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連寨回族滿族鎮

火連寨回族滿族鎮

火連寨回族滿族鎮,隸屬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鎮政府駐火連寨村,人口1.22萬人,面積43.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火連寨;4個村委會:火連寨、營子、(梨樹溝)上堡、(梨樹溝)下堡。是一個工業比較發達的鄉鎮,全鎮有漢、回、滿、朝鮮、錫等六個民族,曾因回、滿族集居眾多而被稱為火連寨回族滿族鎮。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火連寨回族滿族鎮, 隸屬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鎮政府駐火連寨村,人口1.22萬人,面積43.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火連寨;4個村委會:火連寨、營子、(梨樹溝)上堡、(梨樹溝)下堡。其中營子居民多為回族。
火連寨鎮隸屬於本溪市溪湖區,位於本溪市的北部,地處近郊,交通便利。火連寨是市、區西北部重要出口,位於東經123°43′,北緯41°21′,距市中心8.4公里,東與明山區高台子鎮接,南臨市中心城區,西接燈塔市雞冠山鄉,北連石橋子經濟技術開發區,距沈本高速公路2.5公里,沈丹公路、瀋丹鐵路、本雞公路貫穿全鏡。全鎮總面積為43.6平方公里,境內四周環山,谷地呈帶狀,東西長,南北短,冬冷夏熱,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石灰石礦、鐵礦、石膏礦等均有一定規模的儲量。鐵礦石資源尤為豐富,目前已探明,火連寨鐵礦石儲量為6478萬噸,工業儲量(BC級)2767萬噸,已是火連寨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它下轄四個村和一個社區,總人口12366人,其中農業人口5373人,人均耕地0.3畝,是一個工業比較發達的鄉鎮,全鎮有漢、回、滿、朝鮮等六個民族,曾因回、滿族集居眾多而被稱為火連寨回族滿族鎮。

歷史悠久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火連寨原名興隆寨,約在滿洲國時期,由於在此區土法煉焦焦爐遍地都是,小焦爐一個連一個,從遠處眺望如篝火與村寨連片,故稱火連寨延用至今。火連寨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小城鎮,發展到今天,有它不同尋常的歷史淵源。它的前身是火連寨村,1956年經市批准撤銷原村,建立火連寨鄉人民政府,隸屬溪湖區。1958年又改為火連寨人民公社,1963年末劃歸牛心台區管轄,1968年又劃歸立新區管轄。1978年火連寨人民公社改為火連寨公社管委會;1984年又劃回溪湖區管轄。1987年,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事業,經市政府批准溪湖區火連寨鄉改為火連寨回滿族鎮;2002年1月依據遼政(2002)15號檔案,撤銷火連寨回滿族鎮,改為火連寨鎮。它有始建於386年前明朝萬曆年間的火連寨清真寺,建築面積為616餘平方米,其造型古色古香,光緒20年9月,左寶貴途經本溪,為火連寨清真寺題詞“普慈今世”。中國伊斯蘭教著名學者、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辛亥革命前後主張經漢兼授的代表人物之一張子文大阿訇就誕生在火連寨營子村。“火連寨、梨樹溝、榆樹底、小姐樓”等許多優美的民間傳說再現了昔日火連寨的自然風光和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勇敢。

