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頭鎮

灣頭鎮

灣頭鎮——擁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鎮,位於揚州市區東部,轄區26平方公里、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85個村民小組,全鎮人口2.56萬人,是揚州城市建設三個行政副中心之一。這裡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內涵豐富,經濟基礎堅實,交通通訊便捷,配套實施完備,是投資興業、落戶安家的理想之地。此外還有澄海市灣頭鎮。

基本信息

區位優勢

優越的地理位置。灣頭鎮位於揚州市東郊,處於京杭大運河與芒道河之間,中部有廖家溝大河穿鎮而過,水域資源豐富。東與江都市接壤,南與廣陵區產業園區相聯,西瀕京杭大運河,北至新老運河交匯處。東距上海220公里,西距南京110公里,南距無錫105公里。

歷史文化

豐厚的文化內涵。灣頭古稱“茱萸灣”,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隋唐時京杭大運河由此向南進入揚州13道灣的第一道灣,並由此得名。隋煬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揚州,均由茱萸灣入境,並留有行宮。唐代詩人劉長卿留下了“半邏鶯滿樹,新年人獨還。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灣”的著名詩句,俗語“上揚州攏灣頭”自古流傳千年。

經濟發展

灣頭鎮灣頭鎮
堅實的經濟基礎。灣頭鎮工業經濟發達,工業起步較早,基礎比較雄厚,鎮村工業始於70年代初,特別是進入90年代,工業經濟取得快速發展,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300多家,產品門類齊全,有輕工、化工、機電、汽車配件、壓力容器、建材、電線電纜、健身器材等,個體私營經濟發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蓬勃發展勢頭。灣頭鎮經濟基礎較好,隨著揚州東聯西進建設步伐的加快,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1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63億元;第三產業營成額8.57億元;建築業產值9177萬元;完成財政收入37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606元。工業經濟較為發達,工業起步較早,基礎比較雄厚,全鎮現有工業企業600多家,產品門類齊全,有輕工、化工、機電、汽車配件、壓力容器、建材、電線電纜、健身器材等,個體私營經濟發達,玉器、牙刷、花卉等產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蓬勃發展勢頭。

對外開放

灣頭鎮是省內較早對外開放的鎮,1976年以來,先後接待外國友人及港澳同胞1000多批,甘比亞利比里亞、馬里、孟加拉蓋亞那新加坡等11個國家的首腦及領導人先後來鎮參觀訪問。並於1988年與日本新瀉縣入廣瀨村正式建立友好鄉鎮關係,是我國第一個與國外村鎮建立友好關係的鄉鎮。運河之濱,千年古鎮——灣頭,正朝著改革開放、融入城市、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生活文明的現代化城鎮方向邁進。以一流的環境、一流的城鎮、一流的經濟運行格局、一流的誠信、一流的市場運行朝著“兩個率先先導鎮”方向大步邁進。

交通運輸 

便捷的交通通訊。灣頭鎮距揚州中心城區5公里,水陸交通便利。
鐵路:揚州火車站為至北京西安廣州等5條鐵路客運線始發站,每天均有通達全國各地的客運列車。
公路:328國道淮揚公路和南繞城公路穿境而過,並留有岔道與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和沿線的中等城市形成暢通的公路網系。
水路:京杭大運河、芒稻河廖家溝大河將灣頭劃兩大板塊,並形成了三條便捷的水運通道。
通訊:設施先進齊全,光纜接入覆蓋全鎮,有國際直撥、傳真和寬頻INTERNET網。

基礎設施

灣頭鎮灣頭鎮
完備的基礎設施。灣頭地處科教發達的揚州市,鎮內學校、醫院、銀行、郵電等社會服務體系完備,有自來水廠3家、變電所2個、中學3所、國小5所(包括聞名全國的北京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幼稚園3所、醫院2所、衛生室13個、敬老院1所、郵電局1所、銀行6所。此外,揚州市老年康復中心、三面環水占地面積近千畝的生態公園——茱萸灣公園均坐落於灣頭鎮。廣闊的發展空間。灣頭鎮是江蘇省“百家名鎮”之一,江蘇省衛生鎮,受揚州市城市建設東聯西進的輻射,發展潛力大、空間廣,是揚州市城市建設規劃定位的揚州河東分區。全鎮規劃科學有序,是廣陵區重點發展的揚州市東部副中心。

