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巷鎮

後巷鎮

後巷鎮地處江蘇省丹陽市東北部沿江地區,屬蘇南經濟板塊。鎮域總面積63.9平方公里,人口3.56萬人,轄31個行政村和居民委員會。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後巷鎮率先成為鎮江市“億元鄉(鎮)”,被譽為“富三角”鄉鎮之一。後巷鎮人民積極實踐“三個代表”,團結拼搏,勇爭一流,在三個文明建設中均取得了可喜成績。先後榮獲了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連續多年榮獲鎮江市紅旗黨委、丹陽市“六有六好”先進黨委等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文化

後巷鎮後巷鎮
後巷原名朱巷,位於太平河之南,濫泥洪河橫貫其中,北瀕長江,俗稱“兩河夾一江”。相傳宋朝時,朱熹後裔從婺源縣(現屬江西省)遷入。朱公初來定居時,村上已有丁、戴二姓,但戶數寥寥,人丁不旺。明朝萬曆年間,丁公無嗣,由朱姓承祧;戴姓也因子孫艱難,遷居它地。於是朱巷已無戴姓後裔,丁姓僅存一家,遂立名朱巷。為區別兩個朱巷,故分前朱巷、後朱巷。後朱巷集市貿易最盛最早,明朝已很興盛,民國後改後朱巷為後巷。後巷舊集鎮街道只有三米寬,東西長約一華里,街道中心鋪著一條條青沙石,鎮上設有四座石圈門,西圈門有座“百歲坊”的金字牌坊。集鎮東有寺廟文昌閣。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為廟會,百十里外四面八方的客人紛至沓來,穿紅著綠,燒香趕集,十分熱鬧。

在這塊土地上,湧現出不少的英雄人物,有著革命的光榮歷史。(英雄人物有管文蔚三兄弟、梅嘉生宦清勝管有為陳永閣汪雲龍惲賢成柴汝奎等一批優秀兒女)抗日戰爭爆發後,我鎮人民同仇敵愾,齊赴國難,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10月以倪山村管文蔚三兄

後巷鎮後巷鎮
弟、梅加生為首,率先在家鄉組織起抗日自衛團,接著各地也紛紛建立起抗日自衛武裝團體,在陳毅指揮的新四軍一支隊扶持下,總團不斷發展壯大,改編為新四軍插進縱,後與葉飛部會師編成為新四軍主力,在抗日戰爭中,威震敵膽,戰功顯赫,我地區隨之成為連線蘇南、蘇中、淮南三大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一個獨特的戰略區域,成為新四軍東進、北上、南下的戰略通道和樞紐,在日、偽、抗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0年4月,地方武裝力量在迎豐村桂花莊地段進行了一次伏擊戰,打死打傷多名日本兵,大大鼓舞了人民民眾的鬥志。1945年10月,後巷鎮有千名英雄兒女隨新四軍北撤,為全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轉戰大江南北。留守江南的同志,依靠堡壘村、堡壘戶(如我們的朱家村曙光村新弄村五星村舟山村陳莊村其林村都屬於紅色堡壘村,紅色堡壘就多了),克服各種困難,在敵人的心臟里堅持鬥爭,迎來了後巷鎮的解放。解放後,後巷鎮的人民對解放上海、進軍西南、抗美援朝等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經濟建設

後巷鎮後巷鎮
在經濟建設方面,後巷鎮在外資利用、個私經濟發展、資本運作推進和硬環境改造等方面都實現許多突破,形成了五金工具、特種鋼、電子電器、紙業、塑膠包裝、建材和化工六大支柱產業。後巷鎮經濟總量躍居鎮江市第一位。2003年,後巷鎮工業銷售實現36億元,利稅3.8億元,工業增加值12.98億元,自營出口5150萬美元,經濟總量連續八年保持丹陽市首位,連續三年保持鎮江市第一。

打造五金工具生產基地,把鑽頭做成全球最大;打造汽車配件生產基地,把安全氣囊做成全球最大;打造電子通信生產基地,把電子接外掛程式做成華東最大;打造基礎板材生產基地,把中薄板、瓦楞紙做成省內有名。李剛認為,克服“邊緣化”危機,實現未來的發展目標,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後巷將堅持科技創新,推進企業設備現代化、企業與院校科研合作、管理信息化;堅持創塑品牌,在鼓勵企業爭創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的同時,打造區域品牌;堅持資本運作,鼓勵天工飛達丹工豐裕等企業上市;堅持外向開拓,引進先進技術、吸納資本進入、鼓勵企業外向發展,力爭實現全鎮工業經濟的科學發展新跨越。

