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太白樓

濟寧太白樓

太白樓在濟寧舊城牆上,兩層飛檐,歇山,高20餘米,總面積4000餘平方米。據《山東通志》記載:太白樓原名賀蘭氏酒樓,並非李白的舊居,因當年李白常在此宴飲,後人敬重李白,稱之為太白樓。今天的太白樓雖然不再是可以飲酒的場所,但樓的周圍仍多酒館、酒莊,參觀了太白樓中的文物展覽,就近擇地飲酒,正可以體會“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情。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濟寧太白樓濟寧太白樓

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市中區最繁華的太白中路。

公車:火車站坐2、3、9、28直達太白樓站。

簡介

太白樓在濟寧舊城牆上,兩層飛檐,歇山,高20餘米,總面積4000餘平方米。據《山東通志》記載:太白樓原名賀蘭氏酒樓,並非李白的舊居,因當年李白常在此宴飲,後人敬重李白,稱之為太白樓。今天的太白樓雖然不再是可以飲酒的場所,但樓的周圍仍多酒館、酒莊,參觀了大自樓中的文物展覽,就近擇地飲酒,正可以體會“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情。

歷史

坐落在濟寧市中區京杭大運河北岸。它建築在高約四點五米的台基上,坐北朝南,面寬七間,長三十米,進深十三米,

濟寧太白樓濟寧太白樓

通高二十餘米,連同台基在內,總計占地面積四千餘平方米。樓體外觀,重檐歇山構造,灰瓦覆頂,青磚砌牆,兩層樓外均設遊廊。廊外磚砌拱間,朱欄環繞,幽深闊雅。二層檐下,高懸一塊扇形石匾,楷書“太白樓”三個大字。

太白樓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居。它的前身原是唐開元年間的一家私人酒樓,酒樓掌柜複姓賀蘭,人稱賀蘭氏。據史料考證,李白三十六歲時(公元七三六年),偕同許氏夫人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移家山東。李白逝世九十九年以後,即唐懿宗鹹通二年(公元八六一年)正月,吳興人沈光過濟寧時,登上賀蘭氏酒樓觀覽,並撰《李太白酒樓記》。其文末說:“至於齊魯,結構凌雲者無限,獨斯樓也,廣不逾數席,瓦缺掾蠹,雖樵兒牧數過,亦指之曰:李白常醉於此矣。”從此,賀蘭氏酒樓就以太白酒樓的盛名傳頌於世了。太白樓因李白盛名,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漫遊。至今樓台院落和兩層樓壁內外,林立著唐、金、元、明、清、民國等六代知名文人登樓宴飲時的碑版刻石近六十餘塊。其詩、詞、歌、賦文辭絕妙,書法精湛,對研究李白有重要意義。二樓大廳設有李太白紀念館。陳列著展品百餘件。除李白的詩集、文集、手書等之外,還有歷史和當代許多文化名人關於李白的題詞和畫。其中。李白親書“壯觀”碑的“觀”字已成為稀世珍寶

今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牆上重建的。重建後的太白樓連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檐下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像石”,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碑碣60餘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

對聯

對聯(一)

宴客亦尋常,賀監何人應讓風流歸太守

能詩最奇特,青蓮如我不須星宿托長庚

[作者]李益三,字汝謙,清末廩生,曾留學日本。回國後曾任泰安縣長。著有《海外樓文集》。

[說明]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春日,李益三赴日本留學,濟寧知州王鹿泉在太白樓上為李益三設宴餞行,李益三在宴會上即席題寫了這副對聯,是書法家張騫所書,字型氣勢渾厚,蒼勁有力,別具一格,與聯語內容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注釋]賀監--指唐代詩人賀知章,曾官到秘書監,故稱“賀監”。作者對賀知章來過濟寧一事表示懷疑。據考證賀知章未到濟寧,故提出“賀監何人‘的問語。太守:指作者餞行的濟寧知州王鹿泉。作者對王鹿泉表示尊崇,所以寫出“應讓風流歸太守”的語句。

[青蓮]--李白自號青蓮居士。長庚,星宿名,傳說李白是長庚星轉世,作者不相信這一事。

(二)

把酒臨風,看帶郭千家,何處青山留謝眺

登高望遠,指布帆一片,當年春水別汪倫

[說明]這幅楹聯鑲嵌在太白樓牆的東面,濟寧知州王鹿泉編撰,羅振玉篆書。

王鹿泉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太白樓勝跡,落成撰聯懸樓中。十四年後,王鹿泉逝世,濟寧各界人士感念王鹿泉政績,由羅振玉篆書,刻石永存。

