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袋鼠概述
灰袋鼠的形態特徵和紅大袋鼠相似,體型較小,體長110~130厘米,尾長100~110厘米,體重60~80千克;鼻孔兩側無黑色須痕;體毛呈深灰色。灰袋鼠主要生活於灌木叢中。食物以樹葉和野菜為主,也吃草類,但食草量比大赤袋鼠少。其他生活習性和大赤袋鼠相似。它們結群生活,在早晨和黃昏活動。善於跳躍,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一般能跳過7~8米的距離和1.5~1.8米的高度。它們的尾巴用途很大;慢行時,起第“五肢”的作用;跳躍時,則向後伸直,用來平衡身體;遇敵時,又是自衛和進攻的“武器”,如果敵手被它那粗壯有力的尾巴擊中,就有致命的危險。灰袋鼠它們無固定繁殖季節,孕期約為1個月,每胎1仔,偶有2仔,但出袋前一般死掉1隻。初生幼仔體長2.5厘米,體重約2克,全身裸露,雙眼緊閉,未發育完全。出生後它本能地用前肢抓住母獸的腹毛慢慢地爬到育兒袋裡。母獸的育兒袋內有四個乳頭,幼仔隨便叼住其中一個,乳頭便有規律地收縮,自動向幼仔嘴裡輸送乳汁。幼仔半年以後出袋活動,約10個月獨立生活,1.5~2歲性成熟。壽命20~22年。灰袋鼠產於澳洲的南部和西部。
生活地區
灰袋鼠喜棲開闊的林地,體態矮胖,灰暗的皮毛長而厚。主要產於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
生活習性
灰大袋鼠只生活在澳大利亞,它們身長可達到2米,尾長可超過1米,體重近200公斤。灰大袋鼠的後腿十分強健,前腿平時著地,奔跑時呈跳躍式。它們一躍能跳12米多,同時向上能達到3米高。通常以時速13公里的速度前進,奔跑時可達到50公里以上。它們的尾巴不僅在奔跑時用來保持平衡和穩定,休息或吃草時還用來是支撐身體。大袋鼠的腹部有一個育兒袋,剛出生的幼崽只有一個手指大,眼睛雖看不到東西,卻可本能地鑽進育兒袋並準確找到奶頭吃奶。它們要在裡面生活100天,以後便離開母親,到外邊單獨活動,但受到驚嚇還要鑽回媽媽的育兒帶里,約三年左右,才能成年。除灰大袋鼠外,還有紅大袋鼠,岩大袋鼠,岩大袋鼠又分東岩大袋鼠、黑岩大袋鼠和羚羊型袋鼠等等。其中岩大袋鼠很適應乾旱生活,完全不喝水也至少可以生存14天。
袋鼠科
袋鼠科是個種類繁多的大科,超過50種,包括各種大袋鼠、樹袋鼠。大袋鼠分布於澳洲大陸和附近島嶼,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有袋類,其中大赤袋鼠體重可接近90公斤,大灰袋鼠體重也可接近70公斤,它們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袋鼠,並且是澳大利亞的象徵。大袋鼠是雙足跳躍行走動物的代表,跳躍能力極強,速度很快。樹袋鼠起源於路棲的袋鼠,由於適應了樹棲生活,體型習性和陸棲的同類有了一定的差別,體型有些似熊,與其他袋鼠相比,前肢較長而後肢較短,和其他袋鼠一樣,樹袋鼠仍然保留了很強的跳躍能力,可以在樹枝間跳躍很遠的距離。樹袋鼠分布於主要分布於紐幾內亞及附近島嶼,少數分布於澳洲東北部,生活於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所有的袋鼠都是植食性動物,其中相對比較原始的成員以嫩葉為食,而比較進步的成員則食草。
形狀
有袋目的1科。身體的大小差異很大,體長23.5~160厘米;頭小,尾長而被毛,基部變粗;後肢比前肢顯著強大,前肢具5趾,後肢缺第1趾,第2、3趾小,並由皮層連線在一起,第4趾最長,第5趾次之;雌獸都有很發達的袋囊,內有4個乳頭,但通常只有2個有機能。共17屬52種。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及其鄰近島嶼。
生活習性
本科動物除1個樹棲的屬——樹袋鼠外,都適應跳躍生活、草食性。由於具有類似反芻的消化方式,能占據對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不利的區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別的適應:雌獸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後,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發育到100個細胞階段就停止發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則繼續發育;幾周后第2個幼仔又可降生。
身體概述
大袋鼠的腦還很原始,說明在進化上還是處於較低水平。分布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由於沒有競爭者,故能大量發展起來。皮柔軟而堅韌,可製革,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分群
①鼠袋鼠,包括5屬,為袋鼠中最小的和最原始的類群。其中,麝袋鼠屬後足具有發育良好的第1趾,前肢與後肢接近等長;短鼻袋鼠屬、赤鼠袋鼠屬、荒漠袋鼠屬、長鼻袋鼠屬尾短而裸,能纏繞用以攜帶築巢的樹枝。②兔袋鼠,包括2屬,即兔袋鼠屬和條紋袋鼠屬,它們能在低草中隱藏並適應跳躍生活,與兔類相似。③甲尾袋鼠,包括1屬Onychogalea,尾端具1角質距。④樹袋鼠,包括1屬Dendrolagus,適應樹棲生活,前肢再次發展,約與後肢相等。⑤岩袋鼠,包括兩屬,即岩袋鼠屬和小岩袋鼠屬。適應岩棲攀爬生活,足墊十分發達。⑥小叢林袋鼠,包括兩屬,即短尾小叢林袋鼠屬和紅腳小叢林袋鼠屬。喜棲於沼澤地區的草叢、灌叢和密林中。⑦叢林袋鼠,包括1屬,為中型袋鼠。較大袋鼠略小。⑧紐幾內亞林袋鼠,包括兩屬,即林袋鼠屬和山林袋鼠。⑨大袋鼠,包括1屬Macropus,是有袋類中的“巨人”,體長可達1.6米,站立時高達2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