推進經濟的率先、科學、和諧發展,實現全面小康,必須要有良好的發展載體與發展環境。李剛指出,後巷鎮將突出城鎮建設與軟環境建設重點,努力提升後巷鎮的發展、富民承載力和服務水平。該鎮將以建設小城市要求,加快城鎮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科學規劃南片生態農業區、北片現代工業區,形成包括產業集中區商貿流通區、行政服務區、公共休閒區、生態農業區、居住集中區在內的“兩片六區”空間布局和五縱八橫的道路體系,並做到“五戶鎮上有間房,十戶鎮上有間鋪”,全面提高民眾的資產性收入;實現社會觀念創新與政府服務創新,繼續在全社會營造民眾參與發展、支持發展、競相發展良好氛圍,努力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啟動行政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集中辦理的“一站式”全天候服務。

精神文明建設

後巷鎮後巷鎮
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後巷鎮顯現特色,碩果纍纍。後巷鎮是座古鎮,文化底蘊濃厚,也是有名的“籃球之鄉”,小小籃球,成為凝聚全鎮人民實踐後巷精神的有效催化劑。企業文化的培育與發展,在該鎮成效明顯,許多集團、公司都創辦了自己的廠報、雜誌,成立了自己的藝術團,極大地豐富員工的業餘生活。後巷鎮文明單位和文明職工的創建活動,促進了村風、民風、行風的改善,“十星級文明家庭”的評選,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文明村鎮的創建更是提升了該鎮三個文明建設的水平。截止2003年底,後巷鎮共有省級文明單位、文明村4家,鎮江市級文明單位、文明村9家,丹陽市級文明單位、文明村41家。

政治文明建設

後巷鎮後巷鎮
在政治文明建設方面,後巷鎮黨委敢於積極探索,勇於開拓創新。曾率先啟用經濟能人擔任支部書記,為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作過積極努力。為了進一步推動黨內外民主,加強黨內監督,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保障人民民眾行使民主權利,後巷鎮黨委又率先在全市推行鎮黨委的黨務公開制度,將黨務公開和政務公開有機結合,全面接受黨內外的民眾監督。為了切實加強對黨務公開工作的領導,把黨務公開擺上位置,後巷鎮黨委專門召開了黨委會,對黨務公開進行了專題研究部署。成立了“後巷鎮黨務公開領導小組”和“後巷鎮黨務公開監督小組”,並組成了工作班子,確定了工作人員,制定了工作計畫。

特色產業

後巷鎮後巷鎮
後巷鎮素有“中國工具之鄉”的美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工具鋼和工具麻花鑽的生產基地,華東最大的接外掛程式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生產基地正在形成,特種板材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後巷鎮已形成了五金工具金屬冶煉、包裝印刷、電子通信汽車配件等五大支柱產業板塊。2000年起,後巷鎮經濟總量躍居鎮江市第一位,2006年經濟綜合指標位居鎮江市第一。後巷鎮品牌效應已日益突顯,有兩隻中國馳名商標,兩個中國名牌,五家企業獲得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26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2家企業的有關項目獲得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圖謀跨越,“十一五”期間,後巷將實施“三個百億工程”:2007年起全鎮工業銷售突破百億元,到2010年形成2家銷售超百億元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或工業集中區(工業園區)。

基礎建設

後巷鎮後巷鎮
後巷的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建鎮區面積10平方公里,五縱八橫的小城市交通體系已基本形成,全面構建了集中居住區、產業集中區、商貿服務區、行政中心區、公共休閒區五大空間布局板塊;實施了農村道路貫通工程,全鎮範圍內的農村道路均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改造;電力配套設施完善,目前已有一座22萬伏輸變電站,5座11萬伏輸變電站。後巷鎮發揮文化優勢和地理優勢,積極投資和發展旅遊經濟。目前,占地18平方公里的嘉山旅遊風景去正在建設之中,該鎮將利用3-5年的時間建成國家4A級風景區,景區內將建成滬寧第一塔天下第一金剛經摩崖石刻天下第一羅漢洞特色農家樂等景點。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http://www.dyhx.gov.cn/shownews.asp?id=539
http://www.dyhx.gov.cn/
http://www.xzqh.org/html/js/1181_476.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