[注釋]謝眺--字玄暉,南齊著名詩人,曾任宣城(在今安徽)太守,他以善於寫作風景詩見長,風格自然秀逸。在這裡王鹿泉以謝眺自比。

當年句-是指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曾以美酒給李白送行,表示對李白崇敬和惜別之情,李白很感激作《贈汪倫》詩相贈。其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作者用此典故也有自比李白之意。

(三)

青天騎白龍,我欲因之夢吳越

長風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說明]本副楹聯鑲嵌在太白樓北牆的東面,是武陵人王以敏集太白詩句的楹聯。下款屬名是:祁陽陳琪屬番禹姚詩志書以刻石。本聯用楷體,略帶行書意味,筆力挺拔,氣勢雄健。

[注釋]“青天騎白龍”是李白的[送揚山人歸嵩山]詩的結句。“我欲因之夢吳越”,是李白[夢遊天姆吟留別]的詩句。兩句集合,貼切自然,表達了作者同詩人的同一意境。

“長風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是選自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中的三、四兩句。原詩句是“長風萬里送秋雁”,這裡省去了“萬里”二字。王以敏藉此兩句也表達了酣飲高樓的雅興。

(四)

謫仙乃已往,詩人偶爾濡毫,遂傳作千秋韻事

在我亦將來,過客側身懷古,冀保存一線文波

[作者]楊毓泗,濟寧人,清光緒甲辰(1904)科賜進士出身,翰林院侍讀。

[說明]據[濟寧縣誌]記載:“民國八年(1919)邑紳楊毓泗、高為漢等重修太白樓,九月九日耆老(指六十歲以上老人)於此結九老會,極一時詩酒之盛。”這副對聯便是楊毓泗在耆老會上撰寫的。此聯鑲嵌在浣筆泉殿堂楹柱上。

[注釋]謫仙--舊指才學優異的人,謂如謫降人世的神仙。[新唐書李白傳]李白:“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也!’”後因用以專指李白。

過客--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感嘆光陰迅速,人生短暫,發出了人生“過客”的慨嘆。作者與李白有同感。

側身懷古--選自杜甫[將歸草堂途中有作]第五首:“側身天地更懷古”的詩句。這句話杜甫是說側著身子在天地之間,志氣不得舒展,發懷古之情。作者也有同感,並且有自比杜甫之意。

文波--作者這裡指李白浣筆泉。浣筆泉勝跡即是縱貫古今的一線文波,希望受到保護,歷久長存。

(五)

太白是天寶時宇內群才弁冕,際風流歇絕,煥然見此樓,頓使遊人共欣賞;重陽開盛燕,悲歌慷慨,常留詩酒英豪顧盼之姿;

斯城乃山東省坤維半壁屏藩,自唐宋以還,蔚然大都會,遂為形勝所必爭;我輩並登臨,憑弔興亡,不禁古今世變滄桑之感。

[作者]潘守廉,字潔泉,別號對鳧居士,濟寧人,清光緒已丑年(1889)科賜進士出身,曾在河南省鄧州知州,辛亥革命後引退。曾主修[濟寧縣誌]和[濟寧直隸州續志]。

[說明]這副楹聯是在民國八年(1919)九月九日耆老會上,由邑紳潘守廉撰寫的。是一副九十六字的長聯,可作為詠史詩和敘事詩來讀。上下聯均分為兩個層次。本副楹聯作者借史抒懷,因景生情,歌頌了太白樓勝跡和濟寧的地理形勝。在藝術上雖無顯著特點,但作為詠史抒懷的長聯還是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

[注釋]天寶--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4--756)的年號。

弁冕--弁,古代貴族的一種帽子。冕,古代帝王所戴之禮帽。弁冕是用來比喻李白在文壇居首位、第一。

坤維半壁屏藩--坤,為地。維,系物之大繩。半壁,半邊。屏藩,屏風和藩籬。這裡是說濟寧是山東大地西南部的屏障、重鎮。

滄桑--“滄海桑田”的略語。夏方慶[謝真人仙駕舊山]詩:“滄海今已變,蘿蔓尚堪攀。”

