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署中寄弟墨

《濰縣署中寄弟墨》是鄭板橋的文章,標題的意思就是“在濰縣官衙寫給弟弟的信”,鄭板橋曾經做過濰縣的縣令,在任期間給他的弟弟鄭墨寫過好幾封書信。

濰縣署中寄弟墨第一書[1]·(清)鄭燮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2],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3]?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4],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5],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6]。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7]。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8],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子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瞧陽、張方平[9],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10],及打油詩詞[11],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12]。
注釋:
[1]濰縣:即今山東濰縣。署:官署,縣衙門。
[2]方寸:指人的內心。
[3]與我何與也:和我有什麼相關呢?第一個“與”,我。第二個“與”,相關。
[4]《易》:指《易經》。韋編三絕:連線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年喜《易》,讀《易》韋編三艷。 韋:皮革。
[5]微言精義: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
[6]窮:盡頭。
[7]“雖生知”二句: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能停止刻苦勤奮地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8]翰林:即翰林院。《阿房宮賦》:賦篇名,唐人杜牧作。四鼓:四更。
[9]虞世南:唐太宗時任秘書監,唐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為“五絕”,著有《北堂書鈔》·張瞧陽:張巡,唐·南陽人。安祿山反,巡與許遠死守瞧陽,城陷,罵賊被殺。張方平:宋代南京人。少聰明過人,書過眼不再讀。舉進士,為著作郎。神宗時累官參知政事,著有《樂全集》。
[10]傳奇:唐時稱小說為傳奇,宋以諸宮調為傳奇,元稱雜劇為傳奇,明以戲曲之長者為傳奇。此泛指一般戲曲。
[11]打油詩詞:指通俗的詩詞。據《升庵外集》載:唐人張打油《雪詩》:“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籠。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12]齷齪(wò chuò 臥輟):不乾淨,此指品味低俗。
鄭板橋晚年得子,愛子之心勝於一般之人。但因當時他在山東濰縣當縣令,妻兒在江蘇興化老家(不帶家屬,其清廉可見一斑),故不能當面教子,遂將管束兒子的義務託付給他的“舍弟”。他在信中囑咐其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強調引導其子發揚平等、博愛精神,切忌以老子做官而傲視其他童伴。一個處於封建時代的上層人物,能夠堅決摒棄等級世俗觀念,實在難能可貴。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竟把“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視為“小事”一樁,而將讀書“明理,做個好人”當作第一要事。這種超凡脫俗的人生觀,不但在當時顯得高明,即使在當代社會亦屬智者之列。他的這些遠見卓識,不正是對“官貴民賤”之說、“讀書無用”之論、“好人吃虧”之見,一通有力的批駁嗎?!

作者簡介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揚州八怪”之一。歷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饑民忤大吏,乞疾歸。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人稱三絕。有《板橋全集》。
鄭板橋,原名鄭燮(xiè),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他是江蘇興化人。他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鄭板橋生於1693年11月22日,逝於1765年1月22日,享年73歲;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畫作為《蘭竹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