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柴

〖名稱〗濕柴,粵語辭彙,原指無用的東西 故此,人們將這些小面值的殘鈔稱為“濕柴”,頗有一番玩味。 “濕柴”者,難燒兼死火,未爆先煙。

〖名稱〗濕柴,粵語辭彙,原指無用的東西
〖拼音〗sap1 tsaai4
〖解釋〗零鈔,小面值貨幣
〖典故〗濕柴指代零鈔源於國民政府在瀕於崩潰前,濫發大鈔,導致通貨膨脹,幣值狂跌。金圓券面額,從一元增到千萬元,市民生活苦不堪言,消費所需,動輒千百十萬。民怨沸騰,遂以“濕柴”作為金圓券的代名詞,謂其難以燃燒之意。
再者,由於小面值的鈔票主要流通於市井之間,經過多次流通的鈔票大都變得潮軟殘舊。故此,人們將這些小面值的殘鈔稱為“濕柴”,頗有一番玩味。
“濕柴”入詩
早些年,坊間有陸健東著的《陳寅恪的最後20年》風行一時,記述的是他在廣州度過的最後20年時光。他懂這么多國的語言,且也在廣州呆了20年,不知道他對粵語掌握了多少,不過,在他剛到廣州的那一年,他寫的一首詩裡頭,就用了“濕柴”這個粵語。
那首詩名《哀金圓》,是在《陳寅恪詩集》中最長的一首七言古詩,開頭四句是這樣的:“趙莊金圓如山堆,路人指目為濕柴。濕柴待乾仍可爨(煮的意思,亦作汆),金圓棄擲頭不回。”陳寅恪的詩後自注曰:“粵俗呼物之無用曰濕柴。”這首《哀金圓》寫於1949年夏,“金圓”即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8月推出的金圓券,當時嚴令有黃金外幣者須兌換此券,但此券的幣值有如坐過山車,轉眼間便成“濕柴”。“濕柴”者,難燒兼死火,未爆先煙。廣州話俗語有“精人燒濕竹,笨人燒濕木”和“濕柴煲飯暗生煙(諧音生怨)”之句,我剛從孔夫子網上買了一本《廣州民間口頭成語》,是廣州民眾藝術館於1963年編印的,書中收有一歇後語曰“國民黨大洋券—— —濕柴”,與陳寅恪的詩相對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