現在發展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火連寨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建成了四個特色區域,來規範和拓展火連寨經濟發展的空間。一是建成營子高科技工業園區;二是以改造老區為重點,建成集科技、教育、商業、金融、辦公、住宅等設施建設為一體的生活區;三是以大礦為核心,在上下堡形成黑色金屬深加工區。四是建成以果樹和養牛產業化為龍頭的農業示範區。全鎮現有工業企業48家,資源型企業相對居多,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鎮政府確立了“礦產業先行,帶動經濟成長,接續產業並進的發展思路”。要在產業鏈條的拉長中壯大經濟總量,在產業的相互依賴中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在培育新的產業中加大接續產業的投入力度。古詩說的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利用外來資金進一步激活本地經濟,已成為火連寨人的共識。為了更好地吸引外資,全鎮上下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完善硬體設施建設,實施掛牌保護和制定優惠政策,強化服務意識,為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僅近兩年來,全鎮企業就由過去的20戶30廠發展到現在的40戶48廠,例如:本溪市火連寨鐵礦選礦廠通過公開招標拍賣一次性買斷374畝土地永久使用權成為民營企業。礦石儲備量達2658萬噸,可開採50年。資源優勢帶動了企業的規模,對人才的重視提高了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近年來,該廠採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鐵精粉的含量,取得了顯著成效。200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6008萬元,稅收2275萬元。2002年被評為“遼寧省百強企業”,獲本溪市委、市政府“明星企業”榮譽稱號。
遼寧工源水泥集團,投資2億元的乾法水泥熟料生產工程。所採用的新型乾法,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水泥熟料生產方法,國內外市場需求很大,年產熟料2500萬噸,新增銷售收入1.3億元,新增利稅2775萬元。
本溪市郡遠球團廠等五戶以鐵精粉為主要原料深加工企業,2002年以來相繼落戶火連寨,現有球團豎爐13台,年生產量可達20餘萬噸,產值 達1.2億元,稅收350萬元,安置勞動力200餘人。 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場發展前景比較好的通用金屬材料廠、造紙廠、本溪市宏達金屬材料公司等非資源型企業紛紛在火連寨安家落戶。2003年全鎮招商引資 達到27750萬元,到位資金9000萬元。2004年底,招商引資達到23900萬元,到位資金21300萬元,為區下達計畫的250.6%,為上年同期的237%。生產規模翻了一番,財政收入翻了四番,由2002年底的1000萬元稅收達到2004年的4900多萬元。
如果說火連寨的工業在電光火石中鋪就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那么火連寨的農牧業則是在有限土地上綻放的一塊奇葩。火連寨鎮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僅0.3畝。鎮黨委、鎮政府結合鎮情,確定了以改革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目的農業發展思路。認識到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有所作為,只有在果樹產業化和養殖產業化上做文章。火連寨梨樹溝因盛產尖把梨而得名,相傳,滿族的先人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達建立金朝前,一次征戰路經此地,睦至深秋,飢餓難忍,尋找食物來到一個小山樑,忽聞一陣奇香撲鼻,順著香味飄來的方向尋去,只見一個溝膛子和兩面的山坡上有許多梨樹,熟透了的黃橙橙的梨子落了滿地,仔細一瞧,梨子的樣長得很特別,就像小葫蘆按個把。軍卒撿了一些回去給完顏阿骨打,他吃了後,覺得這種梨個大水份充足,而且肉細味甜,就令手下人等上山采梨吃了個痛快,並給這梨取了個名叫尖把梨,後來他取得政權,當了大金黃帝稱金太祖,尖把梨就成為貢品。目前火連寨果樹已發展到3500畝,品種達10餘種,並打出“溪湖貢梨”品牌,產品暢銷省內外。同時突出三個基地建設,通過黨群共同致富信用聯合體的形式,帶頭、引導和扶持各基地的發展和壯大,目前全鎮共有黨群共同致富信用聯合體5個,通過他們的示範帶頭作用,來帶動了火連寨鎮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現邢書茂、高尚仁的養豬基地;汪孝福、張瑞澤的養牛基地;王艷、張乃福的養雞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並帶動了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為了做到信息靈,了解和掌握市場,全鎮四個村都配置了電腦,並接入了寬頻,為農民產供銷提供幫助。現全鎮共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戶87戶,年平均戶收入可達1.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650元。
歷屆班子的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換來了火連寨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和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他們緊緊抓住爭取來的省級小城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的機遇,對鎮容村貌進行了大張旗鼓的“整容”和“裝修”,在進行小城鎮規劃中,火連寨鎮黨委、政府本著“十年不落後,五十年不後悔”的想法,先後對全鎮道路、給排水、園林綠化、電力、電信、市政設施等項目,進行了統籌規劃。為加快地區經濟發展,為投資者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鎮政府加大對鎮容村貌和道路交通等硬體設施建設力度,成立了項目、亮化、招商、環境四個推進組。先後籌措資金近千萬元,實施了六大工程建設:一是興建自來水工程解決了鎮內居民吃水難的問題;二是舊區改造工程,修建給排水、供暖等基礎設施,建統一規劃的商住混合樓,以改善經營和居住環境;三是道路工程,修村路建民橋以解決村民行路難的問題,並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的目標。四是電話安裝工程,解決百姓通訊難的問題;五是有線電視安裝工程,以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六是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從而解決了部分村民用高價電的問題。鎮政府正籌建兩條路亮化工程、一個村屯綠化點、四個休閒廣場建設,這將成為小城鎮建設的新“亮點”。
鎮容變靚,百姓富裕。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起來,全鎮每村都有秧歌隊,舞龍隊、民間小劇團等活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爭做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的氛圍越來越濃,有2村被評為市政級文明村,有609戶被評為十星級文明戶。全鎮實現無一名輟學兒童,人口違法率控制在1.5‰以內,人口犯罪率控制在1‰以內,無一計畫外生育。火連寨鎮96年至今連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小城鎮”榮譽稱號、鎮黨委被市委授予“六個好”黨委、“先進黨委”;鎮政府被市政府授予“創業杯招商引資先進單位”,鎮計生辦被省計生委和市政府分別授予“新型生育文化示範單位”和“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等先進單位。
學校:火連寨鎮有國小一所,中學1所(9中)梨樹溝有希望國小一所
地圖:http://www.xzqh.org/quhua/21ln/210503.gif
郵政編碼: 117003
電話區號: 0414
主要產業: 礦山 水泥 農業 副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