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件

計算機專用術語﹐指軟體﹑硬體以外的其它“件”﹐即人腦﹐也通常指人腦和機器連線起來的設備。

概念定義

濕件是指與計算機軟體、硬體系統緊密相連的人(程式設計師、操作員、管理員),及與系統相連的人類神經系統。由此可見,“濕件”,是儲存於人腦之中、無法與擁有它的人分離的能力、才幹、知識等。

濕件是與軟體、硬體並列的IT第三大件。濕件第一次將人的作用突出出來,而且這種作用遠遠高於軟體和硬體。沒有軟體,硬體是無用的;沒有人的操作或指示,軟體、硬體一起也做不了什麼;由此可見,濕件是IT系統最為基礎的部分。

概念起源

“濕件”一詞的起源尚待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自從美國“賽博朋克”魯迪·盧(Rudy Rucker)1988年出版題為《濕件》的科幻小說之後,這個詞開始流行起來。該書是盧克三卷本系列科幻小說《軟體》、《濕件》和《自由件》的第二卷。它講述了一個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有感覺能力的肉身機器人(meatboppers)如何反過來控制和改變人類的故事,對人類腦力(濕件)與帶有編碼化知識(軟體)的機器人(硬體)的結合最終可能擺脫人類的控制並影響人類進化的前景,作了大膽的想像。

盧克的書出版之後,“濕件”一詞成為新經濟成長理論的知識分類類型當中的一種。新經濟成長理論把知識分為“軟體”和“濕件”兩種類型,與非知識即非人類要素如物品、自然資源、能源和物質基礎設施等“硬體”(或稱“物體”,objects),同為經濟成長的投入。“軟體”也稱“思想”(ideas),是編碼化的、儲存在人腦之外(如書籍、磁碟、錄音錄象帶等)的知識;“濕件”也稱“技能”(skills)或“只可意會的知識”(tacit knowledge),是儲存於人腦之中、無法與擁有它的人分離的知識,包括能力、才幹、信念(convictions)等等。

相關區別

軟體與濕件之間的差異,在於編碼化程度的不同。思想可以用言語、符號或其他表達手段來表述,而技能則無法形式化,總是處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對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持續增長來說,資本即硬體的積累固然重要,但知識(包括:生產新物件和更有效率地組織物件的新思想;使思想得以落實和物件得以利用的新的更好的技能)是更重要的源泉。

意義作用

新經濟成長理論的知識分類對於管理學的意義在於,它揭示了知識的兩種類型即思想和技能的生成、傳播和使用的不同特徵。新思想的產生是很不容易的,但新思想一旦產生,卻能很方便廉價的傳播,可以為任何數量的人使用。而技能則是由從人的內在素質到個人經驗再到訓練等種種因素組成,只有擁有它的人才能使用,它的傳輸是複雜、代價高昂和緩慢的。對經濟組織的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的知識積累和創新,是思想(軟體)、技能(濕件)與機器設備、基礎設施等物質生產要素(硬體)之間互動的結果,體現為複雜的持續性學習。

許多好的思想和設備,如果沒有利用它們所必需的技能,則沒有什麼用處。而無論是新思想的產生,還是利用新思想所必需的技能的“濕件”的形成和傳播,都需要有利於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組織環境。

知識工人的勞動,可以概括成將數據轉化成信息,再將信息轉化成知識和智慧。在此過程中,計算機作為一種與福特時代的“大機器”大相逕庭的機器,充當了主要的生產工具。它不是一個被事先設計好的、產品的質量和形態在預期之中的生產線。在同一台計算機面前,不同的“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形態都可能決然不同。傳統的機器生產過程實際上是天然資源在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的規律下的形態轉換,而計算機雖然也使用物質能源(如電),但它的主要生產資源是蘊藏在人腦中的腦力資源。

濕件安全

儘管濕件的作用非常基礎和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卻未被提到應有的重視高度。尤其是在中國的網路安全領域,對於濕件的研究基本是個空白。對安全濕件的強調,體現了一種系統的安全設計思想,有了這種意識,用戶在構建安全系統時會考慮更多的因素。如果用戶沒有考慮到濕件也是安全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他設計出來的安全防禦系統肯定是不健全的,是失去平衡的,結果是花了很多錢,建造的安全系統並不安全。

濕件搜尋

濕件搜尋,一改軟體搜尋的模式,將搜尋變成人找人、人問人的社會網路活動;將搜尋引擎從“人機結構”,變為“人人結構”;從人與自然關係,變為人與人的關係;將網際網路從技術網路,變為了社會網路。 從這個意義上說,濕件搜尋順應了網際網路發展的潮流。一些傳統的搜尋服務正在向這個方向演進。濕件搜尋有利於知識匯聚和創新。

