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源

瀾滄江源

瀾滄江源,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唐古拉山北麓的查加日瑪西面4公里的高地,源頭以下1.5公里處始有常流泉水。

瀾滄江源頭瀾滄江源頭

簡介

瀾滄江,是著名的國際河流,東南亞第一巨川,亞洲第六大河,源於青海,經西藏、雲南出國境,以下稱湄公河,南流經高棉于越南的南部注入南海,全程長4 500公里,中國境內河長1 612公里,上游位於青海省的南部和西藏自治區的東北部。幹流在右岸支流昂曲(解曲)匯口以上稱扎曲,又作雜曲,系藏語音譯,意為“從山岩中流出的河”。
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谷涌曲。雜多縣城以上流域稱為江源區,總面積有1.05萬平方公里,瀾滄江幹流在江源區分三段:自河源至隴冒曲匯口名加果空桑貢瑪曲,長30.4公里,匯口海拔4 662米,河面寬約30米;隴冒曲匯口以下至扎阿曲匯口(尕納松多)名扎那曲,長62公里,匯口海拔4 360米,河面寬約30米;尕納松多以下稱為扎曲,到雜多縣城,長106.9公里,河床海拔4 055米,河面寬約100米。河源至雜多縣城,幹流總長199.3公里,流域面積10 505平方公里。

源頭

瀾滄江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唐古拉山北麓的查加日瑪西面4公里的高地,源頭以下1.5公里處始有常流泉水。雜多縣城以上流域稱為江源區,總面積有1.05萬平方公里,瀾滄江幹流在江源區分三段:自河源至隴冒曲匯口名加果空桑貢瑪曲,長30.4公里,匯口海拔4 662米,河面寬約30米;隴冒曲匯口以下至扎阿曲匯口(尕納松多)名扎那曲,長62公里,匯口海拔4 360米,河面寬約30米;尕納松多以下稱為扎曲,到雜多縣城,長106.9公里,河床海拔4 055米,河面寬約100米。河源至雜多縣城,幹流總長199.3公里,流域面積10 505平方公里。
瀾滄江上流有二源:北曰雜曲河,南曰邪穆曲河。
雜曲河發源格吉西北境果瓦那[拉]沙拉山麓,有南北二源:南源曰雜那雲,北源曰雜朵雲。二水東流,至扎西拉賀寺之西相合,名雜尕拉松多。番人謂兩水交曰松多。雜尕拉水東南流,至阿雜松多,阿雲水自西南來入之,阿雲水出中壩當拉嶺之東麓,二源並發合流,東北注至阿蘇松多,蘇旺雲水自西來入之;阿雲水又東北流,至阿雜松多與雜尕拉水相會,是為雜曲河。
以上僅是周希武對瀾滄江上源記載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周希武對瀾滄江上游水系是作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的。“這為後人留下了較早和較為寶貴的資料。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人們對瀾滄江源頭的考察也更加科學,更加詳細。特別是近些年來,瀾滄江源頭地區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動植物資源,更引起世人的矚目,反映瀾滄江源頭的文章也日漸增多。劉慶海撰寫的《瀾滄江源頭探奇》一文將瀾滄江源頭的美麗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瀾滄江東源頭區,地形獨特,自然景觀也非同一般。由扎那日根山放眼望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綠茵茵,平展展,藏民稱之為“雜那榮”草原,它屬高山草甸草場,草場上盛開著各種奇花異草,有的亭亭玉立,隨風飄舞,有的爭芳鬥豔,故弄風騷;有的含苞欲放,飽蘸雨露。草原四周環繞著陡峭嶙峋、怪石突兀的群山,而瀾滄江不竭的源頭以巨冰築成的扎那日根山就坐落在這裡。從山腳潺潺不斷傾瀉的小溪則是瀾滄江的始源。
位於雜納榮草原西南部,坐落著30多個面積在1 000平方米左右的高原湖泊,它們似星羅棋布,又似綠色大地毯上鑲嵌著的顆顆明珠,點綴著美麗的大草原,人們稱它群果扎西,又叫“水族館”,意為“吉祥的水源”。這些高原小湖泊深淺不一,有的深不見底,有的淺不盈尺,或深濁如泥,湖泊內多長水草,繁殖藻類。在湖泊的間隙處,從扎納日根山瀉下來的泉溪順自然形成的小溝小壑而淌,猶游龍南來北往,迂迴曲折,縱橫交錯,相互分流,又相互匯合,終於匯成了一條日夜兼程,奔流不息的河——亞洲第六大河、東南亞第一巨川、著名的國際河流——湄公河。因此,稱群果扎西為瀾滄江之母並不過分,這裡不僅蘊育了著名的國際河流,也哺育了成千上萬的珍禽異獸,最惹人注目的當是優雅美麗的的天鵝、婀娜多姿的黑頸鶴、翱翔自如的斑頭雁等。據統計,棲息在這裡的珍禽鳥類達二十多種,簡直就是鳥的王國。此外,還有 各種高原魚類,棲息在湖泊之中,除了高原特有的湟魚、黑魚、大嘴魚(俗稱花魚)之外,也有小鱗紅尾鯉魚。大魚並不多見,一般都是一斤左右。然而,使人難以理解的是;在海拔這樣高的地區,在這比平原少二分之一氧氣的高原上,竟有藍色、紅色以及白色的小金魚存在。這種金魚形狀迥異,一般為雙尾或單尾,三尾的就很難見到,但比起內地市場出售的金魚來,一點都不遜色。另外,這兒的每個湖裡都生長著大量的海藻植物,這大概是青藏高原曾是一片汪洋的證據之一吧,也可能是海洋遺傳下來的一種特殊生態現象。究竟如何,有待科學工作者去探索,以解開這個生態之謎。
群果扎西灘的西部有座山,山洞深不可測。傳說曾有個藏族探險者拿著一團足有三斤重的毛線往裡邊放,線放完了還是未到底。有人說它有二十五公里長,到藏青交界處的錫卡山而止;有人說它有八百里長,直通西藏。不過在洞口,一年四季都可以聽到裡面有風呼嘯,看來此洞肯定另有一口。洞裡乾燥寒冷,沒有障礙,牧人們叫它“天然隧道”。也許不遠的將來,洞中說不定會暴出轟動性的新聞呢。
順群果扎西流出的曲曲折折的雜曲河而下,來到雜多縣境,在一個緩緩的山腰間,有一個約五百平方米的小湖,遠望,水天一色,像是支撐天地間的大柱子,稍近,水面高出地表,隨時都可能“溢”出來。正是這個原因,誰也不敢向湖邊靠近一步,牧民們視為“神水”。然而自從有記載以來,儘管夏季山巔冰雪消融,暴雨肆虐,山泉源源不斷地向湖中傾注,但它從未泛濫成災,禍患人民。這真是大自然的又一奇妙的景觀。
群果扎西,吉祥的水頭,奇異的自然景色,優美的民間傳說,使瀾滄江源頭更加神奇,令人嚮往。

