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二書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二書》是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所寫的一封家書。從尊師敬長、平等待人、讀書明理三個方面發表了他的教子想法。

原文

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玩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刻急:苛刻嚴峻。〕也。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至於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為小兒玩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摺拉〔摺(zhé)拉:摧折、毀損。〕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劬(qú)勞:辛勤勞苦。〕,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絪縕〔絪縕:這裡指天地陰陽二氣互動作用的狀態。〕而出。上帝亦心心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吾輩竟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託命乎?蛇蚖〔蚖(yuán):一種毒蛇。〕、蜈蚣、豺狼、虎豹,蟲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殺之?若必欲盡殺,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驅之使遠,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結網,於人何罪,或謂其夜間咒月,令人牆傾壁倒,遂擊殺無遺。此等說話,出於何經何典,而遂以此殘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猶子:侄子。〕而姑〔姑:姑息。〕縱惜也。家人〔家人:指鄭家的僕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他。凡魚飧〔飧(sūn):熟食品。〕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夫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可將此書讀與郭嫂、饒嫂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翻譯

我五十二歲時才得到了個兒子,哪有不愛的道理。但是愛他一定要有道理,即使與他玩耍,一定讓他忠誠厚道,不要急。
平生最不喜歡在籠子中養鳥,我貪圖快樂,它在籠中,有什麼情理,要讓它屈服來適應我的性情。關於用發系住蜻蜓,用線捆住螃蟹,作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會兒拉扯就死了。天生萬物,父母養育子女很辛勞,一個螞蟻,一個蟲子,都是綿綿不斷,繁衍出生。上天也很愛戀。然而人是萬物之中最珍貴的,我們這一輩竟然不能體諒上天的用心,萬物將怎么樣託付給我們呢?毒蛇,蜈蚣,狼,虎豹,是最毒的,但是上天已經讓它們生出來,我為什麼要殺它們?如果一定要趕盡殺絕,天何必要生呢?只要把它們驅趕,讓它們不要互相傷害。蜘蛛織網,和人有什麼關係,有人說它在夜間詛咒月亮,讓牆壁倒下,於是追殺完了。這些言論出自哪部經典之作,而作為依據殘害生靈的性命,這樣可以嗎?可以嗎?
我不在家,兒子由你管束。要必須使他忠厚的性情增長,驅除他的殘忍的性情,不要以為他是我的兒子就縱容他,僕人的兒女,是一般的人,應一樣愛惜,不可以讓我的兒子欺負他.凡是有什麼魚,肉,熟食,餅,水果,應均勻地分給大家,讓大家都高興。如果我的兒子坐吃好東西,讓僕人的子女遠遠的望著,不能吃,他的父母看見很心痛,沒有辦法,呼喚讓他走開,難道不是像割心頭的肉一樣嗎!
我讀書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白道理做個好人。可以將此信讀給郭嫂、饒嫂聽,讓兩個女人知道愛兒子的道理在這裡不再她們那裡。

注釋

①悱惻:形容內心悲苦淒切.
②飧:晚飯。
③中舉:中(Zhong)。考取,錄取。舉:指舉人,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稱鄉試考取的人。中舉:考取了舉人。
④逮:趕上,達到。
5忠厚排側:忠誠厚道,感情真摯。
6劬勞:謂勞累,勞苦。後多指父母養育子女的勞苦。
7蚖:一種毒蛇。
8凌虐:欺凌,虐待。
9選自《板橋家書》。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朝書法家、文學家。濰縣署,當時鄭燮供職於此。淮縣,今山東省。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10濟事:能成事。

詩詞鑑賞

文選錄的是鄭板橋寫給他堂弟的信的一部分,從三個方面表達了他的教子思想。第一,尊師敬長。教育兒子學習和尊重老師的長處,不得隨意廢棄承諾老師的待遇;尊重長者,不得直呼其名。第二,平等待人。告誡兒子不可欺侮虐待僕人的孩子,要把文具、水果、點心甚至舊衣物分發施捨給貧家的學生。第三,讀書明理。教育兒子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明白處世做人的道理,做一個忠厚老實有益於人民的人。
鄭板橋的這些教子言論,我們應該認同。因為他回答了如何做人,如何待人這個關係到每個人立足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倫理道德,說出了人們的心裡話,表達了千萬家長的心聲,這些見解和主張在讀書做官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里,是十分難得的。他的教子之舉是值得欽佩的,他晚年得子,自然疼愛有加,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對兒子卻不溺愛、不遷就、不縱容,敢於放手讓別人嚴加管理,看上去似不近人情,實際上是一劑有利孩子健康成長的良藥,這也正是人們對他敬佩有加之處。
這是鄭板橋的又一封家書,清晰的地表達了他的教子理念:“雖嬉戲玩耍,務令忠厚排惻”;“須長其
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等。這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至今仍具積極借鑑意義。
與第一書相同,語言樸素自然,懇切感人,長者風範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鄭燮 燮(xiè),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生於1693.11.22,卒於1765.1.22。享年七十三歲。

書畫作品

鄭燮專長於畫蘭、竹、石、松、菊等,偶亦(yì)寫梅,筆法直接取法石濤,又多從徐渭高其佩等畫家中得其意。剪裁構圖崇尚簡潔,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豪邁。其題材雖然局限於傳統的文人畫四君子”範圍,但通過題詩、題跋寓社會倫理教育於畫中,能時出新意。如《墨竹圖》題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荊棘叢蘭圖》跋云:“滿幅皆君子,其後以棘終之,何也?蓋君子能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蘭,其花更碩茂矣。”《柱石圖》題詩云:“誰與荒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雲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其書法以畫法入筆,折中行書和隸書之間,自稱“六分半書”。縱橫錯落,整整斜斜,如亂石鋪街,不落前人窠臼,別具一番風味,後人亦稱書體為板橋體

鄭燮年表

1692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 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 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於是年前後。 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 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 30歲父鄭立庵卒。 31歲約於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於本年夭折。 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 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 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 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 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 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 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莊(今大垛鎮管阮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