形或披針形等形狀,其基部直接著生在葉鞘頂端,無柄少數禾草及竹類的營養葉則可具葉柄(petiole)],葉片有近軸(上表面)與遠軸(下表面)的兩個平面,在未開展或乾燥時可作席捲狀,有1條明顯的中脈(midrib)和若干條與之平行的縱長次脈(sècondary veins),小橫脈(crossedveitilet)有時亦存在。

花風媒,只有熱帶雨林下的某些草本竹類可罕見蟲媒傳粉;花常無柄,在小(rachilla)上互動排列為2行(尤以多花時為然)以形成小穗(spikelet),由它們再組合成為著生在稈端或枝條頂端的各式各樣的複合花序,惟有一部分竹類的小穗可直接著生在竿和枝條之節處[此情況可說是無真正的花序而僅有花(floweringbranch)],小穗軸實為一極短縮的花序軸(rachis),在其節處均可生有苞片(boract)和先出葉中(prophyll)各1片,若其最下方數節只生有苞片而無他物,則此等苞片就可稱為穎(glume),而陸續在上方的各節除有苞片和位於近軸的先出葉外,還在兩者之間具備一些花的內容,此時苞片即改稱為外稃(lemma),先出葉相應地稱為稃(palea),在習慣上通常將此兩稃片(anthoecium)連同所包含的花部各器官統稱為小花(floret),以一朵兩性小花為例,它計有:①外稃:通常呈綠色,有膜質、草質、薄革質、革質、軟骨質等各種質地,先端漸尖、急尖、鈍圓、截平、微凹或二裂者,常具平行縱脈,主脈 申出乃至成芒(其他脈亦可如此);②內稃;常較短小,質地亦較薄,先端多呈截平或微凹,背部具2脊,亦有若干平行縱脈,其2脊可伸出成小尖頭或短芒;③鱗被(亦稱漿片)(lodicule):此為輪生的退化內輪花被片,計2或3片,稀可較多或不存在,形小,膜質透明,下部具脈紋,上緣生小纖毛;④雄蕊:其數為(1)3—6枚,稀可為多數,下位,具纖細的花絲與二室縱裂開(稀可頂端孔裂)的花葯,後者常以中部背著花絲頂端,嗣後成熟時能伸出花外而擺動,用以散布花粉;⑤雌蕊1,具無柄(稀或有柄)一子室的子房,花柱2或3(稀1枚或更多),其上端生有羽毛狀或帚刷狀的柱頭,子室內僅含1粒倒生胚珠,它直立在近軸面(即靠近內稃)一側之基底。果實通常多為穎果(caryopsis),其果皮質薄而與種皮癒合,一般連同包裹它的稃片合稱為穀粒(grain),此外亦可有其他類型的果實而具游離或部分游離的果皮;種子通常含有豐富的澱粉質胚乳及一小形胚體,後者位於果實或種子遠軸面(即靠近外稃)的基部,在另一側或其基部從外表即可見到線形或點狀的種臍(hilium),通常線形種臍亦稱為腹溝(ventral sulcus)。模式屬:早熟禾屬Poa L.本科已知約有700屬,近10000種,是單子葉植物中僅次於蘭科ORCHIDACEAE的第二大科,但在分布上則較之更為廣泛而且個體遠為繁茂,亦即它更能適應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甚至可以說,凡是地球上有種子植物生長的場所皆有其蹤跡。中國各省區都有其分布,除引種的外來種類不計外,國產200餘屬,1500種以上,可歸隸於7亞科,約45族。

本目概述

本目只含禾本科一科,其性狀描述可詳見該科。過去有人認為它的親緣與莎草科 CYPERCEAE有較密切的關係,故將此兩科同歸隸於穎花園GLUMIFLORAE之內。 據新近的研究,特別是通過葉解剖與孢粉學等方面的研究,已證明未本科很可能是從須葉 藤科FLAGELLARIACEAE的域外草屬Joinvillea Gaudichaud這一類型的植物演化而 來。禾本科與莎草科只是形態上的相似,並非有真正的親緣,故它們不應同隸於一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