話李白

李白生於唐代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縱觀李白一生,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遊歷中度過的,豐富的社會閱歷使詩人的詩歌創作達到巔峰。李白三十六歲時來任城(濟寧)。濟寧是詩人寓家時間最久,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兒子在這裡出生,女兒在這裡長大,夫人也在這裡去世,很多的名篇也是在這裡問世……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白在任城東門泛舟而行,留下了《魯東門泛舟二首》,現錄其一。日落沙明天到開,波搖石動水縈迴。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這首詩想像奇特,信筆揮灑,落日與沙洲交相輝映於水中,微風輕拂,桃花夾岸,波搖石動,舟隨溪轉。月的溫柔恬淡,加之夜的朦朧幽遠,給人以空靈迷濛之感。末句的一個“疑”字,把讀者帶入物我兩忘之境,餘韻悠然,令人手不釋卷。

開元二十六年,李白游曲阜時,與友人張子相別,留下了《魯城北郭曲桑下送張子還嵩陽》:送別枯桑下,凋葉落半空。我行懵道遠,爾獨知天風。誰念張仲尉,還依蒿與蓬?何時一杯酒,更與李膺同?詩人於枯桑下、秋色中與友人分手,“凋葉落半空”五字,形象生動,感情色彩強烈,緊承“枯”字而來,將“秋”之蕭瑟,情之濃烈,別之感傷,分之惆悵一起呈現在讀者眼前,一副深秋淒景躍然紙上,耐人尋味。“何時”詰問結束,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為強烈,使人讀罷,心中依然迴蕩著作者的無限情意。

“仙”、“聖”兗州之遇,“聖”卻被“仙”戲足了癮。天寶五年秋,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時,留有《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白作詩比較灑脫,信口拈來即是詩,而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苦用心的結果在李白的眼裡便成了身體消瘦的原因,這樣不僅作詩苦的“苦”字有了著落,連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來歷。詩的後兩句採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新穎別致,給人以親切之感。

濟寧的秀麗山河,淳樸民風,久遠悠長的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住了李白,至今留下了眾多的遺蹟:太白樓、浣筆泉、古南池……李白用詩歌頌濟寧,讚美濟寧,表達出“我家寄東魯”的眷戀情懷。

歷史考辯

一、太白樓的起源:

1、太白樓又稱李白酒樓或太白酒樓,它是當年李白在東魯的家。

李白有《寄東魯二稚子》詩,詩云: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鏇。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姐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通讀全詩,不難發現,李白的家不但確在東魯,而且還明顯看出,他東魯的家是以酒樓為特殊標記。據此,則可作出一個明確的判斷,東魯的李白酒樓,就是李白的家。

2、濟寧隸屬東魯

東魯:不是個真實的地名,各種地名詞書上都查不到。按曲阜現存唐乾封元年,唐高宗《贈孔宣尼碑》:“東魯陪臣,奄成麟鱉”句,“東魯陪臣”指孔子。此東魯似指曲阜;按李白《任城廳壁記》:“當成周乃東魯之邦”句,此東魯似指濟寧;按《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詩,此東魯似指汶水流域;按《魯郡陀羅尼幢贊》:“明明李君牧東魯”句,此東魯似指魯郡11個縣;按《單父送族弟沈》:“身騎土牛滯東魯”句,此東魯似指單縣。從以上唐高宗和李白詩文來看,東魯不是指的某一個縣。查曲阜現存有宋真宗趙恆《文宣王贊》石碑一塊,碑文中有如下一段話,云:“宜乎大公劉(周朝姬姓始祖)之業,克至於隆周,啟伯禽之封,遂成東魯者也”。按他如此之說,東魯就是西周初期的魯國。既然東魯是魯國,濟寧自然隸屬於東魯範圍了。

3、濟寧的李白酒樓,就是當年李白的家

西周初期魯國的範圍很大,按《詩經·魯頌譜》注說:魯國方七百里,以曲阜為中心,北至泰沂,南至徐淮,東至大海,西至菏澤(大野澤),約近百個縣。李白酒樓究竟在哪個縣呢?

查《全唐文》卷802有鹹通二年正月吳興沈光《任城李白酒樓記》一篇。此則證明當年濟寧有李白酒樓。《記》中又有如下一段話:“至於齊、魯,結構凌雲者無限,獨斯樓也,廣不逾數席,瓦缺椽蠹,雖樵兒牧豎過亦指之曰:李白嘗醉於此矣”。從這段文字中明顯看出,濟寧不但有李白酒樓,而且還是齊、魯間唯一的一座李白酒樓。此則完全可以斷定,沈光所記的濟寧的這座李白酒樓,就是李白《寄東魯二稚子》詩中的酒樓無疑了。據此,則又可作出一個明確的判斷,濟寧李白酒樓就是當年李白的家。所以太白樓起源於李白濟寧之家,是李白寄家濟寧的物證等的判斷,無疑都是正確的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