歷史

瀾滄江流域由於地處偏僻,交通條件差,其流域的文化內含也無法與黃河、長江相比,在黃河、長江不斷得到開發、利用的時候,瀾滄江卻靜靜地躺在那裡等待著有識之士,前來認識它、開發它。民國初年,周希武等人來到瀾滄江進行考察,為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民國3年(1914年)甘肅天水人周希武,作為甘肅勘界大員周務學的隨員,與洮陽人牛載坤合作在玉樹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考察。在考察期間,牛載坤“沖寒冒險”,遍歷瀾滄江及通天河中下游一帶,進行測量,製成我國第一張用新法繪製的玉樹地區簡圖,而周希武“訪問長老,參考圖志”,深入考察玉樹地區的山川風俗,形勢要隘,疾苦利病,井參考舊時檔案,以類排比,寫出了《玉樹調查記》。《玉樹調查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瀾滄江的源頭及周圍水流情況。
“瀾滄江上流有二源:北曰雜曲河,南曰邪穆曲河。
雜曲河發源格吉西北境果瓦那[拉]沙拉山麓,有南北二源:南源曰雜那雲,北源曰雜朵雲。二水東流,至扎西拉賀寺之西相合,名雜尕拉松多。番人謂兩水交曰松多。雜尕拉水東南流,至阿雜松多,阿雲水自西南來入之,阿雲水出中壩當拉嶺之東麓,二源並發合流,東北注至阿蘇松多,蘇旺雲水自西來入之;阿雲水又東北流,至阿雜松多與雜尕拉水相會,是為雜曲河。”
以上僅是周希武對瀾滄江上源記載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周希武對瀾滄江上游水系是作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的。“這為後人留下了較早和較為寶貴的資料。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人們對瀾滄江源頭的考察也更加科學,更加詳細。特別是近些年來,瀾滄江源頭地區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動植物資源,更引起世人的矚目,反映瀾滄江源頭的文章也日漸增多。劉慶海撰寫的《瀾滄江源頭探奇》一文將瀾滄江源頭的美麗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生態

