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江

瀧江

瀧江,又名孤江、瀟瀧江。長江流域贛江東岸最大支流。流經江西省興國縣晾村的天心坪,流經永豐縣、吉水縣、吉安市青原區,入贛江。主河長148公里,流域面積3084平方公里。瀧江風景秀麗,享有江西的“灕江”盛譽。因北宋一代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瀧江邊人士歐陽修膾炙人口的《瀧江阡表》而聞名。瀧江下游兩岸落差很大,水流湍急。吉水縣在此修建有螺灘水電站。[1-2]

河流概況

瀧江又名孤江、瀟瀧江。古稱明德水

,系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境內贛江東岸最大支流。源出興國縣境良村上天心坪山西嶺,主河長148公里,流域面積3084平方公里。

流經永豐縣的龍岡、潭頭、流至吉水縣的南坪與沙溪水匯合,經吉水縣白沙、水南,從水南與青原區交界處的龍王廟入青原區富灘鎮境,後流經富灘鎮作埠、三友、富灘、南團、龍塘,入值夏鎮境,經該鎮的大前、先鋒、城上、值夏街道、馬埠、坪上,和江北富灘鎮的棠溪、龍口等村(居)委會,從西華山下的富灘鎮張家渡村匯入贛江。

歷史沿革

在陸路交通運輸極其落後的古代,水路運輸首先得到發展,人類溯江而上,依山傍水擇地而居,瀧江沿岸因此而繁華。考古發現,從羅鏡水擺鶴咀山南朝墓出土文物看,銅鏡、金器、青釉瓷器十分精美,這些都是從西江輸入的外來物品,說明當時的商業流通已逐漸繁榮。

羅定歷史最大的變化,是南朝的梁王朝時(約公元502—557年)陳法念的進入。家鄉瀧洲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梁朝刺史陳法念祖籍鄢陵(今河南省),他舉族徙居羅定,“以孝義訓溪峒,所至鎮俗戢奸,盜賊屏息”,給瀧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特別是僚族帶來了中原文化與道德規範,得到了土著民族的擁戴,並推舉為“酋長”,並子孫世襲。

陳法念定居京貫嶺是羅定歷史進入第一個興盛時期的重要界碑,梁武帝蕭衍委派陳法念任新石二州刺史,管理西江以南的瀧江(南江)大片地區(西到蒼梧、東至新興),陳法念對梁朝來說他是刺史,對當地土族來說他是酋長。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當地的民族融合過程加快,社會迅速發展。二百年的興盛,功高至鉅,其事跡入載官修的《新唐書》、《舊唐書》。

到明代,中原的煉鐵技術被帶入,在瀧江上游的羅鏡、船步等地,官方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建立了幾個相當規模的冶鐵基地。史料記載,羅定州日產鐵18噸,年產達六千噸,從業人員一萬多人。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說:“諸冶惟羅定大塘基爐鐵最良,悉是鍇鐵,光潤而柔,可撥之為線”。明未羅定所產的鐵,以廣東的名義北輸,可見當時瀧江水路運輸的繁忙。

瀧江也有血腥的歷史。宋以後,湖南五溪瑤南遷,進入瀧江源頭雲開山脈和雲霧山脈居住,兩山之間的瀧水古縣亦處於瑤族社會範疇。明萬曆三年(1575年),聚居於瀧江下游羅旁山區的瑤、壯族人民不堪明王朝統治者的剝削、壓迫,舉行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攻城奪地,攔截西江過往的商船。到明萬曆四年,明政權派兩廣總督、都御史凌雲翼督領10餘萬大軍,從東西兩翼開進大雲山和雲霧大山,進剿起義軍。經過4個多月的激戰,官軍俘斬了4•3萬多名起義反抗的瑤、壯族人民,將瑤壯人民趕出家園,血腥鎮壓了起義運動。那時的瀧江,血紅的水,一路的咆哮,一路的哀嚎,發怒的左衝右突洶湧著東去北上。此役後,明政權將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意思為:羅旁已經平定,東西山也得到了安寧。此後,羅定實行了長達百年的軍事管制,由中央直接派出欽差整飭兵備道作為州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治理新建制的一州兩縣。