特色產業

灣頭鎮灣頭鎮
玉器產業:揚州是現代中國玉器的主要產區,灣頭是揚州玉器的生產加工基地。全鎮目前有個體玉器加工戶300多家,初具規模的就有50多家,年產值在1.5億元,銷售約2億元,每年能培訓玉雕初級人才1000餘人,加工出的玉器產品有河南、廣東等地大的玉器市場的收貨人上門收購。灣頭鎮的玉器生產能力、技術力量都具備的充足的底氣,潛力強大,成品的銷路也很暢通,行業前景廣闊、收益豐厚。2005年,金鷹國際集團選址灣頭古鎮,投資1000萬港幣,修建廠房4600平方米,創立了揚州金鷹玉器珠寶有限公司,定位高檔精品玉器的生產,同時利用自身的連鎖銷售網路,實現玉器生產、銷售“一條龍”。金鷹玉器的落戶打破了灣頭玉器生產業困守的局面,灣頭將以金鷹玉器為龍頭,整合玉器加工、生產小作坊,開發建設玉器市場,充分展現玉器業的集聚效應,必將激發了灣頭古鎮玉雕生產的新活力。

位於揚州市東郊的灣頭鎮,古稱“茱萸灣”,處於京杭大運河與芒道河之間,中部有廖家溝大河穿鎮而過,西瀕京杭大運河,北至新老運河交匯處,多條水系匯交於此,北片古鎮區,往東北方向與鳳凰島風景區隔壁虎河而相望,向南繞過茱萸灣公園的北岸頭,沿古運河可達東關古渡,是水路通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水上遊覽線的重要景點。市公交32路直達該鎮,4路、10路穿鎮而過,交通十分便捷。綠化覆蓋率高,是天然氧吧。環境最宜人居。匯集了古鎮之慧氣、運河之秀氣的灣頭,必將成為運河河畔的一顆明珠,揚州城的水路上的名片。

澄海市灣頭鎮

灣頭鎮灣頭鎮
澄海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韓江支流蓮陽河出海口北側,東臨南海,與南澳島隔海相望。面積24平方公里。人口3.25萬。轄1居委會、5個村委會和6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北灣。相傳明中葉福建莆田人在此建村,以漁、農為生。地處韓江支流出海口之首,屬蘇灣都。取其蘇灣之“灣”,出海口之首為“頭”得名。原屬饒平縣蘇灣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屬澄海縣蘇灣都,1921年屬蘇南區。1951年屬海濱區。1953年屬縣二區。1958年屬蘇南公社。1972年析設灣頭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韓江沖積平原。沙質土。耕地面積999公頃。主種水稻、花生、甘薯、甘蔗、生柑、西瓜籽等,大蒜、蘿蔔籽為傳統特產。鄉鎮企業有醃製、抽紗、服裝工藝、農機等廠。有灘涂養殖業,養殖鴨、蚝等。有中學1所,國小6所,衛生院(站)6間。有公路通澄城。

南灣:在澄海市澄城東4公里,蓮陽河東岸。屬灣頭鎮。人口122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黃、章、翁3姓遷此建村,以捕魚、耕作為生。後合北面2村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析置,因處3村最南部,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35公頃,主種水稻、花生、甘薯、甘蔗、生柑。特產火蒜(蒜頭)、烏個白菜脯著稱。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北通灣頭。

北灣:灣頭鎮人民政府駐地。在澄海市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1萬。相傳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福建莆田周、吳2姓遷此建村,以捕魚、耕作為生。取“雲水直天、邊遠地帶”之意,名“雲天寨”;後合南面2個村落,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析置,本村處3村之北,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29.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甘蔗、花生、生柑、西瓜籽等。工副業以南金加工為主。有公路西北通蓮下,並接324國道。

灣頭鎮灣頭鎮
海後:在澄海市澄城東5.2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200人。因處鳳飛壠南面,初名南村。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因村臨南海,改稱海後。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113.8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西瓜籽等。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西北通灣頭、蓮下。

北村:在澄海市澄城東北6公里。屬灣頭鎮。人口2500人。相傳明末(約公元1630年)[HTSS]謝、戴2姓漁民遷此建村。因處韓江支流東溪出海口北側鳳飛壠北面,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78公頃,泥沙質土。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西瓜籽等。家庭副業以飼養母豬,繁殖豬苗為主。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西通灣頭在澄海市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3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馬、丁、洪3姓遷此建村,以打漁、耕作為業。後合南、北2個村落,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分設,本村處3村之東,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80.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西瓜籽、生柑等。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村南有公路西北接324國道.

灣頭鎮灣頭鎮
南份:南份在澄海市澄城東6.6公里,蓮陽河口北岸。屬灣頭鎮。人口518人。相傳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外砂李厝李氏遷此建村。因位於天壠之南,故名。日本侵占澄海時(公元1939—1945年)曾多次受日寇血洗,鄉散長達三年之久。1951年與海後東灣北村合稱四聯鄉。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19.5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盛產西瓜籽。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通蓮下。

東灣:東灣(Dōngwān)在澄海市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3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馬、丁、洪3姓遷此建村,以打漁、耕作為業。後合南、北2個村落,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分設,本村處3村之東,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80.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西瓜籽、生柑等。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村南有公路西北接324國道。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http://www.yznews.com.cn/xzpd/2006-10/11/content_55887.htm
http://zd.chinasunrise.net/yzglq/lx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