在“百度知道”中,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除了內容的互補之外,修辭的不同,人們從中得到的隱性知識也是不同的。許多回答不光給人知識性,而且給人啟發性。 單從技術分析角度看,濕件搜尋突顯了現有搜尋引擎跟不上需求發展,在人工智慧方面進展緩慢的現實。現有軟體型的搜尋引擎由於在技術上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無視語義網、語用網技術潮流。 在機器搜尋無能無力之時,人們就會產生“還不如由人親自上陣”的衝動。從長期觀點看,軟體搜尋與濕件搜尋的矛盾,將是一對長期存在的基本矛盾。它背後是機器與人的矛盾。到底人比機器更聰明,還是機器比人更聰明,現在還難以形成共識。機器難以對付“黑天鵝”(非決定論的偶發事件),人長於創造,也許是他們之間的分別。 從“賣身救母”事件、虐貓事件,“銅須門”事件、“流氓外教”事件,一直到華南虎風波,濕件搜尋引發了網路空間狂歡節式的躁動。在西方媒體支持藏獨、歪曲真相的過程中,自發組織起來的網民,利用濕件搜尋揭露CNN等移花接木的劣行,又發揮了巨大的正面作用,線上索收集的細緻、及時、滲透等方面有獨特優勢。

濕件搜尋有技術網和社會網雙重性。現在技術網的規則超前,社會網的規則滯後,導致濕件搜尋在社會網路方面,無論正面效應,還是負面效應,都處在無序膨脹中;導致正負面並存的雙刃劍效應。 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濕件搜尋在顯性社會關係外,帶出了隱性社會關係。就像在顯性知識外,帶出了隱性知識一樣。以往對顯性社會關係,社會是有組織的;而對於隱性社會關係,特別是隱性社會關係的顯性化缺乏規範。 隱性社會關係是有規律的,它類似於原始社會的人類學規律,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弗洛依德的禁忌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隱性社會關係的規律。 例如,人們會不自覺地把顯性社會關係中累積的能量,在某個“節日”,以突破禁忌的形式,進行狂歡節式的發泄。而狂歡針對的對象——華南虎或是藏獨——反而變得不重要了。另一方面,狂歡節出現的失范,與正常時間內的真正失范,雖有可能相互轉換,並不能直接等同。 在隱性社會關係領域——例如網民社會——建立規範是當務之急。我認為,建立和完善一定的自組織機制,是調節隱性社會關係的關鍵。連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都認為,“自由在本質上是具有組織性的”。他指的是社會自組織。 現在網民如果以為到了網上可以不要任何形式的組織、甚至自組織的自律,而放任成無組織的失范行為,那就連無政府主義者都不如了。當然,無政府主義連政府在顯性社會關係領域的組織都一併反對,是不足取的,網民的自組織(自律)應是在政府管不好、管不了、不該管的領域發揮作用。 特別來說,像貓撲這樣的中介,要負起責來,帶頭制定遊戲規則,實現網民自律。網民自己不自律,中介也不組織自律,等到政府出事找到頭上來,更加被動。 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採取全能主義的方式干預隱性社會關係,使網民喪失自組織和自律的能力、願望和動機,很可能與實行無政府主義在效果上是等同的,都可能帶來網民更大範圍的不負責任和亂來。

濕件搜尋的雙刃劍效應啟示我們,管理必須跟上;但這個管理,應該是政府、社會、網民多方參與,共建和諧社會式的管理,而不是在大包大攬和放任自流間走極端。 濕件搜尋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一連串事件,其中一個側面,就是對社會生產方式產生變革性的影響。以往沒有濕件搜尋時,人們會更多求助於專業力量和正式組織;有了濕件搜尋,人們會增加一個重要選擇,就是依靠人海戰術。如果說過去的方式是諸葛亮模式,將來有可能變為臭皮匠模式。 拿新聞照片造假來說,現在有多少是專業的諸葛亮們發現的,有多少是濕件搜尋上的臭皮匠們發現的,不是一目了然嗎?呂布再能,頂多戰三英而已。網上現在是春風楊柳萬千條,“兩”億神州盡舜堯。如果精英還不儘早走民眾路線,與民眾打成一片,將來被臭皮匠用濕件搜尋方式打下擂台,豈不難堪? 濕件搜尋還將帶來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推動為人民服務,升級為“為人人服務”。以前,民眾遇到問題,求助政府,民眾多,而公務員少,縱有三頭六臂,難敵四面八方,服務不過來。有了濕件搜尋,可以讓人人為人人服務,一以當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