明政權鎮壓了瑤壯起義後,在長達百年的軍事管制中羅定直隸州的官員對農民實施懷柔政策,減免稅收,不攤派,以穩定民心,使瀧江兩岸人民聊養生息。在建造文塔(三元寶塔)的過程中只在土豪以上官宦捐資及政府出資,不向農民攤收,以表父母官愛民為民的誠意。特別相信風水的那個時代,政府也充分利用風水籠絡人心,認為瀧江源頭的雲霽山(是瀧水縣最高山峰之一),高峰象削成的筆尖,山下有雲沙溫泉,風景秀麗,山頂雲霧繚繞,山腳下熱氣騰騰,正合乎風水學的“象文筆似的山峰,象硯台似的案首”,瀧江沿岸一定能夠誕生天才俊傑,直達朝廷的顯貴,培育出象翰林一樣的文人,希望在這瀧江邊建造的文塔與雲霽山一起發跡文人,連中三元。

百年的管治,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瀧江兩岸的人民也紛紛在自己的村寨、鄉鎮建廟宇、學宮書院、祠堂、社壇,每逢節期、廟會期民眾自發匯集到廟前唱山歌、燒鐵炮、放煙花、跳禾樓舞等民間活動,一來祭祀二來慶豐收求風調雨順。那時的“山歌擂台”已十分活躍,對歌此起彼伏,聽歌者贊聲嘖嘖。羅定山歌已有悠久的歷史,有人考證有劉三姐的遺蹟

瀧江瀧江

,因為在明清時代羅定八景中就有兩個景是與山歌有關的,一是“徑口樵歌”,就是徑口的樵夫在唱山歌;二是“大灣漁唱”,就是水上人家唱蛋家歌。民間傳統文化的興起,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農閒時載歌載舞,這就是明萬曆後期至崇禎年間瀧江流域難得的太平盛世。這一時期羅定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清朝乾嘉時代,羅定產的生鐵、生漆和藍靛繼續成為大宗主要出口商品,還有茶葉、鐵鍋、竹、木、柴炭、三鳥和稻穀往外運。外地商人紛紛進入羅定設店收購,開展營商業務,各種商會紛紛建立,商貿十分活躍,羅定的街道和店鋪因此而迅速增加,墟場一片繁榮,航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可以說那時的瀧江水路運輸發展到了巔峰。瀧江(南江)由此而名揚於廣東及中原地帶,以至於在民國初期,一群熱血青年曾利用瀧江的名氣創辦了《瀧江學報》,該報曾經是廣東“五四”運動的先鋒刊物。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瀧江孕育出了蔡廷鍇將軍,他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十八歲從軍,曾參加同盟會,隨孫中山先生南征北戰,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由普通一兵升為軍長。一九三二年日軍發動淞滬戰役,蔡廷鍇將軍率領十九路軍將士奮起抵抗,迫使日軍三易其帥,並重創日軍,大大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淞滬一戰,威震中外,是中國近代抗擊侵略者的出色戰例,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說到蔡廷鍇將軍投軍的歷史,家鄉人人人知曉那一段故事,他投了四次軍後才如願以償,因為他父親竭力反對他當兵,在他16歲時,他瞞著家人往羅鏡圩招兵處投了軍,他父親知道後,痛哭欲絕,派人在半途南江口把廷鍇從兵站拉了回來,這就是蔡將軍記憶猶新的第一次投軍的歷史。

道鹹年間開始,資本主義入侵,清政府積弱無能,誘發太平天國與天地會起義,再往後,清朝滅亡,民國軍閥割據,外敵入侵,內戰不斷,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災難深重的中國社會形態嚴重扭曲變形,經濟處於癱瘓狀態,廣東如此,羅定亦不例外。雖然舊中國經濟積重難返,難以恢復到乾嘉盛世的社會形態,但瀧江的水一樣浩蕩,一樣洶湧澎湃。

可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短短几十年瀧江的水流量卻大幅度減少,河灘或開墾成了菜地,或雜草叢生,這些雜草居然能壽終正寢一年四季而未被水淹過,瀧江不再浩蕩,不再洶湧澎湃,不再有雄渾的濤聲,在二十一世紀之交瀧江變成了一條用於沿岸排放生活污水的混濁的細流。站在羅定三橋再往下的河段,經攔河大壩囤積起來的死水靜靜的浸著沼澤水草,你會以為它是一張荒廢了的水塘,你萬般不敢相信這就是瀧江。

或許在明清時代從冶鐵開始就潛伏了隱患。瀧江上游大量建造煉鐵爐,大量開採鐵礦,造成水土流失。煉鐵也需要大量的木炭,五百年的亂砍濫伐造成源頭森林面積的大幅減少,蓄水量嚴重倒退,最終的結局是泉水不再冒,小溪乾涸。