瀾滄江東源頭區,地形獨特,自然景觀也非同一般。由扎那日根山放眼望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綠茵茵,平展展,藏民稱之為“雜那榮”草原,它屬高山草甸草場,草場上盛開著各種奇花異草,有的亭亭玉立,隨風飄舞,有的爭芳鬥豔,故弄風騷;有的含苞欲放,飽蘸雨露。草原四周環繞著陡峭嶙峋、怪石突兀的群山,而瀾滄江不竭的源頭以巨冰築成的扎那日根山就坐落在這裡。從山腳潺潺不斷傾瀉的小溪則是瀾滄江的始源。
位於雜納榮草原西南部,坐落著30多個面積在1 000平方米左右的高原湖泊,它們似星羅棋布,又似綠色大地毯上鑲嵌著的顆顆明珠,點綴著美麗的大草原,人們稱它群果扎西,又叫“水族館”,意為“吉祥的水源”。這些高原小湖泊深淺不一,有的深不見底,有的淺不盈尺,或深濁如泥,湖泊內多長水草,繁殖藻類。在湖泊的間隙處,從扎納日根山瀉下來的泉溪順自然形成的小溝小壑而淌,猶游龍南來北往,迂迴曲折,縱橫交錯,相互分流,又相互匯合,終於匯成了一條日夜兼程,奔流不息的河——亞洲第六大河、東南亞第一巨川、著名的國際河流——湄公河。因此,稱群果扎西為瀾滄江之母並不過分,這裡不僅蘊育了著名的國際河流,也哺育了成千上萬的珍禽異獸,最惹人注目的當是優雅美麗的的天鵝、婀娜多姿的黑頸鶴、翱翔自如的斑頭雁等。據統計,棲息在這裡的珍禽鳥類達二十多種,簡直就是鳥的王國。此外,還有 各種高原魚類,棲息在湖泊之中,除了高原特有的湟魚、黑魚、大嘴魚(俗稱花魚)之外,也有小鱗紅尾鯉魚。大魚並不多見,一般都是一斤左右。然而,使人難以理解的是;在海拔這樣高的地區,在這比平原少二分之一氧氣的高原上,竟有藍色、紅色以及白色的小金魚存在。這種金魚形狀迥異,一般為雙尾或單尾,三尾的就很難見到,但比起內地市場出售的金魚來,一點都不遜色。另外,這兒的每個湖裡都生長著大量的海藻植物,這大概是青藏高原曾是一片汪洋的證據之一吧,也可能是海洋遺傳下來的一種特殊生態現象。究竟如何,有待科學工作者去探索,以解開這個生態之謎。
在群果扎西灘的西部有座山,山洞深不可測。傳說曾有個藏族探險者拿著一團足有三斤重的毛線往裡邊放,線放完了還是未到底。有人說它有二十五公里長,到藏青交界處的錫卡山而止;有人說它有八百里長,直通西藏。不過在洞口,一年四季都可以聽到裡面有風呼嘯,看來此洞肯定另有一口。洞裡乾燥寒冷,沒有障礙,牧人們叫它“天然隧道”。也許不遠的將來,洞中說不定會暴出轟動性的新聞呢。
順群果扎西流出的曲曲折折的雜曲河而下,來到雜多縣境,在一個緩緩的山腰間,有一個約五百平方米的小湖,遠望,水天一色,像是支撐天地間的大柱子,稍近,水面高出地表,隨時都可能“溢”出來。正是這個原因,誰也不敢向湖邊靠近一步,牧民們視為“神水”。然而自從有記載以來,儘管夏季山巔冰雪消融,暴雨肆虐,山泉源源不斷地向湖中傾注,但它從未泛濫成災,禍患人民。這真是大自然的又一奇妙的景觀。
群果扎西,吉祥的水頭,奇異的自然景色,優美的民間傳說,使瀾滄江源頭更加神奇,令人嚮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