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皮艇

激流皮艇

激流皮艇是體育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必須在規定的航道內穿越或繞過規定的障礙到達終點,以扣分少者為勝。最早起源於愛斯基摩人,後在歐洲得到發展。

激流皮艇皮划艇
皮艇起源於北美洲格陵蘭島愛斯基摩人用動物皮包在木架子上製作的獸皮船。1865年蘇格蘭麥克格雷戈(JohnMacGregor)仿獸皮船製作了一條長4米、寬75厘米、重30千克的“諾布•諾依”號皮艇,駕艇穿越了瑞典芬蘭德國英國。19世紀90年代在歐洲得到廣泛開展。

皮艇和划艇區別

激流皮艇激流皮艇
皮划艇項目分為皮划艇靜水和皮划艇激流迴旋兩個分項,前者是在平靜的水道里進行的比賽。奧運會的比賽距離有500米和1000米兩種。皮划艇靜水比賽是運動員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一段標誌清楚而無障礙的航道。皮划艇激流迴旋比賽中運動員力求用最短的時間正確無誤地通過一段設有水門的湍急河道。國際皮划艇聯合會(ICF)成立於1924年,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員,它是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在全球範圍內管理皮划艇運動的團體,目前註冊的有五大洲的138個會員國。
激流皮艇激流皮艇

皮划艇運動在開展的過程中,為了不斷提高艇速,艇形不斷地改進。19世紀末德國工程師赫曼根據自己的經驗,將皮艇製造成魚形,大大提高了艇速。此後,英國造艇專家弗龍德發現船體越長阻力越小,速度也越快,因此造船者紛紛加長船體。 1923年,丹麥、瑞典、奧地利等國組成了一個工作委員會,規定艇的長度為5.2米,寬度為51厘米。1956年又出現凹形船體。到1960年,橫向的凹形輪廓線達到頂點。1964年,國際劃聯又制定了“無凹面”的規則,使艇設計標準化。但是人們又設計出菱形皮划艇,1972年出現玻璃鋼艇。近年來,又出現蜂窩結構的碳素纖維艇。 現代靜水皮艇是有舵的,比賽時,運動員坐在艇內,面向前方,手持兩頭帶槳葉的槳在艇的兩側輪流划動,依靠腳操縱舵控制航向。

激流皮艇激流皮艇
1924年1月,由丹麥、瑞典、法國和奧地利發起,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成立了“國際皮划艇協會”,縮寫為I.R.K,擬訂代表大會的章程和第一個皮划艇競賽規則。隨著皮划艇運動的廣泛開展,各國相繼成立皮划艇俱樂部。國際皮划艇聯合會成立初期,只規定皮艇靜水項目的比賽,隨著項目的普及和發展,皮划艇激流迴旋運動在皮划艇靜水運動基礎上發展起來。激流迴旋運動是運動員在規定的水流湍急賽道中通過水門併到達終點,以速度快,罰分少者為勝。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