建國之初也沒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或者說根本沒有保護森林的意識,毛澤東時期的那場不可思議的大躍進運動更是變本加厲的破壞了森林、破壞了植被。大躍進,大煉鋼鐵、大挖水利、開荒造田、搞集體食堂,三個月吃空了糧食,加上自然災害,不知餓死了多少人。在大躍進中,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提出“高產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畝產二十萬斤的稻穀令人咋舌;同時在國家的號召下全國各農村紛紛建起了不象樣的土煉爐,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這除了浪費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外,還砍伐了大量的樹木,同時還在山頭上開荒造地,後果是溪水變小變黃。

水能開發

吉安段為瀧江下游,過境段長23公里。正常水位時河寬120至250米。瀧江下游兩岸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落差很大,水流湍急。由於瀧江的這一天然優勢,修建有螺灘水電站。

螺灘水電站於1971年開工興建,1972年大壩建成蓄水,並開始發揮灌溉、防洪等效益,1982年投產發電。水電站大壩長156米,高69.5米。壩內蓄水面寬,最寬處達1公里,庫區集雨面積4410立方公里,總庫容4410萬立方米。庫區南北兩岸各建有乾渠,其中南乾渠主發電兼少量灌溉,北乾渠可灌溉本區的富灘、天玉,及吉水縣的文峰等鎮的一萬多畝農田,電站總裝機容量1.2萬千瓦,年發電量5000—6000萬度,屬國家重點灌溉、發電和防洪的多功能中型水電站。

螺灘水電站攔河大壩位於富灘鎮渡頭村上游的第一關峽谷口。該壩由於年久失修,壩身出現險情,2008年國家撥專款加固,2010年工程完工,驗收合格。

旅遊開發

螺灘水電站庫區後被名為瀧江湖區,距吉安城區30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湖區兩岸青碧蒼翠,樹木茂密,山上有壯觀的瀑布急流,怪石奇洞。

由於瀧江湖區從大壩至水南圩鎮長達15公里,原來的各山谷溝壑成了湖區的港港叉叉,俯視湖區極像一條百足蜈蚣,曲折幽深的瀧江河道,碧綠浩淼的庫水,給庫區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兩岸群山逶迤,鬱鬱蔥蔥,雲霧飄渺,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高峽出平湖”,女神型的地貌,山水相連,水天相接,水中有山,山腰有水,水天一色,簡直就是神話中的水晶宮。這裡不但自然景觀優美,而且人文資源豐富,其間有一系列美妙的神話傳說:龍王廟、仙人棋盤石、釣魚石、死人石、冷飯石、銅鼓水、豬婆石、滴水洞、打石窩等民間故事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真是一湖碧水一路故事。瀧江湖區還有品類繁多的珍禽異獸,竹林杉海。這裡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春天可品鮮踏青,夏天可降溫避暑,秋天可賞物觀景,冬天可領略素妝,還可游泳、垂釣、划船、寫生,的確是游泳觀光、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進入21世紀初,螺灘電站管理局附近的富灘工業園交通便利,人氣鼎旺。廠房林立,商務繁忙,青原區和富灘鎮兩級政府把湖區當作一個招商招牌,正籌劃在湖區沿岸再開闢一些景點,新添幾艘遊船。到時,螺灘湖區將以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及迷人的山水自然風姿吸引各方遊客紛至沓來。

風景線介紹

蔡廷鍇將軍故居

瀧江瀧江

位於羅鏡鎮龍巖雙輪角村,為三進院落式布局,主屋是“富”字型結構,是一座青磚包泥磚、瓦木結構的農村民宅,兩側設附屋,主屋有閣樓、迴廊、后座兩角置炮樓,屋前為地坪、池塘,屋後有菜園、果園,砌圍牆,附屋設有豬舍、牛欄、舂米房等,通巷設水井,是粵西典型農產大屋,略帶客家大屋風貌。

距蔡將軍故居南面一公里有帝瓮瀑布,風景優美。1933年,蔡廷鍇將軍在對正瀑布的兩側山崖上建一避暑亭,取名為“退避賢廬”。1938年,蔡廷鍇將軍因足傷返鄉療養,又於帝瓮東側石壁上題刻“東南一景”四字,字跡剛勁雋秀,至今保存完好。

蔡廷鍇父母墓園在羅鏡鎮東山,築於半山,有石階可拾級而上,墳塋為六角亭,墳塋後面矗立一座石牌坊,牌坊鑲有一塊花崗岩匾 正面為蔡廷鍇親筆書寫“生我劬勞”,北面為李濟深題刻了“山河並壽”。

聚龍洞風景旅遊區

羅定市新升起的璀璨明珠—聚龍洞風景區,位於羅定市東面20公里苹塘鎮,距雲浮市60公里,玉林至廣州國道324線旁苹塘馬山下,景區群山環抱,林木蔥蔥,奇山秀水,綠草平鋪,仰視群峰峻,游觀萬景雄,山河面貌改,聚龍更崢嶸。

聚龍洞洞長1.5公里,洞府神奇,勾、曲、穿、漏,自景天成,各類奇特的鐘乳石縱橫交錯,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玲瓏瑰瑋,在現代化的五彩電光照射下,更顯撲朔迷離,留連忘返。

洞前三龍騰飛,儀龍壁畫,雙龍戲珠,絕壁國寶龍字鐫刻於此,廣場周圍奇花異草,植被蔥蘢,清溪小瀑,休閒垂釣,遊樂場各種樂趣遊樂項目,吸引著眾多成人兒童。風景區集食、住、游、娛於一體,設施齊全,服務優良,安全舒適,是人們理想的觀光度假勝地。

羅定學宮

又稱聖廟、文廟。位於羅城舊城北廓,始建於清順治四年(164年),後經多次重修、擴建,成為西江地區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宏偉的清代學宮。

學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300平方米,逐級建台,建門屏、欞星門、泮池、戟門、名宦祠、鄉賢祠、兩廡、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奎星樓,形成以大成殿中軸線為對稱的建築群體。 金銀湖風景區

瀧江瀧江

位於羅定市區南面,距羅城15公里,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芒山丘陵,當中有兩條小溪,一條水色金黃,一條水色銀白,故名金銀河。 1975年10月興建了規模宏大的金銀河水利樞紐工程。人工湖泊金銀湖如群山拱托的天地,水面3800畝,四周山巒起伏,昔日的黃土荒山變成翠綠的花果山,湖水清綠,水面中有12個大小島嶼,如銀河星斗。工程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成果,與自然美景融為一體,風景壯美而清幽。水庫後山的水電建設工程長崗坡渡槽凌空飛架,宛如天上銀河,氣勢雄偉。渡槽長達5200米,寬6米,有133個墩,132個跨拱,最高一個墩高達37米,拱的最大跨度達51米。渡槽兩邊設有行人道。渡槽將太平、羅鏡河水橫空跨越羅平鎮的平垌、竹圍、雙連三個管理區,行水位高2.1米,過水流量為25秒立方米,引入金銀河水庫。水庫成了人工湖。

湖之北面,有石牛山與天馬、立良諸山環立。石牛山自以來是羅定八景之一,高達250米。山上有巨石如臥牛,有清代石刻,旁有石牛廟,遺址尚存。站在石牛山上遠眺,羅定城區仿如海市蜃樓,在波光中浮動。近看,山前崗丘橫亘,“石牛山”三個大字,天然生成。石牛山之東有石鏡,為羅定八景之“八里明鏡”。石牛山之西有文峰塔,是金銀湖重要景觀之一。湖之西面有雲桂山,比石牛山還高50米,登上山頂上的電視塔和觀景台,湖區風光一覽無遺。半山的雲桂庵,為佛教古剎。目前,金銀湖山水風光旅遊渡假中心正在興建,將發展為觀光、娛樂、渡假多功能的風景區。

羅定文塔

瀧江瀧江

文塔位於羅城鎮瀧江河東。又稱三元寶塔。明代建築,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塔地處曲水環抱之中,與神灘廟妝樓雙峰相對,河上七級浮屠映照波心,登青雲橋攬勝有寶光蕩漾之趣,成為明清羅定八景之一,曰:“東橋塔照”。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歷時三年竣工。清嘉慶五年(1800),曾修塔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培築塔基,1988年,省、縣撥款重修,塔剎按明代式樣重鑄,並加裝了防雷設施。

塔為平面八角形,外觀七層樓閣式磚石塔,內分十三層,高47米,塔底寬9.62米,塔壁厚3.28米。各層塔身置平座欄桿,塔檐用綠色琉璃瓦鋪徹,八角微翹,如花瓣綻開,64個銅鈴懸掛於檐角。塔門採用上下之間互動錯置的方法,塔腔為穿壁繞平座結構,每登二層塔梯便轉一個方向。塔剎的九霄盤、寶珠、相輪、吊鏈等鑄件總重逾七噸,其重量為廣東古塔之最。剎桿穿過頂層,外套古樸蓮花座鑄鐵柱套,上面鑄有建塔銘文,陽文銘刻倡建三元寶塔的羅定州官員、生員、耋老姓名和建塔年代。

羅定文塔經修葺後面貌一新,成為羅定突出景觀,遊人登塔憑眺,歷史文化名之景色盡收眼底。

相關連線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52:30090&messageid=8173

http://cq.netsh.com/bbs/743187/html/table_6041420.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